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感想 > 汇报体会 > 工作汇报 > 校本教研工作汇报材料【最新12篇】正文

校本教研工作汇报材料【最新12篇】

时间:2024-06-23 19:54:24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是时候认真思考计划该如何写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敬业的小编沧海红颜为家人们整理的校本教研工作汇报材料【最新12篇】,仅供借鉴。

校本教研制度 篇1

“土地”,我们必须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新机制。为了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我校确保让教师拥有校本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建立相应的制度。 一是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拥有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 要想研有所成,就必须让教师拥有充足的研究时间和空间,这是校本教研的前提。为此,学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筹建了教职工餐厅,开办了幼儿园,消除了教职工做饭、照看孩子等后顾之忧。平日购物,由总务处负责外出集体购买;老人、小孩过生日,学校提前买好生日礼物,并派车将礼物和教师送到老人身边。不管哪位教职工家有急事,都可以优先用车……每一位教师都拥有集中精力钻教学,搞研究的时间和条件。 二是赋予教师三种权力。 第一,让教师拥有购书权。在学校,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从事教研活动的主体还是教师,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力和进度,我校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坚持教学研究性刊物的征订和购买,让教师拥有自由购买教育教学类的购书权。虽然开支可能增多了,但减少了盲目性,将钱花在了刀刃上。 第二,让教师拥有随时借阅教育期刊的权利。学校每学期都为教职工订阅足够数量的期刊,每个教研组每学期至少可以拥有一份专业刊物和一份大型报刊,教师至少人手一份专业及相关专业刊物。同时学校还规定,图书室全天对教职工和学生开放,教师可随时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也可随时对资料中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复印和存留,为教师进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支持。 第三,让教师拥有自己组织教科研活动的权利。每学期初,由教师自己决定并公布自己的新学期研究课题,学校倡导相似课题的合作研究,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教师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三是提供四个制度保证。 第一,以教育期刊为媒,展开与教育专家的对话制度。我校每学期都针对《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教师博览》等刊物上的话题,在教师中广泛展开大讨论,让教师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同时,我们还借助教育媒体,主动抓住有困惑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以对话交流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 第二,执教笔记展示制度。为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点和纰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记“执教笔记”活动——教师随时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收获,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火花或闪光点进行记录,定期通过校园网或其它方式进行展示,以此引导全体教师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第三,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度。撰写优秀教育案例能够帮助教师从深层次上挖掘和理解课标及教材,进而得到灵性启发,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为此,我校倡导教师每个学期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以此为靶子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案例批判和评析,从中去伪存真,取精弃粕。 第四,优秀话题征集制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疑难困惑,这使部分教师大伤脑筋。为此,我校启动了优秀话题征集制度。鼓励教师通过校电台、校园网将自己教学中真实的困惑或话题提出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案可再通过校电台或校园网。资源的共享既帮助教师及时解除了疑惑,又给了教师充足的教研的机会。 以课例为载体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湖南省石门县易家渡镇完全小学校校长 刘祖谋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新困惑或新问题,而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则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校本教研的目标应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需要实践性知识保障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因此,校长应深入教学第一线,和教师共同面对新课程,上好每一堂课。 校长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学科的专业研究者,选择行动教育的模式开展校本教研。以课本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成立一个教师研究小组,邀请一两位外来研究者,坐在一起学习有关文献、文件,交流分享各自的体验。 第二,按改进的计划上课,请同事、研究者听课,课后再坐在一起反思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 第三,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课,再听课,接着再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报告。如此一来,教师在这次“案例培训”中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长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艺术。 当然,在行动研究中,教师会产生新的困惑和问题,解决这种困惑和问题,可能需要一种来自改革理念的冲击,而校长和其他研究者的介入也许能帮助教师增加“冲力”,使彼此之间逐渐体会和领悟一个具体教学课例中,所蕴含的课程发展理念,重组、修正各自的认知结构及专业理论,进而获得建构理论和专业成长的机会。 靠制度重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姚灵光 近年来我们沿着“制度重建、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思路,重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开放、动态的校本教研制度,并纳入新生成的教学常规,有效地引领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发展,进而给学校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一,对外交流互动学习制度。学校明确规定,外来校到我校参观考察时,除了安排重点交流、课堂观摩外,还要求全体教师及时与外来专家和教师进行交流,并建立交流学习卡,增强与外地的交流、联系与沟通。即一要把本校的经验与做法及其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交流的途径进行推广;二要把专家名师的新信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外来学校的好经验学过来,改进自身的不足。 第二,个性备课欣赏制度。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中新角色成长的需要,我们出台了《个性备课欣赏制度》。我们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让同教研组的教师通过人人说课和集体研讨形式,先备出体现课改新理念的“通用教案”,在校园网上共享。然后,每个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实际,在“通用教案”旁边进行个案补充,实现备课的再创造。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展示评比”的办法,让教师把上过的每一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大学科教研组每月进行一次展览欣赏教师的个性备课,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个性备课交流欣赏会;学期末检查评估时,重点检查“个案补充”和“教学反思”部分,评出个性备课优秀教师,以引领教师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第三,个案学习创新制度。