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感想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2023年“灯塔大课堂”收获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正文

2023年“灯塔大课堂”收获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05-02 15:43:38

2023年“灯塔大课堂”收获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2023年“灯塔大课堂”收获的心得体会 篇1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20__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春运临近高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力,几度建议“封一座城,护一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一举措不知让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工作一起接诊病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连7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间溜走。

她抢在时间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日夜兼程。

她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

2023年“灯塔大课堂”收获的心得体会 篇2

钟南山,男,现年83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__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__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__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__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__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组员,20__年底又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重症传染病应急委员会顾问,参与国际急性传染病咨询工作。

钟南山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钟南山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

钟南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党的xx大代表,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20__ 年初,当84岁的钟南山再度披挂出征,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时,我们终于想起了那些把自己最青春风华的时间,奉献给治病救人的医生们。

2023年“灯塔大课堂”收获的心得体会 篇3

伟大的精神造就了伟大的事业。新一代航天人在征服太空的进程中,以顽强的拼搏意志和杰出的聪明智慧,铸就了新时代的航天精神。12月9日,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具匠心的课。

本次太空课堂主要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真是太有趣了。他们身体处于失重状态,像小鱼儿四处游走。在空间站睡觉就更有趣了,只要一个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舱壁上,但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太空转身"这个实验,是由叶光富完成的。他刚开始是原地转身,可是一转身人就倒下了,后来他是根据伸缩手臂加上旋转完成的,我想如果他不这样,用两把扇子来扇风,借助风力是不是也可以呢?

遥想当年,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奔月之梦”,不辞劳苦,克服重重困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勇往直前,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锋!

今天我上了一节此生中最宝贵的课——天宫课堂。宝贵之处在哪呢?这堂课是由目前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的三名伟大的宇航员: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讲解的。他们代表着中国航天顶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余与我们遥远连线直播并在距离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间站进行实验,教给我了许多有意思的科学物理知识和现象。

太空授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我最感兴趣的是人体运动实验,航天员叶光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进行转体运动,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还告诉我们角动量的物理知识,也就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还有许多实验非常有趣,耐人寻味,传播了载人航天知识。我对变幻莫测的太空许多的疑惑都被解开,拓宽了我的知识面,科普了航天知识,为以后的科学物理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这堂课对我的影响和意义非常大,中国航天从之前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已成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员等从事与航天事业的人们一路披荆斩棘的共同坚持与付出。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为了祖国崇高的航天事业勇于奉献,担当时代重任,不负人民期望,追逐梦想不断进步的精神让我颇有感触,我懂得了要不断追梦,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机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在祖国和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做贡献,让祖国屹立于世界之巅峰。

2023年“灯塔大课堂”收获的心得体会 篇4

20日,武汉市江夏区卫生健康局发布公告,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彭银华,在抗击疫情一线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2月20日21时50分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去世。

“疫情不散,婚期延迟” 从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确诊到隔离病区组建,作为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呼吸内科医生,彭银华深知“有场硬仗要打”。

他推迟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主动请缨上一线。彭银华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得到了未过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坚守在隔离病区抗击疫情的日子里,“白班加夜班”轮班倒,工作强度很大。虽然陆续有更多医生加入进来共同抗击疫情,压力得到缓解,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彭银华再次选择坚守。大年三十,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回家休息,多陪陪未过门的妻子。他却说:“让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轻,我先顶上!”和未婚妻简短通话后,彭银华再次义无反顾穿上隔离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战场。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彭银华倒下了。从1月25日(正月初一)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彭银华在医院里被救治了整整27天。

一位微博网友曾在2月2日给彭银华拍照,照片里,他躺在病床上,一只手摆出“胜利”的手势,看着镜头,微微笑着。如今他办公桌抽屉里的结婚请柬还没来得及发出去,推迟的婚礼也永远无法举行彭医生,一路走好!

2023年“灯塔大课堂”收获的心得体会 篇5

刚天亮不一会儿,乡村医生李玉忠就戴好口罩,像往常一样早早出发了。一匹马、一个人、一个药箱,他穿行在云南省元阳县攀枝花乡碧播村的林间小道上,为当地的哈尼族、彝族乡亲们送去服务。

“大哥,在家吗?我来看看你的情况有没有好一点了,现在疫情变化太快,平时要注意防范,要戴口罩……”在一户彝族群众家中,李玉忠用熟练的母语与村民对话询问病情。因为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他也能听懂哈尼语。跟村民们交流时,时常有汉语、彝语、哈尼语交织在一起的“协奏曲”奏响。

碧播村阿吾寨是元阳县攀枝花乡的一个贫困村,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对李玉忠来说,路况好一些的地方还可以骑摩托车,但在深山小道里,就只能“骑驴问诊”了。

这不是笑话。李玉忠原来真有一头小毛驴,但脚受了伤。“不能因为驴伤了耽误了工作。”他赶紧给自己置办了匹马作为新的交通工具,奔走在大山里。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每天都骑马进村入寨,给外出打工回来的村民测体温,也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村民白有光说,得亏了李医生及时的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现在村民们的卫生意识大大提高了。“他前几天下来村子里面,戴着口罩给我们讲这个疫情,还叫我们也要戴口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听他的,现在我们都不怎么不出去了,也不聚在一起凑热闹了。”

这段时间,日常的诊疗继续开展着,老李还要负责对返乡人员进行排查登记、做好敏感人群检测预警工作,一天下来比平时忙了不少。他说,无论多累,都要为村民的健康负责。“只要是从远处打工回来的村民,我都要去排查、量体温,如果到37、38摄氏度的话,我就得报卫生院,每天都要报。”

前不久,村民徐里海从外地打工回来后感觉身体不适。李玉忠闻讯立即骑马赶到,认真检查后,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回来以后我发现自己有点不舒服,还有点咳嗽,赶紧让李医生帮我看看。刚刚他说了,我得的是普通感冒,体温也不高,开点药吃就好了。”徐里海倍感轻松地吐了口气,后面又马上补了一句:“他还让我注意卫生习惯,勤洗手,经常量体温,我记着哩。”

村民们说,十三年来,李玉忠从骑驴到骑马,一直奔走在村寨里。从“李医生”到“老李”,他每走一回,村民就待他更亲一些。每走一回,与老百姓的距离也更近了一步。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斗中,当地可有不少像李玉忠一样的乡村医生,默默坚守在农村战“疫”一线,他们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村里百姓的健康筑起防护线。

攀枝花乡卫生院院长李兴全说:“自从疫情发生到现在,乡村医生们都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守着自己的‘门’,为农村群众防疫和健康保障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