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优秀6篇】正文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优秀6篇】

时间:2023-05-21 07:39:12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

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

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

好读书

(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

卓尔不群

志趣

好喝酒

(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

(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布置作业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以帮助学生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今天上课的两条要求:

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说笑自如;

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

(做一个小游戏,看大家是否真正身心放松了。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c.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附录二: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余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娱,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附录三:

名家谈读书

朱熹:“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陆象山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王富仁:“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

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附录四:

陶渊明诗选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所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满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咏山海经》(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苦心,良辰讵可待。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3

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各位同学,假使我们现在都变成了鸟,有两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做寓居于鸟笼的 金丝雀,衣食无忧,冷暖不愁,但要察言观色、强言欢笑;一是做翱翔于天际的鸿雁, 任意东西,自由往来,但要忍饥挨饿,经历风雨。

你会选择哪种生活呢?请说明理由。

(指名回答) 的确,当物质和自由两者不可兼得之时,大多数人会难以抉择。而真正崇尚自由的人, 则会毅然摒弃物质,选择自由。即使忍受物质的匮乏,也要固守精神世界的纯净和独 立。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 名所写的一篇自传,一同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高洁的精神气质。

二 初读全文

1.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从中可看出五柳先生具有怎样 的品性?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晏

衣------短褐穿结 如 安贫乐道

食------箪瓢屡空 也

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喝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率真自然

著文------常著文,娱己示志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 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 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 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齐读全文。

三 拓展提升

1.阅读诗作,分析作者于诗中所抒发的情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④],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⑤]。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③]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 自己怀恋旧居。 [④]暖暧:暗淡的样子。 [⑤]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 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①学生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②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返自然------田园的淳朴)

2.介绍陶渊明的出仕经历,思考从中可获取哪些信息。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 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 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 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便解绶辞官回乡。隐居之后,朝廷还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 拒绝了。

①他也曾有兼济天下之志,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②他的辞官归隐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

3.介绍东晋世风,思考由此对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有何深刻理解。

东晋世风是政治动荡,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讲究门第,等级森严,追名逐利,醉心于 富贵,官场上勾心斗角,充满了虚伪和欺诈,崇尚风雅、崇尚玄谈,而且讲究繁文缛节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中要束带迎接)。

(板书:返自然------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四 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南山下的一株黄菊,在众芳摇落之际,他独自媗妍;陶渊明是天宇间的一朵白 云,在乌云蔽日之时,他飘然远离,固守着自身的纯洁。笼中的金丝雀或会因乖巧引起 人们的怜惜,但只有自由翱翔于天际的鸿雁才能激起我们的崇敬。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 ,体会五柳先生在浊世之中,卓然不群,洁身自好的操节。

五 板书

返自然------田园的淳朴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 篇4

执教:洛城中学 赵磊

点评: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首都师大文学院刘占泉

《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桃花源记》。

师:对,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

生:《归园田居》。

师:咱们一起背诵一下好吗?记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屏幕。

(师生齐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为。)

师: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优美的田园中劳动,那种情景,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么,陶渊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课本108页,听老师把课文诵读一遍。听的同时注意看一看,从字、词、句到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师配乐背诵课文,电脑映示)

师:通过听读文章,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要善于发现,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有时发现一个问

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从文章内容来看,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那为什么还要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生:他是隐士,写上了名字就不是隐士了。

生:怕写上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带来麻烦。可能是怕文字狱。

师: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文字狱吧。孟子曾经提出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就是在读一篇文章时,要深入的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否则就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陶渊

明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名门望族世袭高位,而有志之士却不能做官。

师:你的学识可真渊博!晋末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极端,可以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那陶渊

明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其目的是什么呢?谁来为刚才的那位同学解答一下?

生:这样说的目的是把自己排除在了名门望族行列之外,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以此来反抗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喜欢读书,为什么又说读得不认真呢?

师:“不求甚解”的“甚”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过分。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

师:那他注重是什么呢?

生:“每有会意”,注重的是文章的意旨。

师:这可算得上是上乘读书法哩,我们为它注册个商标吧,就叫——

生:就叫“不求甚解读书法”吧。

师:那你能不能为同学介绍一下这种读书方法呢?

生:拿过一篇文章,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主要的意思,暂时绕过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逐步解决。

师:你的悟性可真高啊!课下可别忘了注册哟。(生笑)

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愿为他解释一下?