如何更有效地使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发生碰撞,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不断提升,个案学习创新是最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之一。我们沿着“选取个案——个案学习——个案分析(反思)——个案讨论——创造(撰写)个案——评价(展示)个案”的思路,让每个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每周自主选择一个最具教学个性特色的个案或课案进行学习、分析、反思,随之相互交流研讨;每月 撰写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个案,在学科大教研组中进行交流,分享成果,共同提高。 第四,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我们认为,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实施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有利于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学校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天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如果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我们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决。其目的是点燃了教师求异思维的火花,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教师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理解与运用。 校长要“沉下去” 山东省高密市姚哥庄初中校长 李伟 搞好校本教研,首先校长要“沉下去”。我校从校长开始,下至中层干部全部兼课,带头实践新理念,与老师们同甘共苦,共同探索,率先为老师们作出榜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领导分工负责,深入到各个教研组,参与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是我校校本教研的策略。因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困惑,是课改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在同步研讨活动中,发现有些老师们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不够到位,对这个问题不知所云的也大有人在。于是我们为此举行了教师论坛活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老师们思维活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达成了共识: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过程与方法”的转变,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多元的、开放的、合作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推行集成式管理 实现教学研究的整体融合 山东省高密市夏庄一中校长 贾述生 集成式教学管理是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把管理的目标分成块,既注重工作块的管理,又注重块与块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从而实现块管理的最优化,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达成。教学研究的集成式管理是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而产生的,它促进了新时期教师与新课程改革的同步成长,促进了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开展,扎实的推进了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思维的认识。 一是艺术集成教学。所谓艺术集成教学,即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打破音乐、舞蹈和美术三科学科隔离、知识分离的教育教学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使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对艺术学科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的迁移,从而造就基础知识全面的,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合格建设者。 二是文科理科集成教学。我校提出了“文科理科集成教学”方法。如,以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义》来启动,使理科人文化,有情趣,陶冶学生性情,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采取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堂穿插、课后阅读等方法,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本知识背后的知识,了解科学家们的牺牲精神、创造精神、刻苦精神、节俭精神……我们还定期举行数理化演讲竞赛,例如走近爱迪生、走近牛顿、我家的数理化等。举行征文活动,例如我心目中的科学家、我崇拜的科学家,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理科的人文性,实现文科理科融合教学。 三是集成式评价。为了形成群体竞争意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实施集成式评价,通过评价的杠杆作用,加强教师的互帮互助的精神和工作责任感。 ——评价集成式帮带。每一所学校都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如何真正盘活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我们采取“集成帮带”的措施,把学科带头人的经验有效地传播开来。学校规定,每位学科带头人必须帮带两名以上的新教师,使其尽快定型上路,成为教坛新秀。帮带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被帮带教师的教学成绩挂钩,被帮带教师的教学成绩达到帮带责任目标的,在绩效考核中加1%,达不到目标的减1%。不进行帮带新手的学科带头人,将取消其以后评选各级各类优秀称号的资格。 ——集成式评价教学成绩。在教学成绩的评价上,把个人教学成绩同备课组教学平均成绩挂钩,备课组教学成绩在乡镇居第一的,同一备课组成员的个人成绩采取差一减三制度(差一分,在绩效考核中减三分),第二名的,实行差一减五制度。这样,用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把个人的智慧凝结为集体智慧,集体的智慧又升华了个人的智慧,确保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校本教研制度 篇2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完善自我、专业成长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建立新的秩序,对教学常规和管理常规进行改革。比如,为了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哪些教学常规应该改进?教学管理如何变革?学校中人与人、学科与学科、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当前,学校一级的教育研究尚缺乏基本的制度规范,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营造一种有利于每个教师发展的氛围,构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研讨和共谋发展的研究机制,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师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困惑和问题依然不少。部分教改实验区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相当部分实验区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部级或省(市)的培训,所接受的“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往往层次较低,效果不佳。另外,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教学层面的问题,如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给校本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切实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以校为本的、富有实施策略和活力以及融学习、培训和研究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机制和制度,就成为广大中小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由此,校本教育研究制度呈现出现实性、实效性的特征。4开放性与发展性

