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感想 > 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14篇)正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14篇)

时间:2022-10-03 18:25:44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精选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1

前段时间,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人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吴国的时候,周瑜觉得他太厉害了,想方设法想要除掉他,便说军中缺箭,便叫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可是诸葛亮只要三天就能造出箭来,还下了军令状在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来甘愿受重罚,说完便告辞了,周瑜听了,心里乐开了花。周瑜手下鲁肃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让他私拔二十条船,每条船三十人,再在船边立上成束的草,用青布盖上,而且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可是,借船给诸葛亮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反应,一直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突然叫鲁肃去取箭,还叫人把那二十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向曹操水寨开去。五更时分,船就到了水寨诸葛亮又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让将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由于是大雾天气,曹操不敢出兵,只好射箭。天快要亮时诸葛亮又叫将士们一起喊到:“谢丞相箭!”这时船已经开出去了十多公里了,曹操想追也追不上了。诸葛亮回去一清点,每条船上都有五、六千只箭,还多出了几万支呢。这让周瑜非常生气。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做人心眼不要太小,因为在诸葛亮三气周瑜时,周瑜看不得别人比他强,诸葛亮就利用这一点来对付周瑜,让周瑜气得箭伤裂开。周瑜临死时长叹三声:“既生瑜,何生亮?”,说完就一命呜呼了。

虽然我很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我最佩服的还是罗贯中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2

寒假期间,爸爸在佛山图书馆买了四大名着的连环画,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三国演义》,而且爸爸说这本书最好是趁年少读多几遍,会懂得很多很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于是我就在假期里读了这本连环画。

你别少看这只是连环画,我觉得它比大人看的那好像砖头那样大的纯文字书要好看N倍呢。你瞧,关羽、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里的一朵朵,一丛丛的桃花画得多美啊,我一边读着,一边还可以闻到桃花香味呢。还有那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周瑜,野心勃勃、阴险狡猾的曹操、董卓,每个人物刻画得都仿如真人一样,最画得英姿勃勃的要算,“三英战吕布”那一幅了。刀光剑影,人马奔腾就在我的眼前一样,让我身在其中,如临其境。

不过呢,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诸葛亮三戏周瑜那段,虽然周瑜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是,他心胸狭隘,处处为难诸葛亮,想尽法子加害于他,竟然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还要他立下军令状,结果诸葛亮从容应对,神机妙算地用草船借了曹操十万支箭。把周瑜气得不得可了。在这里,我知道了诸葛亮对天文地理是好精通,他知道了三天内天肯定有大雾,果然如此,我深深地佩服他。爸爸对我说:“苑仪,你知诸葛亮为什么在那古代落后,没有任何仪器的年代都能预计到天气吗,是因为他在长期刻苦学习各种各样书籍分不开的。他在往后日子里面所取得的成功,除了他能运用毕生所学外,还和他高尚的人格品行密切相连的。”

我默默地点头,但我的心却不能平静。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3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把青龙偃月刀让多少人闻风丧胆,刘备曾说:“关羽,身长九尺,须长两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膏;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身霸气使人见而躲之。在桃园三结义中身为老二。

在看桃园三结义三弟张飞被世人称为勇者,一身都是胆。手持丈八蛇矛,英勇无比。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乃燕人张飞,谁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这句话表现出了张飞机智勇敢,善于挑战自我。

刘备,张飞与关羽的大哥,为人豪气,喜欢和天下豪杰为友,一次黄巾贼程远志来犯,刘备领五百精锐前去迎敌,左有云长,右有翼德,刘备骂道:“反国逆贼,何不早降。”程远志怒火中烧,遣副将邓茂去击杀刘备,谁知,被张飞一矛刺进心窝,程远志见邓茂落马,立即大怒骑马自取张飞首级,关羽大刀飞舞,程远志被杀得个措手不及,被劈成两半,后人说:“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斩,三分好把姓名标。”

三国中我最喜欢周瑜,他火烧赤壁,令曹操数百万大军身亡,那天黑夜被火光照得通亮,非常壮观。但被诸葛亮三气而死,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即生瑜,何生亮。”让人感到周瑜死得很冤枉,死时才三十六岁。一位能文能武的人,被活生生的气死。真悲哀。

