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 > 导游词 > 江苏导游词 > 江苏扬州导游词介绍(热门三篇)正文

江苏扬州导游词介绍(热门三篇)

时间:2023-06-16 15:55:38

江苏扬州导游词介绍(精选3篇)

江苏扬州导游词介绍 篇1

富冠天下”之誉。这时的扬州还成为国际贸易港口,东南亚及西亚诸国的商船都来到扬州进行贸易。

唐天宝六年(747年),扬州人口达47万,仅阿拉伯商人就有5000多人。来这里学取真经和汉文化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学生络绎不绝。唐天宝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鉴真大师,由扬州出发东渡日本。元时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委任为东宣抚使,在扬州做了3年官。

清末以后,漕运不经运河,扬州也就逐渐衰落下来。到了抗日战争前,扬州人口只有12万,只有唐朝繁荣时的五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市步入发展的新阶段,逐步建立起现代工业,发展了传统的工艺产品,修缮了园林古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它既是一座中型工业城市,又是一个旅游胜地,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扬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偏长,达4个多月,夏季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年平均气温15“c,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出。无霜期年平均222天。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梅雨季节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台风一般最早出现于6月,最迟 11月,以8至9月居多。扬州市内的水路交通和陆路交通都很便利。境内的水陆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长江流经扬州郊县,在扬州境内与运河、淮水相连。瓜洲轮渡码头通宵服务,已经成为扬州客运、货运中转的咽喉。全市境内由数十条干线和支线组成公路交通网,连结苏南、皖北,呈放射状通向苏北腹地。以扬州为中心,东有宁通一级公路,南有扬瓜公路,西有宁扬一级公路,北有谁江公路、宁连一级公路,构成了一条条高效快捷的运输网。建造扬州到镇江的长江大桥已经经国务院批准并付诸实施,新建的南京禄口机场距扬州只有100多公里。 游客们:扬州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文会本,风物佳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瘦西湖之美,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美景脱颖而出。新建的二十四桥与湖中五亭桥互为呼应,更衬托了瘦西湖的秀逸。

扬州的园林既多且精,各具特色。如“个园”的叠石假山势出春夏秋冬四季;“何园”中西合壁,而园中国的“片石山房”竟是清代大画家石涛留下的惟一的园林杰作;其他如“小盘谷”、“卷石洞天”、“冶春园”等,且不说内中如何,就是看看这些名字也令人心痴神醉了。

江河奔涌,沧桑万变,扬州是个说不完的故事。深情地赞美、祝福故乡:“古城扬州是我的可爱的故乡。祝愿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青春。”是啊!扬州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琅琅的明珠,我们坚信:它不仅有美好的今天,更有灿烂的明天!

江苏扬州导游词介绍 篇2

千古名邑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 扬州是-总-的家乡,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历史的古城, 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着长春岭之北,又名长春湖。清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遂著。

在离瘦西湖不远的蜀岗山,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

扬州的其他著名景点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明代的文昌阁“辉耀街衢”。扬州还有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横跨于瘦西湖上的大虹桥,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扬州的美景数不胜数,实是江南的瑰宝。

江苏扬州导游词介绍 篇3

我是扬州何园的"小翰林",今天,我带大家参观何园!

我们现在将要参观的这座园林,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77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为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

其实,何园最早不叫何园,而叫寄啸山庄,因为园主人姓何,人们都习惯叫它何园。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暗地里也捎带着经营盐业,拥有巨额财富。何芷舠四十九岁那年,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辞官归隐扬州,投入巨资良材,打造了这座宅园一体、居游合一的大型私家园林。

何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部分占全园面积的50%。这样的建筑密度,对于园林来说是太大了,但人们置身园中,不但没有拥挤感,反觉得处处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见大,层次分明。这种效果,靠的正是造园者在建筑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平中造奇。

何园整体区划上包含住宅、后花园和小花园几大部分,是私家园林的完整形态,它的各个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环环相扣、互相渗透,组成一个内外有别、居游两便、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间,中国私家园林的审美需求和实用功能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现、当代一批著名的古建园林专家都对何园备加推崇,称赞它独特的造园手法,是"江南园林中的孤例"。国内影视界也把何园当作拍摄取景的天然基地,《红楼梦》、《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续集、《上错花轿嫁对郎》、《苍天有泪》等近百部影视剧,都在这里摄取了大量亭园风光的美妙镜头。

通过以上简介,相信大家对何园已经有了初步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道来细细品赏这座中国名园的江南孤例。