校本教育研究主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以实现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宗旨,着力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采取案例研究、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等研究形式,注重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进修培训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一再实践”,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①校外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育研究,发挥理论指导和引领作用,可以确保校本教育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这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系。

三校本教育研究的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需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做支撑。当前,在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构建校本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和支持性环境体系,中小学校必须切实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强化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积极搭建校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注重校本教育研究的督导评价,狠抓教研队伍建设,着力为校本教育研究活动高效有序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l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校校本教育研究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中小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让教师参与其中。校本教育研究制度一般包括教研活动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片(区)协作制度、师资培训制度,等等。“教研活动制度”强化“思、评、议”的实践范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开展自我反思、“一课三议”和“三课一评”;坚持日有回顾,周有反思,月有总结,学期有汇报。“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做到每周有一次教学后记,每季度有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有一节研究课,每学年有一份经验总结、《“课例”研究报告》或论文。“片(区)协作制度”注重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切实加强片(区)学校间的合作与互动,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和课题研究,发挥教研活动基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师资培训制度”着力为教师提供充分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学习、观摩、考察活动,学校要尽其所能为校本教育研究提供所需的经费、场地、专用教室等。建立和创新与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本教育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是教育研究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2强化校本管理

立足学校,从“外控式管理”转向“校本管理”,从控制、协调转向开发、促进,着力增强校本管理的实效性,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育研究的环境支持和组织保障。全面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一是要建立县(区)校本教育研究管委会,加强对县(区)校本教育研究活动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片(区)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由片(区)学校教科室主任组成,统筹、协调和组织片(区)校本教育研究的经验交流活动和研讨会,充分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片(区)的枝I本教研资源,为片(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讯服务;三是要建立校本教育研究领导组,由主管校长牵头、教科室主任或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和管理,总结、推广校本教研的经验;四是要建立学科校本教育研究小组,规划学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县(区)、学校两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组的研究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督促教师自主进行自我反思,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3搭建交流平台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是校本教育研究的4个核心环节。这些环节的有效实施及良性运行,有赖于教师、校际和片(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帮互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把县(区)学科教研员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县(区)校本教育研究的“土专家”[4],让其担当专业引领的重任。专业引领主要表现在由观念先行转向实践可行,由观念的“通识培训”转向学科的“技术培训”,以使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沙龙”、学术园地、虚拟教研网络平台等形式,在学科组内开展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推进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之间的同伴互助,注重对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的交流、探索和体验;用案例推介服务于学校,把案例推介作为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服务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通过抓案例、讲案例,强化案例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用典型案例来提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对新课程的全面反思,不仅要对新课程的实践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新课程的理论进行反思,努力缩小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断发展和完善新课程的理论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片(区)教研室应成立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通过举办教导主任论坛、组织现场观摩研讨会等,为不同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着力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4注重督导评价

校本教研 篇3

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程实验工作健康推进的重要保障。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校本教研基地150个,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在校本教研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展示出校本研究的广阔前景。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学校和一线教师对课程有了较大的创造空间,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新的问题或困惑,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各校要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扎实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与水平。

二、明确目标,积极探索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我市校本教研工作的目标是:经过3年的探索和建设,全市中小学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体制。90%以上的学校都能形成比较完备的校本教研制度,具备组织和开展校本教研的能力,能比较经常地、规范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校本教研的主题应来自学校,来自教学现场;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改革重大问题的研究课题,如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教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科课程的实施、评价考试改革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组织研究攻关,并积极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要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形成读书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增强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把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要引导教师正确处理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加强教师自主反思和教师互助、专家指导的结合,在“互动式”“启发式”的研究氛围中,激发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要注意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形成目标一致,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优秀教师群体。要立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建立学校之间、学校和教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发挥教研机构对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构建新课程实施的合作教研氛围,逐步形成教学、教研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支持网络。

三、抓住重点,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吉林市是全国首批新课程实验区,我市作为吉林市的试点地区之一,在进行新课程实验中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国家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研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教师素质;开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研究;进行教学评价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完善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研究等。校本教研要紧紧围绕这些课题,抓好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保障我市中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研室将会更加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组织机构,建设一支为新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并且要充分发挥各级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保证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研工作中去,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教研部门还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调整工作思路,降低工作重心,承担起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任务,积极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要努力实现由自上而下的教研方法为主向自下而上教研方法的转变;由教学大纲的解释者向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者转变;由共性课程的规范者向个性课程的催生者转变;由教学水平的鉴定者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由重点研究教师的教向重点研究学生的学转变;由侧重教材教法研究向课程理念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转变。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校本教研的实施细则,建立校本教研有效运行机制和评价制度。实施细则要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各校还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发挥课程改革主阵地作用,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的桥梁,搞好新课程理念与内涵的学习和宣传,增进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新课程的理解,营造有利于课改实验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学校是实验基地、教室是研究场所、教师是教研者”的新理念,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造条件,引路导航,营造学校教研气氛和教研文化;要身体力行,直接参与、指导学校教研,努力成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核心,教导处牵头,教研组、年级组共同参与的教研网络,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如教研组活动制度、教师自学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制度、教研成果展示与奖励制度等,确保校本教研的管理和实施走向规范化。

学校要与专业教研人员或学科专家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促进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直接对话与交流。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深入中学课程改革实践,走向基层,走向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组织形式

1、倡导同伴互助与合作。确定每周的"校本教研日",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研究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

2、学校可根据实际设立课改讲坛、教育改革创新论坛,确定专题,定期研讨。

3、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每月提供一个典型个案(片断或实录)、每月上一节研究课、每学期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等,创设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

4、学校应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到校进行教学观摩。

5、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共同问题的合作研究活动,如分层教学、提优补差、改善薄弱学科、联校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等。