在三国中一些是是非非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所以要多读书多看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4

《三国演义》这本书,刚刚看到他就对他情有独钟。已经看了他几遍了,可还是百读不厌。《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故事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体验,每一页就是另一个世界。《三国演义》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奇妙的体验。这也许就是我这么爱读三国演义的原因所在吧。

当我每看见一个又一个人物时,我都会兴奋的在他名字加一个形容词,比如:机智聪明的诸葛亮,勤奋好学的刘备,侠肠义胆的关羽,武功高深的赵云,胆小怕事的刘禅,一代奸雄的曹操,多才多艺的周瑜……

其中不只是人物,其中的36个故事更是让我陶醉不已:《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顾茅庐》,《孔明借东风》,《赵云三进三出》,《孔明三气周瑜》……

在其中我最喜欢的事例是《七步诗》,《七步诗》主要讲述了的是,曹丕继承曹操的王位后,对曹植的才智感到十分的嫉妒,并且又怕曹植夺走他的皇位。打算把曹植直接斩杀掉,可是后面他又想到,我和曹植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如果我直接斩杀他,可能会留下骂名。所以曹丕便然曹植在七步以内吟诵出一首诗。曹植便接机写了一首诗用来讽刺曹植和曹丕兄弟之间的关系,可没想这首诗却因此流传千古。

读完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知道了兄弟是和睦相处的,不然就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和自己的兄弟,朋友不要发生矛盾。同时我也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曹植是一位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的诗人。不仅如此我还感受到曹丕的阴险狡诈,不敢和曹植光明正大的PK,而在背后搞一些小偷小摸。

虽然如此,可我在《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人物却不是曹植,而是赵云。

我喜欢赵云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他哓勇善战。就比如他三进三出曹营,想想曹营中至少也是有十万多兵马的吧,可是赵云一个人却三进三出曹营,无人能敌,虽然不能说是毫发无损的出来,但至少没有一个人能拦得住他。我觉得不是曹军太弱,而是赵云太厉害。二是胆识过人,还是拿三进三出这件事来讲吧。你想想,十万多人呀,多么恐怖的数字,而赵云却敢在十万多人中救一个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婴儿,这是要多大的胆呀。三是因为他这个人非常耿直,就比如:刘备要伐孙权,刘备问他有何意见?他毫不犹豫的说“:我不赞同。”

所以说他比较耿直。而且这也再次证明他胆识过人,王上都已经想好的事他敢站出来反对。

这本书还有许多故事令人回味,也有很多人物令我们思考。《三国演义》是一部一读就放不下的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多少热血豪杰,多少经典故事!其中《桃园三结义》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刘备、张飞、关羽”小说里最有名的三位英雄豪杰。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识,什么时候认识的吗?

刘玄德家里很穷,每天只能靠卖草鞋为生。有一天,刘玄德刚卖完草鞋,看见了文榜,就唉声叹气,然后有人问:“大丈夫不去为国家出力,在这叹什么气?”刘玄德说:“我本是汉室宗亲,今见黄巾大乱,但是不可以杀贼安民,只能恨自己无能,所以才叹气。”刘玄德之后才知道,这个人姓张名飞,字翼德。

之后,俩人一起到村店中饮酒,之后又见到了一位壮汉,推着车子,来到店里休息,并且大声叫来小二快去拿酒来,好让他去投军。刘玄德一见,便邀请他一块座,并问他的名字,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关云长,关羽。三人一起到张飞的庄上,一起谈论大事,看见越谈越投合,就决定结为兄弟,张飞的庄后有一桃花林,桃花开的正旺。次日,三人便在桃林结为兄弟......