生:“嗜”就是爱好。

师:是爱好吗?有一个词是叫——

生:嗜好。

生:过分爱好才叫“嗜”。

师:据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官。他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一到任,就下令部下把自己的属地全

部种上糯米,知道为什么吗?对,糯米是用来酿酒。他说:只要有酒喝,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的妻子却

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陶渊明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把五十亩地种上了大米,而把剩下的全种上了

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

生:“造饮辄尽”是什么意思?

(师介绍猜读法:结合上下文,联系已有经验,请学生组词并解释。造:造访,到。辄:浅尝辄止,就)

生:“曾不吝情去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适时讲授翻译方法,“信、达、雅”,信,即为忠实可信,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达,即为通达,语句要通顺流畅;雅,文笔要优美,典雅。引导学生直译一遍,再意译一遍。生直译为:不曾挂心离开或是离下。生意译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无牵挂。)

(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生通译一篇课文。一生读,一生译,同桌、前后桌合作)

师: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能了解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内容说一说呢?(一生复述)

师:有人说,陶渊明的文章都达到了“入画”的效果,如果说我们刚才背过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中分别描绘了一幅风景画,那么,你觉得《五柳先生传》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风格画、人物画、肖像画、自画像……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地,我们还是叫它“人物画像”或“自画像”吧。你们看,不经意的几笔点染,就把 “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全给勾画出来了。这篇文章是按照史传体例写的。这种文体最早见于《史记》,它一般分为“传文”和“赞”两部分。前者用来叙述人物的生平行事,后者用来评价人物品格。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你看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又是怎样写的?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生:写了自已的生活。“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

生:写了自己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吝情去留。”

生:写了自己的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以此自终。”

生: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分别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 和生活,如果你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句子连起来,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就能背诵下来了。这就个线索就好比是一条藤,再加上几个可以帮助你记忆的词语,就是瓜了,就叫做顺藤摸瓜背诵法吧。同学们能不能找几个可以

帮助你记忆的词语?

生:课文中有很多个“不”。

生:一共有九个“不”。

师:大家看着黑板上的提示,试着背一下。

(师生共同背诵。)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下来。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平日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其实,陶渊明也并非天生的隐士,他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美好幻想,寒窗苦读,遍访名士,三十岁几经周折才谋得一个彭泽令的小芝麻官,不仅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而且还要降志辱身,和官场里的那些人逢迎周旋。其间因为他不向权贵屈膝献媚,“不为五斗折腰”,因此弃官归隐田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陶渊明在做彭泽县县令的时候,郡官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史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官归不干了。

师:一纸痛快淋漓的《归去来兮辞》,使官场里少了一个畏琐的小人物,而诗坛上却擎起了一支如椽大笔,一扫

六朝浮华的陋习,开一代田园诗风。陶渊明一生著作颇丰,仅《饮酒诗》便有20多首,其中一首中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下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电脑映示)那种恬谈的、与世无争的态度和安然自乐的心境囊括其中。不仅如此,陶渊明对待生死也非常看得开,他甚至在死前两个月还为自己写了《拘歌》呢:“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侥。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电脑映示)诗中描绘了自己死亡的时间、出殡的季节、坟地的环境有以及入葬后亲人的反映和自己灵魂的归所。面对死亡,他能如此超脱。那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课文呢?

生:恬谈的、与世无争的、心无杂念的、心情坦然、放松。

师:对。你可以在心中想像着陶渊明是如何安然自乐,心无杂念,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像于漪笔下的国文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学生自评。)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五柳先生的风格,那么他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你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说自己是黔娄一类的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师:你能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生讲解意思。)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看注释知道的。(生笑)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要看注释,如果注释上没有,就要查资料或者是查工具书,这就是人

们所说的“立体读书法。”希望同学们都要学会运用这种好的读书方法。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陶渊明的不少作品,对于陶渊明我们也有所了解,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陶渊明生活简朴,不慕荣利。

生:他态度随和,性情平静,与世无争,就像是出家人一样。

生:我觉得陶渊明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现实作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他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有见地,“我觉得”这种回答很好,说出了不同de声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没有同学想反驳他?

生:我觉得陶渊明归隐后,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可以让整天为功名而奔波的人感到羞耻。生:可是他面对贫困的生活却不去改变,还是安然自乐,我觉得他没有上进心。

生:他虽然归隐了田园,却不能真正的脱离社会,他只是在精神上自欺欺人罢了。

生:你们为什么总是看到别人的不足,而不去看他的闪光点呢?如果他不归于田园,如果他不与世无争,就不会 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那么你们还读什么?还欣赏什么呢?还评价什么呢?