校本教研 篇4

实施体育校本教研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维系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校本教研观念,确立“以校为本”和以研究教育教学真问题为本的教研理念。一要正确认识体育校本教研的本质。体育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根植于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实践,实现体育教育权利及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达到研究解决教学真问题、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以此活化学校体育组织,赋予学校体育活力。二要明确体育校本教研目的。体育校本教研要把促进体育教师、学生和学校体育发展作为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衡量体育校本教研绩效的标准。三要明确体育校本教研的主体。消除教学研究只是“专家和个别教师的事“的错误观念,树立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教研的主体的正确观念,落实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激励所有体育教师参与校本教研,逐步树立体育教师的探究精神。四要熟知体育校本教研过程。体育校本教研过程是实现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研究与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学生体质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体育自主发展的过程。

建立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高效的体育校本教研管理机制。一方面,应建立以县市级教研机构为龙头、片(乡)级教研联组为中介,学校体育教研组为基础的三级立体教研网络,保证教研工作落实到每个体育教师身上。还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校本教研管理体制,体育教研组及教师的教研工作由学校具体管理,学校帮助他们协调各种关系;接受教育行政教研机构和学校的双重指导。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体育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制度建设应以激励、鼓励为主,根据体育教师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突出参与被指导、被带领、学习培训的要求,以培养教研意识、参与教研实践为主,逐步强化教师研究意识,虚心接受专家引领,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要求。行政教研部门和学校也可设立教研项目,给予相应经费支持,鼓励广大体育教师积极申报。其次,要建立以体育教研组为基础的体育校本教研工作机制。体育教研组是开展体育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机构,学校建立长效的体育校本教研工作常规是保证体育校本教研的关键,有效的学校体育校本教研工作常规能使体育校本教研的触角延伸到学校体育管理、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早操、课间操等各个方面,覆盖到每个体育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体育教师全员教研、全程教研、全面教研的新格局,形成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学习的校本教研方式,逐步建立起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体特征的体育校本教研模式。具体可建立交流互动学习制度(与校外交流,把校外好经验学过来,把自己的好经验推广出去)、个性备课共赏制度(讨论制定出体现课改新理念的“通用教案”,在校园网共享,再由教师进行个性化的补充备课)、个案学习创新制度(让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每周自主选择一个最有教学个性特色的个案或课案进行学习、分析、反思,随之相互交流研讨;每月撰写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个案,在教研组进行交流,分享成果,共同提高)、问题积累制度等[5]。最后,应建立科学可行的校本教研评价机制。评价制度是指导和规范校本教研的关键性制度。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校本教研的“助推器”,评价机制的建立同样要以激励为宗旨,评价标准和指标的确定必须符合体育教育实际和体育教师实际,既能反映出评价的全面性,又能体现出体育教育的个性特征;既能反映出教师的工作绩效,又能体现出研究的质量。要把体育校本教研及教研数量和质量与体育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晋级晋升、福利待遇挂钩,以激发体育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形式多样,室外环境较差,增大了工作压力,直接影响校本教研。要实现体育校本教研目标,一要减轻体育教师压力,把他们从简单的(场地和器材管理、早操、课间操)形式主义和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向研究、创新之路。二要关注体育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克服职业倦怠感,激发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对学生成长的快乐感和幸福感。三要强化体育教师研究意识,提高教研能力。在加强体育教师岗位培训、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的同时,组织他们进行校本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理论、体育科学方法和体育科研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应营造严谨、和谐的教研氛围,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教学观摩、评课、问题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达到强化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的目的。四是充分发挥专家(大学体育教学论教师、体育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室教研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专家要有计划地深入到教学第一线,与一线体育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为他们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帮助指导,帮助提升一线体育教师观察教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为创建研究型教师队伍发挥自己的作用。

根据体育校本教研的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中真问题的特点,体育校本教研方式应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常见的教研方式主要有体育课例研究、体育教育叙事、体育课题研究、结对合作教研、联片合作教研等[6]。体育课例研究分为一课多轮和一课多人两种方式。一课多轮就是将同一堂课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执教,一般采用一课两轮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接受专家和同伴听课、评课(根据课改理念),自己反思,接着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在另一平行班授课,再接受同一专家、同伴听课、评课,自己反思。以促使教师隐性课改理念的显性化。一课多人就是同一课由不同教师执教。操作流程与一课多轮相似,只是原教学方案和改后的新教学方案是不同的教师。形成原教学实录和后教学实录的典型课例研究成果。体育教育叙事是体育教师“叙述”自己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这种方式在于重述那些能够导致教师觉醒和变迁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这种方式的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以及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可以将教师撰写论文要求变为由撰写教育教学事故和专业成长故事的方式来代替。体育课题研究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立项研究、教师自选问题研究两个方面。在课改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尽可能多的筹措资金,多设研究项目,小型多样,以小课题为主。教师自选课题研究主要以具体小问题为主,只要是有价值的问题,均可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以多种多样。结对合作研究包括教师间的结对和学校间的结对两种。教师间结对有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专家与教师(可以是多个教师)结对、同体育专项结对等。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主要是以老带新,指导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尽快成长;专家与教师结对主要是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指导培训教师,专家与教师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课改沙龙式研讨;同体育专项结对主要是专项相同,知识技术的相同点多,便于相互探讨,取长补短。通过结对合作交流,便于解决教学真问题和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与学校结对实质上也是校校间体育教师集体的结对,一般是体育校本教研开展好的学校与开展一般的学校结对帮扶,通过教师相互教研活动,相互交换送课,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为了解决体育教学改革中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且该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可以联片教研。有些教育教学问题因教师少而无法进行合作研究,也可进行联片教研。联片教研可以是同类几个学校联合研究,也可以是相近、相邻的几个学校联合研究。综上所述,体育校本教研是体育校本系统的组成部分,要全面开展体育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体育校本教研效果,只有不断研究解决校本教研过程中的各种不足与问题,才能实现体育校本教研的预期目标。