这一结义,就有了很多的故事。三人互相照顾、同床睡觉,虽然不是亲兄弟,但是和亲兄弟一样亲。可从《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看出,诸葛亮知道关羽是不会杀曹操,可是刘玄德却不知道,关羽空手回营,便让诸葛亮赐死,刘玄德在旁边求情说,三人结义时,说同年同月同日死,请诸葛亮记过,将功赎罪,孔明才才饶了关羽一死。

刘、关、张三人虽誓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但关羽却第一个死的。关羽带着大儿子关兴去应战敌人,但是却被孙权用计抓获,被抓后,关羽关兴宁死不服,便英年早逝了。刘备和张飞知道后心中愤怒难平,便要起兵征东吴,可是张飞因为对将士们不好,平时又打又骂,被范疆和张达陷害,取了道级给孙权。百家笔记网刘备得知后,心中十分恼火,誓死也要杀了孙权,扎营七百里外,要征伐孙权。可是刘备最终没有听孔明的话,病死了。刘、关、张三人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关、刘、张这三人就是因为关羽,让他两人也丧命。可见的三人的义气有多重,每个人都是有勇有谋的好汉,但又因为他们的深情厚谊毁于一旦。虽然是晋王司马炎统领了三国。但刘、关、张的故事却在我的心中回荡。

这三位英雄,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守卫国家,不辞辛苦。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张飞性格直爽,但重情义。关羽骁勇善战,刘备有勇有谋,他们都在为国家而战斗。

岁月悠悠,桃花开谢,当年的桃园早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是桃园结义的精神情怀,永远烙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桃园三结义》我最喜欢的文章!

作者:潍坊市坊子实验学校六年级 鲁雅婷

指导教师点评:小作者在《三国演义》选取了《桃园三结义》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写读后感,可见刘关张三人那种真诚的兄弟情谊和为拯救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打动了她。“岁月悠悠,桃花开谢”时光流逝,刘关张三人虽然已经烟消云散,可是他们与国与家的担当责任的意识,却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6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最后到三分归一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爱不释手,夜不能寐,但是,愈往下看,感情愈深,对于各个人物的印象就愈加深刻、愈加个性分明。以至于我读到第一百三、四回时,潸然泪下,对于诸葛亮的死伤痛万分,所以以后的部分我也就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已是众所周知了,不读其实也无所谓。诸葛亮禳星注定了三国最后的结局也注定了刘氏天下的灰飞烟灭,本来的一丝希望也随之逝去。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史书记载,是由于为了伐魏,过度辛劳而终。在这里,我们着重来谈论一下《三国》,《三国》上却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为了伐魏、一统天下。可三国上说他是心神混乱,旧病复发。单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为了吸引读者,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所以说,《三国》上说诸葛亮利用祈禳之法要挽回一纪的寿命,也就是十二年。

这个过程需要七天,已经是第六天晚上了,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长。这时魏延突然冲进帐篷,踩灭了主灯,导致祈禳之法没有成功,诸葛亮也就自此结束了他的一生。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诸葛之死——一是:对于事业的忠诚,过于用功,导致因劳成疾、与世长辞;二是:魏延的过错。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一个直接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间接原因,那就是魏延与黄忠投奔刘备之后,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抓住了一个小把柄,正要拖出去斩了之时,由于刘备与魏延本身的苦苦哀求,诸葛亮不敢违反主公的命令,再加上自己也确实是动了一点慈善之心,所以就没有杀他,以至最后酿成了大错。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诸葛亮好比是正义的化身,而魏延代表的就是邪恶,诸葛亮不杀魏延就叫宽容、宽恕。那么在这里,宽容可以施加给邪恶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可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什么呢?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慈悲之心,宽恕那些我们生活中一切可以宽恕的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是不是矛盾了呢?说矛盾,其实就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又不能宽容邪恶,这不就是很矛盾吗?但如果你要说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就有未来,不宽容就没有未来,难道很矛盾吗?只是一个有无未来的区别罢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宽恕邪恶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谓宽恕并非宽恕可以宽恕者,而是宽恕不可宽恕者。只有不可宽恕者存在,宽恕才存在。也就是说,宽恕生来就是要宽恕邪恶的。这句话没错,可是它还少了一句,应该再添上一句:“当然,宽恕也要视情况而定,应从大局出发,如果是为了集体利益,应该摒弃他,那就别宽容他;如果集体需要,那就留下他。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方面、思想状况等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宽容与邪恶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文章的题目是“有时候”,对于邪恶是不能施与宽容的。而非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说了这么多,我对于《三国》最大的感想也就谈完了。最后我只是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三国》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那种感动。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想了多少。读书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7

暑假里,我把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节还在我脑海里回荡。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欢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这几个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很多的厉害人物,有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东吴的主公孙权,还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刘备,也有小气妒忌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和赵云。关于他们的事迹,我读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赵云的“单骑救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军事策略,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个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读了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9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每个人多多少少有所了解。《三国演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浩瀚诗篇,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婉转华章。读之,荡气回肠;品之,意犹未尽。一壶老酒,一部书籍,是一种快意的享受!