师:真是“口锋如刀”啊,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了五柳先生。我们不能苛求古人,陶渊明不 满于当时的政治和当时的社会,他要逃避的是官场,但他不可能逃避生活。……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记诵、品评、领会要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积累文中好的句子和四字短语。你看一看,本文中值得你积累的内容有哪些?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师:为什么要积累它?

生:我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乐事,读书可以使我精神愉悦。

生: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我要像陶渊明那样淡泊明志,不为名利所累,活得渊洒一点。

生:不慕荣利。我要用这种话勉励自己,不去追求名利,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生:闲静少言,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气质。

生:我想积累黔娄之妻、不为五斗米折腰、箪瓢屡空。这些典故,我想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用得着。

师:在这里,我介绍一种积累的方法给大家,叫卡片读书法。(电脑映示)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卡片有5000多张。我们可以用此法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大家在课下把自己想要积累的内容做成读书卡片,注意卡片的体例要一致,在固定的位置注明项目、编号、类别、题目、作者、出版社、摘抄的时间等。大小要适当,便于收藏。下面让老师来小结一下:乡村的夜,分外沉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已酣然入睡,月华如水,洒满冷冷清清

的小茅屋。主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屈指算来已有数载,那南山下的豆苗已复茂盛,那东篱边的菊花正在怒放,檐后的榆柳已蔚然成阴,堂前的桃李已下自成蹊……这时月光移上宅边的五柳树,树影婆娑,婀娜可爱。老人不禁思绪如潮,浮想联翩,铺纸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五柳先生传》。

(师生在配乐背诵中下课。)

[刘湘玉评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赵磊老师的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

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一种亲和力,散发着一种感染力,师生在积极、友好的交流中,质疑、探讨、辩论、创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由课堂的主角变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热情的鼓励学生说出了不同de声音,发表了自己独待的看法。

从学生“口锋如刀”的争辩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中,从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生机勃勃,学生的思维在交锋中已迸射出闪亮的火花。师生在对文本进行二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批叛的思维,一种人格的影响,这才是最可珍贵的。

[课后谈]

也说说“方法”

刘占泉

过程与方法,无疑应该特别重视,使这个维度发挥出应有的制约作用。但是,“方法”不能与“过程”脱节,——我们是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方法”,形象地讲,即:授之以渔的目的是逮住鱼,不是逮住一堆“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赵磊老师执教的文言阅读课,我觉得特色是鲜明的,其中,查找文字疑点并妥善解决、指导背诵、利用卡片来积累语句等,尤其做得扎实、漂亮。读的是文言文,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应该合乎文言阅读的特点,满足相关的教学需要,这方面赵老师把握得准确,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自觉性。

但也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比如,翻译方面的“信达雅”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知人论世”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思想内容之“睛”点明即可,深究是否有必要,能不能“深”得下去?)如果旁生的枝节适当删刈一些,集中力量顾及课文本身的文字,诵读美读,含英咀华,或许可以更从容,更细致,更扎实。

由此我想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有机联结,其背后还有一个要害问题,即如何在文言教学领域里有的放矢和因地制宜。文言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算笔大帐,不能不叫人触目惊心:现在上中学的学生,小学六年几乎没有怎么接触文言语料(极个别的实验学校除外),这当然不合理,甚至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木已成舟,我们一时还管不了。但看到矛盾,尽力弥补,还是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中学六年,在语文课时锐减的情况下,要为文言教学设置“特区”,想方设法针对其特殊需要来调整战略安排。具体讲,就是充分照顾到文言阅读与白话阅读的差别,在咀嚼文字、积累语料、增强语感方面多下功夫,花足气力。准此,文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最好切合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些可以挪到里做的事情,能否不搅和在文言教学的极其有限的课时里恣意延伸扩展?