本文作者:李润梅杨占明工作单位:陇东学院

校本教研 篇5

(一)全面性原则: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做到面向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所有学生、所有学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二)以校为本原则:校本教研的立足点要以学校具体实际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学校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师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校本研究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

(三)合作性原则:即充分体现以点带面,形成资源共享,互帮互助的合作研究之氛围。

(四)实效性原则:在组织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必须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构建现代教研模式,务求把校本教研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实施过程:

(一)启动阶段(20*年2月——20*年5月)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

1、成立*市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及校本教研工作办公室,整合行政、业务部门的多种力量,建立*市校本教研服务、管理、指导中心。

2、召开全市中小学校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会议,传达《吉林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下发《*市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市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市校本教研示范校、先进校、达标校评比办法》,做好此项工作的具体安排。

3、校本教研工作办公室对各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在计划的制定、方案的设置、工作的运作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以期使得此项工作规范化的得以开展。

(二)实施阶段(20*年6月——20*年6月)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1、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办公室有计划、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对基层学校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教师在校本教研基础理论、教研方式方法及管理等方面组织有效培训。

2、根据校本教研工作的运作情况,在县、乡、校三级校本教研网络构成的基础上,形成课程资源、教研信息、课改成果、研究探索等各个方面的互动交流机制。对校本教研的制度建立,活动成效进行定期的跟踪检查与指导。

(三)评比阶段(20*年7月——20*年11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

1、依据《吉林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中的“评比细则”和《吉林市校本教研示范校、先进校、达标校评比方案》之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评比活动,力争做到“以评促研”之功效。

校本教研 篇6

为了更好的落实与实施《小学校本教研制度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组织管理机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导担任副组长,全体教师为成员的三级教研网络机制;构建《山前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制定《山前小学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方案》,使校本教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进行校本培训与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期初,学校课题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与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如①学习《晋江市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的方案;②学习《东石镇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的方案;③学习语数新课程标准制定;④制定学习《山前小学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方案》;⑤制定学习《山前小学校本教研制度》;⑥根据教委各周安排培训内容进行学习培训;⑦选派教师到福州参与“智慧。互动。成长”语文科名师展示活动,回校后进行传达;⑧积极选派教师参与兄弟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回校后进行传达汇报;⑨邀请晋江市进修学校课题组总负责人姚永宁副校长到校进行校本教研专题讲座。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全体教师知道了解校本教研的方式与方向,为下一步的学校的校本教研打下扎实的基础。组织学科成员进行学习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学习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了老师们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教研组更好的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为了更好的进行校本教研,确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落实“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方式,在学期初,各教研组让各学科教师对自已在教育教学过程的遇到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整理并写在教育教学问题单上,然后利用每周三、周四的教研时间或学校QQ群进行学习交流、探讨研究,并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诊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教研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后进行梳理、筛选,取出较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二次诊断,提升形成学校的校本小专题进行研究,确定校本小专题后组织引导老师们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把学习的观点与体会记录在校本教研学习文献摘要记录单上,然后进行校本教研研讨活动,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教研组讨论后的策略进行集体备课,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策略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积极的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并及时地进行评课及教学反思,检查教学策略运用的成效,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新问题。我校本学期的校本教研专题《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法效率》、《如何指导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问题的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三、同伴互助共学共长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学校里有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他们是学校的财富。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幅射带头作用,使学校的老师共同成长,课题组对全校教师进行“优化组合”,以“常规课”“师徒结对课”“骨干示范课”“研讨课”“验证课”“外出学习回校汇报活动”等进行交流学习。为了使新教师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期教务组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定出“传、帮、带”计划,学期初组织新教师进行教材的学习,新老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进行“师徒结对课”探讨交流学习,并在第四周进行跟班听课,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与新教师进行探讨,给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第八、第九周组织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研讨课”的教学公开研讨活动,给新教师的教学提供范例,本学期三位新教师在第十四周的课堂教学汇报课受到兄弟学校一致好评。“外出学习回校汇报活动”本学期学校充分落实“走出去”的策略,选派教师到福州观摩“智慧。互动。成长”语文科名师展示活动,回校后,听课教师撰写听课心得与老师们进行传达与交流;为了验证策略的有效性,课题组进行集体备课,在第十六周进行三节课例验证课,通过集体评议,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总结策略,并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与总结。