其实,这讲述的是曹蜀吴间的古代战争,“领导人”可以说是“爱美人更爱江山”。刘备阀吴的经历可见一斑。一次,刘备攻打东吴,东吴预感会遭受灭顶之灾,便把在东吴的刘备的孙夫人作为一剂清凉之药还给刘备。我想,刘备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口里中会有些许的哽咽,但是他是一国之君,是蜀国百姓的“领导人”,虽然心里发怵,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子多情,江山如画,一个是自己的夫人,一个是偌大的领土,这在内心中该如何平衡?我想应该是理大于情。事实就是他没有停止阀吴的步伐,雄狮百万战东吴。可惜的是他有点盲目自信,没有听军师诸葛亮的话,最后被东吴新任大都督算计,最终兵败。

就像现代打仗有参谋,古代打仗有军师或者都督,领导人有领导人的“战略领导力”,军师各为其主,讲究的是一个“智”字。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是一个高深莫测的智者。而且诸葛亮极具创造性。赤壁之战,因为曹军水师不善于船上作战,曹操听人建议,把攻打吴蜀联盟的战船连在一起,稳如陆地。东吴大都督周瑜和刘备军师诸葛亮比拼智力,各自在手上写解决之计谋,结果两人都写了一个“火”字。那一刻,两人有瞬间的惺惺相惜,但是周瑜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这不,听到诸葛亮可以“借东风”之后,他开始刁难诸葛亮。他以缺少弓箭为由,让诸葛亮老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但他没有老老实实造箭,而是开始了极具创造力的草船借箭。那日天有大雾,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特点,他让众多草船开到曹军的领地附近,命令船上的军师摇旗呐喊。曹操以为有敌军来攻打己方,但是有大雾看不清,于是命令弓箭手射箭阻挡。诸葛亮闲坐船中,与鲁肃开怀畅饮。他不一会儿让船的另一面受箭,最终,诸葛亮“受”到了十万多支箭,满载而归。

三国多交兵,受苦最深的其实还是老百姓。三国是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时代,铁马冰河,折戟沉沙。战争爆发,有多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让世间和平,让百姓安康”理应成为一句永远的口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动乱的三国让我们反思的是珍惜现在的和平,珍惜现在的舒适,爱中国,爱亲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10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书中写的刘禅,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周瑜,鲁肃,张飞、许褚、典韦,这些人物给我的印象很是深刻。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羽,因为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温酒斩华雄中这些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我很佩服关羽能杀掉那么多厉害的人。

三国里最有智谋的非诸葛亮不可,因为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星灯,以空城计退司马懿,以锦囊妙计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所以诸葛亮让我很佩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诸葛亮誓不两立,周瑜还说:“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周瑜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想把刘备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我感觉周瑜气量狭小,不像一个英雄。刘备很重视人才,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备手下的大将,但他仍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他终于归到了刘备门下。后来,多亏赵云单枪匹马从曹营救出了阿斗,才使阿斗脱险。所以这些事例让我知道刘备很重视人才,赵云对刘备很忠诚。

三国演义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曹操赤壁之战之所以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曹操没有听取并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让我知道一定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千姿百态,各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让我知道了,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不应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这真是一本值得品读的书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11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智慧过人、聪明绝顶、无所不精,但是最终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光复汉室。纵观一生,他与蜀汉国运紧紧相连。我认为:诸葛亮的智慧使得蜀汉成为三国之一,但也正是由于他对于智慧的过分自负,使得蜀汉兵疲民敝,最终灭亡。