历史上何园的正门是开在花园巷的南门,现在作为主要入口的东门,是园林对外开放时兴建的。进门后首先参观的是何家后花园的东园部分。迎面月洞门上镌刻的"寄啸山庄"门额,是当年园主人亲自题写的园名。"寄啸"两个字,分别取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句子:"依南窗以寄敖,登东皋以舒啸。"表达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志节情怀。何园主人与陶渊明有着辞官归隐的相似经历,寓意不言自明。

扬州无山,但园林中不可无山,所以扬州园林中常常采用平地叠石的手段来造山,"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东园最壮丽的景观,是右边一座长达60多米的贴壁山,它就象嵌在墙上一样,沿着墙面走向一路攀缘,状若游龙腾蛟,搅动万千气象,把原本封闭压抑的高墙深院,变成了一座抱拥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东园贴壁山是江南园林中享有盛名的登楼贴壁山,也叫扬派贴壁山。贴壁山的山腰里,藏着一条高低盘旋、曲折迂回的石阶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读书楼。通过它,我们可以真切领悟扬州叠石艺术的精髓。

转过玲珑剔透的石屏风,首先敞开山门迎客的是牡丹厅。它的特色和名称,来自东墙歇山顶尖上的一幅砖雕山花。山花题材取自传统的《凤吹牡丹》,乍看上去好像没有新意。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在创意、布局、章法、刀法各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整幅作品大拙中见大巧,细密中藏神奇,是一件精品。

牡丹厅周围有牡丹池。牡丹是何园园花,园子里见缝插针广植牡丹、芍药,品种繁多,每年4·18日至5·18日,是一年一度的"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何园"游名园,赏名花"主题游园活动也缤纷开幕,届时一片姹红嫣紫摇曳春光,把何园妆扮成了一个雍容华贵五彩世界。

牡丹厅北的一座厅堂,在构造装饰上比牡丹厅更精致、更华丽,它就是东园建筑群中最具创意的构撰——桴海轩,也叫船厅。因为厅的造型像一艘船,厅周围的地上用鹅卵石、瓦片铺成波光粼粼的水面,厅正前方一条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厅檐下低低的台阶好比船上的甲板,厅两旁廊柱上悬挂着"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楹联,厅西侧廊壁间镶嵌着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苏东坡手书《海市帖》刻石……每一个细节都和船有关,和水有关,造园艺术中的旱园水做法,在这里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不过最有意思还不是船厅的建筑,而是藏在建筑景观背后的故事。这座名为桴海轩的船厅,就是主人身世的象征,它与园主一生的命运和追求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何家祖籍安徽望江,是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方,这里的出生的何芷舠从小就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名叫"芷舠",含义是一只盛着香草船;二十岁步入仕途,当的是盐官、粮官直到江汉关监督,始终在和形形色色的运输船只、船务打交道……身为江汉关监督,何芷舠在处理洋务的过程中经常被卷进华夷尖锐冲突的旋涡,多次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努力着。面对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担心长此下去,自己的爱国抱负不得施展,连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再三权衡利弊,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把自己的人生之舟停泊到了绿杨城郭的古运河边上。

船厅为什么又叫桴海轩呢?两千多年前,孔子乘坐着牛车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时说过:"道不行,吾将乘桴桴于海。"意思是说,如果人们都不接受我的'主张,我就乘船到海外去。这船厅不正是何芷舠心目中的"桴海轩"么?

让人不能不感叹的是,十八年后,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园主人又作出了一个和当出辞官归隐同样惊人决断:抛弃何园,起锚扬帆,载着全家驰向十里洋场的上海去弄潮。何芷舠这只神奇的小船开走了,一去不复返。却把他的化身桴海轩留守在故家的宅园。向后人讲述着主人的心情和主人的故事。

船厅后面的西北角上这座不起眼的小楼,曾经是何园最风光的建筑。当年何家大公子何声灏在这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发愤攻读,从江南乡试中脱颖而出之后,又一举闯过会试、殿试、朝考大关,步祖父何俊的后尘,被皇帝钦点翰林,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巨大荣耀。也给何园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读书楼"。读书楼里简朴清寒的陈设、威严肃穆的家训和工工整整的试卷、热烈醒目的捷报陈列在一起,相映成趣,对人们讲解着"学而优则仕"的古老真理。读书楼东接贴壁山的嵯峨登道,南临"桴海轩"的万倾涛波,不知是有心设计,还是无意巧合,它的环境景观正是一幅著名的古代治学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作了大官,也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他们的故事,分别陈列在玉绣楼何氏家族史料陈列馆里。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