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与教学案例

为了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落实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专题研讨,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问题,课题组要求每位老师立足于课堂教学,每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撰写不少于三篇的教学案例,并与同学段(教研组)的老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分析得失,不断地探索、运用、总结,为后继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五、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研 篇7

一、本学期实际授课时间(扣除“五一”假期一周)只有18周(包括复习、考试),望各校妥善安排,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事宜:

1、课题及参赛学校安排:

课题年级科目参赛学校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一年级语文平三、西二、许佳

《笔算乘法》第一课时三年级数学中心、和兴、黄田

以上学校确定的参赛教师人选应于3月25日前报中心小学,以便安排比赛时间和地点。

2、各校要把此次评优活动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理论,挑选素质较高、肯钻研的教师参赛(不一定是原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或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的评优课。要注意积累资料,包括:①原始教案;②试教后的讨论会记录;③修改后的教案;④参赛后的教学反思。获优胜课学校应将上述材料交中心小学一份。

3、设奖:每一个课题,评一节“优胜课”,相应评一个“优秀教研组”,不设指导老师奖。

4、听课、评课事宜待后安排。

三、中心小学本学期论文汇编事宜:

1、语文专题:①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②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数学专题:①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交流看法、评价与反思、运用数学语言等);

②结合新课标的学习,谈谈如何设计练习(包括课外作业)。

2、要求:围绕专题,确定一个较小的题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习心得撰写,用规范稿纸抄写或用打印件,待评选后,中心小学再通知入选作者报送电子文档(地址:)。切勿抄袭。

3、截稿日期:2

三、组织师生参加县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事宜:

校本教研 篇8

五中校情:五中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70%来自农村,生源素质较差,家庭所营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也较差。教师70%处在40岁以上,青年教师较少,语文组13位教师中,40岁以下的有2位,中年教师占85%,年龄层结构不太合理。这样的年龄结构优点是: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但明显表现出:教育教学理念滞后,经验主义严重,思维定势禁锢了教师们的思想。所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明显感觉到广大教师在教法的灵活运用上,在教材尺度的把握上,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也在变化,这都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因此根据我校的这些特点,我们制定了本校的教研的目标:即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方案是: 第一,各学科针对本学科的情况,具体的提出本学科本学期的目标和措施。如数学学科在2004年第一学期制定的目标是解决后进生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这是长期困扰我校的一个难题。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差生相对突出,所以,在新初一便提出解决后进生问题,也是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语文学科提出的本学期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为五中所处的位置,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因此表现出阅读水平、表达水平以及写作水平都较差。在作文分值占语文总分(120分)41.67%的今天,直接制约着我校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经全体语文教师研讨,把提高写作水平作为我凭日常工作的重点。英语学科,根据学生在家里无人辅导的情况,认真地制定了利用“英语小组”的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这既包括课堂上的英语小组,同时也包括课外英语小组。使学生互相帮助解决难题。小学科以如何利用“遗忘曲线”为依据,探索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的具体措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应知应会的内容,以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第二,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教研组长为龙头,以教研活动为依托,展开本学科的校本教研。在一所学校中,教研组是最基本的科研单位,我校的办公室是以学科组为单位来安排的,这更便于在一起协商沟通。在开学之出,各教研组制定本学期的教研计划,并上报教导处,教导处对歌教研组计划尽心审核,对于不切实际的活动和做法,要求教研组进行修订。然后进行实施。各教研组有组长牵头,组织本组的教研活动。包括本学科的听课安排、组内研讨、外出学习,同时负责对本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指导。使计划得以实施和落实。

第三,学校为教师创设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校本教研得以开展。

1、学校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为每个协作组配置了一套多媒体设备,用以辅助教学,使教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2、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每学期为教师解决30元的资料费,用以辅助教学。同时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3、以“活动”,促进教学的发展。学校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二次大规模的,全校性的听评课活动,首先由教研组长回报你本学期的小本教研要解决的问题,请教师听完后,填写《听课意见反馈表》,写出有缺点以及建议,进行打分,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然后把反馈表反馈到讲课教师,通过教研组互评互改,达到提高的目的。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4、听课形式有所突破,又以前本学科本专业听课,变为本协作组,本学科教师共同听课。目的是互相取长补短,同时是从另一个侧面更多地了解学生。坚持领导不定期地、事先不通知的听评课活动。听课后,检查其教案,并进行评课。对于教师上课敷衍,甚至误人子弟的教师,首先进行诫勉谈话,然后进行跟踪听课,观其后效。对于那些仍不及时矫正,勒令其停课进行培训、学习,经审合格后,在令其上岗。