诸葛亮本人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隆重作对”,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出山之后,马上带领刘备的军队以弱胜强,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后来还成功地联吴抗曹,实现三分天下。在这一过程中,诸葛亮彰显了他无与伦比的个人能力,但也暴露出了他的缺点。

其一便是他做不到知人善任。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又极其重恩重义,却偏偏安排关羽在华容道上,白白丧失了捉拿曹操的绝佳机会。据此来看,曹操扬鞭大笑是有一定道理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能将曹操步步逼往华容道绝境,却终究因为自己用人不当让曹操得以生还。他夜观天象发现曹操未合身亡,却不曾想到这天象正是缘于自己的缺点:不会识人,不会用人。

其二便是他的事必躬亲。诸葛亮为人极其认真谨慎,无论多小的事情都不容许差错。他太倚重自己的个人能力,以至于事无巨细,必亲自过问。结果将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早早离开人世。作为丞相,他需要做的应该是统领大局,至于细节就交给不同的人去做也未尝不可。而他却在主持国事的同时又带兵打仗,不光拖垮了自己,更使得蜀汉后期人才匮乏,后继无人。他虽然是人才,却不会培养人才;他的能力成就了他,却也害了他和他的国家。

其三便是他的心浮气躁,主要表现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一心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刘备遗愿,因此频繁征战,力图攻下中原。此时他的智慧被过于强烈的愿望与情感所蒙蔽,如当年的刘备。刘备因关羽的死不顾联吴抗曹的战略而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而归;诸葛亮因刘备的死不顾蜀国远远弱于曹魏的事实,六出祁山,使得蜀汉国力难以恢复,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这两次的感情用事,使得蜀汉由盛转衰,由衰转危。需要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蜀汉连年进行毫无意义的征战,穷兵黩武的诸葛亮忘了自己所看重的天命。最终如司马懿所说“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结果也是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其败而已。

总体看来,诸葛亮也是聪明半世,糊涂半世。周瑜自负,自负到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更聪明而吐血身亡;诸葛亮更自负,自负到对任何人都不放心的程度,自负到想单凭自己的智慧一统天下。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可嘉,行为不可取。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12

前段时间,我读了古代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人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诸葛亮在吴国的时候,周瑜觉得他太厉害了,想方设法想要除掉他,便说军中缺箭,便叫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可是诸葛亮只要三天就能造出箭来,还下了军令状在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来甘愿受重罚,说完便告辞了,周瑜听了,心里乐开了花。

周瑜手下鲁肃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让他私拔二十条船,每条船三十人,再在船边立上成束的草,用青布盖上,而且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可是,借船给诸葛亮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反应,一直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突然叫鲁肃去取箭,还叫人把那二十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向曹操水寨开去。五更时分,船就到了水寨诸葛亮又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让将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由于是大雾天气,曹操不敢出兵,只好射箭。天快要亮时诸葛亮又叫将士们一起喊到:“谢丞相箭!”这时船已经开出去了十多公里了,曹操想追也追不上了。诸葛亮回去一清点,每条船上都有五、六千只箭,还多出了几万支呢。这让周瑜非常生气。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做人心眼不要太小,因为在诸葛亮三气周瑜时,周瑜看不得别人比他强,诸葛亮就利用这一点来对付周瑜,让周瑜气得箭伤裂开。周瑜临死时长叹三声:“既生瑜,何生亮?”,说完就一命呜呼了。

虽然我很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我最佩服的还是罗贯中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13

说到袁绍兄弟(袁绍、袁术)想必会历史的人都会偷笑。因为他们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傻,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俩兄弟小时候吧!袁绍是婢出,袁术是嫡出。但袁绍品行装得很好,而袁术却原形毕露。所以,大家对袁绍很好,但总好像看不起袁术。袁术对这一点深感不满,便指责大家说,你们不鸟吾,反而理吾家之败子?大家说他傻不傻?傻,这当然是傻。傻到什么程度呢?傻到让大家从此与他更疏远,还常在背后说其坏话。而袁绍呢?有点牛。在兄弟相处的时候,袁绍常当众讽刺袁术。兄弟俩的童年就如此飘过。也不免埋下仇恨。

