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 > 演讲稿 > 演讲稿范文 > 校园节约的演讲稿(合集三篇)正文

校园节约的演讲稿(合集三篇)

时间:2024-04-20 18:03:03

校园节约的演讲稿(精选3篇)

校园节约的演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上一片璀璨,是电使黑夜变成白昼。电,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做饭要用电;电冰箱、电视、空调、电脑……都要用电。电还能让我最喜爱的洋娃娃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让我们能够欣赏好看的影视作品,上网查阅知识……生活中一天没有电就像天塌下来一样,痛苦极了!大人看不到电视,老人不能做饭,甚至连小孩也玩不了电脑……;真是“一日无电,百事荒芜”。

电的用处虽然很多,但用电不当,会引起火灾,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如果你不想发生火灾,就要安全地,细心地用电。在插上或拔下电插头时,必须要在双手不沾水或不易传电的物件下才行。连着电线的插头不能用手触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电在运行时,千万不能用手触摸电线。在赤脚时,不能开关电器,一但漏电,可能有生命危险。在没有成年人看管下也不能私自开关电器。不能用湿的毛巾抹擦正在通电的电器。开关电闸时戴上手套……

如果不幸发生火灾,首先要坚持镇定。火苗小的可用湿布盖上或泼水,火太大不能泼灭就找没火的门或搂梯跑下去。千万不能够乘坐电梯或跳楼。应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如果没有,蹲下地面找没火、少烟的地方去,或站在阳台,用鲜艳的东西向近处呐喊求救……

要明白火灾,其中主要是由用电不当引致的。所以我们好好的、安全的使用电,让电更好地为我们广大人民服务。

安全用电,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谢谢大家!

校园节约的演讲稿 篇2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历有关于勤俭的故事不胜枚举。就拿我们小学学过的《一夜的工作》来说吧,文中我们的周总理生活非常地节俭,每天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从不丢弃一片菜叶。周总理逝世后,大家发现总理生平没有任何积蓄,他所有的钱全部都用来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周总理的勤俭,许多孩子的生命有了保障。周总理的勤俭感动了天下所有人。逝世后,联合国为我们可敬的周总理降了半旗。

历勤俭节约的故事还有很多。可是却未能唤醒浪费的知觉。走进我们学校里的食堂可以发现,餐桌上残留着许多同学们不爱吃的食物:胡萝卜,洋葱…,不仅如此剩饭桶里也被装得满满的。同学们,这些浪费的现象我们今后一定要杜绝,因为每一种食物里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缺少任何一种,我们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不仅如此,“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呀。“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我们平时要从小事做起,珍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用自己一言一行去感化身边的其他同学。

还有同学们当我们在拧开水龙头无情的浪费水资源时,是否会想到贫困山区里的孩子们,他们因为缺水要跑到方圆几十里外去挑水。而我们却毫无顾虑,潇洒自如地玩水、戏水,甚至任它付之东流,毫无反应。“一滴清水,一片绿地,一个地球”,同学们,你的举手之劳会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诸葛亮曾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同学们行动起来,勤俭节约,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这样不仅让我们能拥有美好灿烂的生活,同时提高自己的一小步,道德之花就会前进一大步!

校园节约的演讲稿 篇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水是生命的源泉,电是光明的使者。保护水资源,造福千万代,节约一度电,光明在明天,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节约用电,匹夫有责!

虽然我国的资源总量很大,但由于人们对资源的浪费,现在我国已出现了“水荒”、“电荒”等现象,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小学生,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应该为节约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学校的用电情况也不容乐观:下课做操及教室上课时,部分没有人的教室日光灯却“大放光彩”。洗完手后,忘记关闭水龙头开关;洗拖布时,水流成河。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些行为将浪费多少电、多少水,将为学校、为国家增加多少负担?在那看似源源不断的电流、水流背后,国家要投入多少的资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用电量不断攀升,电力紧张已经成为阻挡我们国家前进脚步的沉重包袱,难道我们学生还要为那原本就沉重的“包袱”再增添重量吗?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树立节约能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为此,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1、不浪费一度电:课间操时、去专用教室上课时,在教室无人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把电灯、电扇关闭。平时指定同学专人看管。看一看,哪个班级的同学最自觉!

2、不浪费一滴水:洗脸、洗手、刷牙后一定要养成随手关紧水笼头的好习惯。看见没关紧的水笼头要主动将水笼头关紧。

让我们来共同构建环保节能的生活吧!

谢谢大家!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