5、以教研室为依托,加大对教师业务的培养和指导。教研室是指导教师业务的专门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要想在教学上有发展,就必须依靠教研室。首先请教研室定期到我校视导听课,对每一位教师进行业务把关,对于不过关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对于我校较弱学科,实行不定期听课,以加大监管力度,促其迅速成熟。其次,通过教研室,加大与外区县市以及兄弟校的联系,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

6、向外界学习,获取营养。“洋思现象”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我们通过印发资料,向老师们宣传洋思的经验,通过学习取人之长,结合我校实际,以提高自己。目前,我们已印发了三期“洋思经验”,老师们都很感兴趣,都能提[]取精华,运用到教学中。

校本教研制度 篇9

强化年级管理 加强制度落实 抓实校本研究 提高办学质量

——洼子店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简述

姚淑玉

几年来,洼子店中学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强化年级管理,加强制度的落实,抓实校本研究,学校办学质量有所提升。下面和各位同仁作一下交流。

一、强化年级管理

20__年,蒋校长就提出了“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并不断强化年级管理。几年来,我校总结了一些管理经验。

年级管理是同一年级教师一起办公,年级主任对本年级教师以行政管理为主,兼顾业务协调与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年级主任要对本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负责,除了对教师的专业成绩进行考核外,还包括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如七年级组细化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年级主任制订标准操作细则,每周收集班主任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录入微机统计,及时了解学生发展情况,为年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较好地解决了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今年上半年,年级组管理再次作了改革,各委派一名校级领导深入年级,较好地保证了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渠道。同时,年级主任开始参与学校行政会,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使年级主任行政权威得到强化,又缩短了信息传递的链条。年级管理使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和传递信息的速度加快,管理更直接更有力,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加强制度落实

年级组管理的执行基础在于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年级组管理的力度和效果在于学校总体协调之下对制度的落实。下面举例谈谈。

1、教师业务考核制度

今年我校教师个人业务考核做了很大改革,把学年度评优名额平均分配到了各年级组。过程考核由年级主任和教导处考核,年级主任考核占1/3。值得一提的是过程考核的辅导项目转向评价辅导效果。如九年级组计算前100名学生单科平均分,低于平均分者为该科辅导对象。辅导效果则体现为下一次月考中这部分同学等于或高于平均分者所占该学科这部分人数的比例,并按比例赋予分值纳入过程考核。这一制度,强化了对优生弱科的关注。所以今年中考才有一名学生进入“珍珠班”, 13名学生进入全县前300名的好成绩。教师专业素质终结性评价,我校自去年就由考评教师单科成绩转变为对团队的考核。教学成绩40分化为班团队10分,备课组团队30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计算教师所教班级总成绩的三率和+平均分作为成绩一部分,按开放班级成绩名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次赋予10分、9分、8分、7分,第二部分成绩以教师单科成绩的三率和+平均分为依据,第一名赋予30分,其他教师得分= (单科三率和+平均分)除以(第一名单科三率+平均分)结果再乘以30分。教师终结性评价成绩等于两部分之和。这种团队考核的优势在于:促使每一位教师自觉团结协作,促进每一位教师自觉提高个人素质。所以说,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是年级组管理执行的基础。年级管理又要去落实,落实到位,公正、合理,自然会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2、考勤制度

我校考勤由主管领导和年级主任双方负责。教师请假必须向主管领导和年级主任同时说明。每周末,年级主任和主管领导核查教师出勤情况,并及时量化结果。再加之年级主任一天三次查岗制,所以我校教师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绝少发生,真正做到了人人坚守岗位。

3、候课值班制度

我校借鉴了求实中学的候课制,要求上课教师和下课教师在教室门口做好岗位交接。年级主任配合值班领导检查候课情况,对不候课或候课不及时的教师进行记录汇总于年级主任纳入考核。不久,候课已成为一种自觉,规范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后来,变候课为课间每一层楼设一名教师值班对学生管理,并要求值班教师每次至少完成一个扣分任务。这一要求看似不近人情,但效果极佳。一段时间过后,学生自觉养成了轻声慢步、文明用语、靠右通行的良好习惯。

再如住宿生管理,学生养成教育等,均在年级组管理下进行落实、调控,使管理趋于扁平化。

三、抓实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年级组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校本研究中,我们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以年级为单位的培训

我校教师培训以年级为单位,强调年级培训,年级主任协调教研主任、政教处,根据年级特点、教师和学生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如七年级组织了“班主任管理策略”培训,“如何进行学生评价”的培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探讨”培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训等,八年级作了“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等培训,毕业班作了“优化复习模式”的培训,培训由年级组管理,便于组织,有针对性,效果明显。

(二)大力推行课堂 数学的改革

近几年,我校充分考察了求实、洋思、杜郎口等名校,根据校情,确定了“分层教学、全面发展”的观念,实施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手段,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推行,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在年级组管理之下推行。在年级组确定重点学科,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铺开。为了增强改革力度,年级主任和包片校级领导推门深入听课已成为一种习惯,保证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校本教研制度 篇10