因此,我非常赞赏赵老师采取诵(美)读课文的作法,他叫学生体会陶潜作文时的心境,读的时候,模仿于漪老师笔下那位国文先生“头与肩膀左右摇摆”,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摇头晃脑,——这实质上是在强调用读文言的腔调来读文言。当今,这样教文言,属于另类吧,我却赞赏这样的“另类”,以为如果在文言方面尚未入门的时候,把文言语料和白话语料用同一种读法来读,朗读和教读,都是不对的。赵老师还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句,掌握背诵的“诀窍”,积累文言语感。这些,都是文言教学本身所特别需要做的事情。联想到近些年经常接触到横生枝节的文言阅读课,不好好学“文言”,却在其他方面装点得花团锦簇,的确有喧宾夺主的弊病,浪费了文言学习的宝贵时光。

总之,首先要算大帐,叫“方法”种种有所附属,有自己的依归。我认为,“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东西,是为养成能力而服务的。就像游泳的方法、捕鱼的方法一样,一是要真正于学习方法的人有用,二是要在运用中真正掌握住,三是要将方法变为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必须学会游泳,必须捕到鱼,否则“授之以渔”就成了一句空话。鉴于今天的母语教学现状,这层道理,在文言学习领域里,尤其有必要广为宣讲。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及其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3、掌握一些与文章意思相关的词语及文言常用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准备

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2、回忆已经学过的与陶渊明有关的内容,包括生平、诗文等。

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与陶渊明有关的内容

简介: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做过几任小官,后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如《桃花源记》,《饮酒诗》等。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式文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生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词,同时进行翻译。(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师补充为辅)

附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知道他的姓氏名字。(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先生”作称号。(五柳先生)爱好闲静很少讲话,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死抠字眼,每当有心得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爱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了酒招待他,他到亲友家去喝酒,(总是)一饮而尽,希望能喝醉,喝醉以后就回去,(却)不会舍不得离去。(他)家里四壁空旷,(房屋破败得)遮不住风雨太阳,(他穿的)粗布短衣也是穿洞打补丁的,放食物和水的器具常是空的,但他感到安然自在。(他)常常写文章自己(娱乐),(文章)颇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没有得失之念,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有句话:不忧愁于贫贱,不追求于富贵。仔细体味这句话,这五柳先生就是黔娄一类人吧?过着饮酒写诗,以抒发他的志趣的生活。(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是葛天氏的百姓吗?

同时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1、先生不知何许人 2、因以为号焉

3、不慕荣利 4、好读书

5、每有会意 6、欣然忘食

7、性嗜酒 8、或置酒而招之

9、造饮辄尽 10、期在必醉

11、曾不吝情去留 12、环堵萧然

13、不蔽风日 14、晏如也

15、不戚戚于贫贱 16、不汲汲于富贵

17、因以为号焉 18、曾不吝情去留

三、深入探究

1、师:这篇课文是一篇传记,那么写传一般会涉及到哪些方面。

明确:性格、思想、爱好、生活等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要求从原文中找出)。并说说这些内容写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爱好: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思想: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具体理解文中词句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四、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练习一思考,如果五柳先生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你是否会去喜欢他,说说你的理由。(无固定答案,生自由发挥)

2、有人说,这篇课文其实就是陶渊明写的自传,你认可这一说法吗,或者说你能在文中找到陶渊明的影子吗?请你说说理由。(要求结合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文章来说)

五、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指导思想】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设想】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

2、 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启发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和对有关语句的理解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3、 请学生提前了解陶渊明其人,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进入文本

(1)、研习课文。

1、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瓢(piáo) 屡(lǚ) 娄(lóu) 欤(yú)

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要点提示: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3、课文疏通

要求:

重点字词——准确、多音字认识、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些简单句式

㈠解释字词

嗜:喜欢,特别爱好

辄:就,总是

吝:吝惜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时贫贱人所服

箪:用苇、竹编制的用来存放事物的器具

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汲:取水于井)

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㈡解释词句

详:详细的知道

翻译: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因而

翻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辄:就,总是

翻译:他一来就要把酒全部喝光

萧:冷冷清清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翻译: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戚戚:忧愁的样子

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翻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㈢多音字注音

传、好、期、号、乐、少等

㈣一词多义

之、言、意、得、其、甚、志、去等

㈤翻译句子

1)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4、课文翻译

1) 全文翻译

2) 翻译、学习时注意下列问题: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感情轻微变化

要点提示: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描写、陈述——舒缓陈述的语调

第二段:赞语(对五柳先生精神风貌)

——评论——赞叹抒情的语调

(2)、寻读探究。

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要点提示:

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

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2、 “嗜酒”说明了什么? 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借酒醉获得心灵的平静,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的天性。

淡泊名利。他实际上有痛苦,但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和乐趣。

3、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讨论: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四: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先生安守贫贱。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例: 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要点提示: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4)、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要点提示:

①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③既为①②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④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5)、品读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同学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6)、悟读升华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结合全文,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列出示意图)

(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3、假如你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三)作业

1、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能体现个性,抒发感情的自传。

2、背诵课文。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