到他们大了以后,一个叫董卓的枭雄称帝,想“废立”。但他失败了,只好将皇帝踩于足下,使其听话。这给了人们一个忠告——现在皇帝虽是弱不禁风,但要从名义上正面打击,仍然是不大容易的。但袁绍够牛,没有吸取到这个教训。他竟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另立”。当然,没人傻到会去抢做这个皇帝,个个拒绝。而袁术呢?更牛,还带着点傻乎乎的。袁术很快表态——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竟想“自立”!对于此“冤家对头”要“自立”,袁绍当然不会给予支持。于是,袁术终于忍不住了,便自己“单身一人”,争当皇帝。没料,竟还真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但当然,下面是一片反对!开始袁术还洋洋得意呢,来一个,铲一个。但到了最后,这位“吃饱了撑着”的家伙终于撑不下去了,被人铲光了,地盘也被移为废墟……袁术见大势不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至深山老林。袁术那边,就先告一段落了。

袁绍看着弟弟“自立”失败,一边偷笑,一边就打消了“另立”的念头。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与田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什么话?我们把他谋士的话与曹操谋士的话比较一下。曹方那边的话是这样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意思?就是为皇上作出奉献,供奉皇帝,以统一天下,使那些叛国者不得好死。而袁绍的呢?他那边的话是说,要利用好皇上,使全天下的人都屈服于他们手下。多么罪恶的人啊!恶到连手下都那么恶!其实袁绍只是说说这建议好而已,但一直没实施(大概舍不得军粮吧)。可见,袁绍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吝啬鬼。

随后,曹操与袁绍反目发生了渡官河一战。袁绍在这战役时,兵力赛过曹操的三倍。但他输了,并被杀了。因为他太自大,步步逼退曹操,不料使曹操补给更快,使自己的军粮越来越少……而后,袁绍几个儿子都被杀了。而袁术不攻自破,发病吐血,病死他乡。

大家都佩服袁绍两兄弟——真够傻够牛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篇14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篇气势雄伟的议论,把我引进了三国这个奇妙的时代。

罗贯中先生笔下的三国,是一个充斥着智和勇、文与武、诡计与策略、忠诚与奸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战事频繁,社会动荡。然而就是这个动荡的时代,造就了群雄和人才的崛起。诸葛孔明,手握大权却一心为主;司马仲达,阴险狡诈却世为忠臣;刘玄德善于用人却欠于理智;曹孟德才华横溢却压榨百姓……而在乱世之中,最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善于隐忍的人。

你看那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却甘于平淡二十七年,被徐庶介绍给刘备,他三顾茅庐才愿意出山,最终当上了蜀国的丞相;那司马懿更绝,在二十二岁和六十九岁时先后两次装病,在魏国朝廷里,他为人低调,做事注重内容,先后辅佐曹丕、曹睿、曹芳三代帝王,甘于忍受别人的排挤为魏国南征北战,在沉默中积蓄着自己的实力,最终诛杀曹爽势力,为日后以晋代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那些为人轻浮,意气用事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没有把诸葛亮的话听进心里,最后造成了自身的灭亡;关羽死了,为什么张飞最后也被杀了?就是因为他意气用事,被关羽之死冲昏了头脑,不考虑下属的感受下命令,最终被自己人害死;张飞一死,为什么蜀国从此一蹶不振?因为刘备也没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告执意攻打吴国,最终,在破坏吴蜀两国关系的同时还搭上了自己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像这种人,尽管勇猛过人,尽管智慧超群,也不会成大器。

纵观古今,成功之人,不一定要勇猛,也不一定要智慧超群,但一定要沉得住气,不与别人争名夺利,不理睬别人的冷言冷语,时时刻刻记住要谦逊待人。但这样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并时时刻刻在低调的同时记住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地逼近这个目标。这才是成功之道。

《三国演义》可谓是元末明初最早的一批长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巅峰。这本小说给我们透露了三国时期动荡的政治局面的同时,也讲述了乱世的成功之道,也告诉了我们待人的方式——不要骄横,不要轻浮,要谦虚,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这才是成功之道。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