【关键词】校本教研;区域;有机适应型组织;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6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是要通过每一所学校的具体的内部改革,基于每一所学校自身的发展而实现。基于学校的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符合学校发展的趋势,才是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如何改革校本教研制度,把学校构建成为一个有机适应型的组织,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基于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对构建区域校本教研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有机适应型组织在组织结构、运转方式、人际沟通和评价管理等方面都与科层制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从组织结构方面看,它具有临时性,组织有项目小组构成,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会根据情境和任务随时变化,因此其适应性极强,可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从运转发生方面看,它是围绕着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开展工作的;从人际关系方面看,它强调组织成员的彼此信任;从管理评价方面看,它强调根据技能和专业训练进行横向的评价。

二、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为指导,以实验校为试点,大胆构建新的校本教研机制

近一年多来,我们根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校本教研专项课题的指导精神,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有代表性初级中学为实验学校,尝试以校本教研制度的变革推动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实验学校――汝州市第九初级中学,位于美丽的汝河南岸,南洛高速引线的西侧,占地约50亩,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是汝州市教科研基地学校。该校教师结构比例相对比较合理,课程开设全面,管理相对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初级中学一直处于前列。

根据构建新的校本教研机制的目标任务,我们认真分析了校情,明确了校本教研工作的方向和思路,结合永威“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经验模式,立足实际,确立了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和进行校本教研制度探索的发展道路,在反复酝酿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1、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调整学校备课组,实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达到资源交流共享

一是利用暑假的有力时机,对学校教学楼各楼层所属的小办公室进行改造,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促进教师之间沟通学习;二是学校要求实行集体备课,错时段规定了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时间,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名主笔教师执笔备课,形成主教案,再由几位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进行微调后形成实用教案,按照实用教案上课后,再进行课后交流总结,达到资源共享。

2、建立统一的教学制度,统一安排课表,统一进度,统一布置作业,统一实用错题本

在课表安排上,与集体备课相适应,尽可能在同一时间安排同年级各班同时上课,从而保证各班教学进度、作业布置、批改都及时同步,各时段同级科教师基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借鉴永威经验,各任课教师统一讨论确定作业任务,安排给各班课代表负责,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教导处、学校包科领导层层把关落实,结合学生统一使用的错题本,及时记录掌握作业出错的情况,及时检查订正。

3、建立统一的学生学习小组管理制度,各班统一划分学习小组,逐人编号,竞争合作,共同提高

全班学生每六人安排为一个学习小组,按入班成绩逐层次统一划分,每组分别设正副小组长各一人,全班每组每个学生统一编号,分别为一至六号,各组组长、副组长、每组同一号学生之间应为平等竞争关系,同小组组员之间应为合作交流和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关系。5、建立学习评价制度,设置班级“四清”公布栏和记录表,统一安排“四清”时间,留给学生把关提高的空间

所谓的“四清”,就是指平时的学习任务要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学校统一安排在每个班级教室的后墙上,分学科设置“四清”表册,各班学生按小组和序号统一印制表册,表头按学科学习内容明确“四清”任务,完成任务的学生由老师或课代表在学生名单后表格内进行记录,可以打“√”或简单评价为“优、中”或“差”,得到差评不一定是没有完成任务,可以理解为完成任务的质量,是一种督促和激励的手段。

6、建立考试分析总结制度,各班统一安排检测,做好试卷分析,及时发现共性问题

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自主安排或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学习检测,检测后各班任课教师要在本班和备课组或学校教研组分别进行试卷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反思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策略。

7、建立班子分包责任制,层层落实

由校长、副校长亲自参与,包科检查各级各班学生的学习、检测和任课教师的工作情况,安排组织学科交流和外出学习等,及时利用学校领导班子会议,教研活动,作业备课情况检查通报等形式,通报各种情况,检查督促各项工作。

8、建立校园博客网,利用各种交流形式,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发展

如省市领导教研视导、学科交流、家校博客、家长会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性地开展工作,激发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试点校的校本教研制度为研究重点,认真分析经验,查找不足,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实现了全面的校本教研改革创新;二是调整学校教研组,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发挥了教师之间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四是通过实践,检验了校本教研制度的适切性

校本教研制度 篇11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创校本教研新局面

1。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基本要义。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校际校内教育教学研究。

2。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重大作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课堂教与学方式改革与变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正确认识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本教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校本教研的定位不准,校本教研的实效不高等。

二、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教研专业品位

4。学校是校本教学研究的基地。要把校本教研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研究的问题应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长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把校本教研融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要深入研究校本教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对校本教研的经费投入,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提供保证,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要走进课堂,参与教研,组织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检查、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管理。

6。教务处、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执行部门。根据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提出各学科校本教研的课题;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实施校本教研配套的制度和评估方案;针对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讨课题小型化,形式多样化,成果实用化的校本研究模式;积极督促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检查计划和制度执行情况,考核评价教研组、备课组工作。

7。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要把校本教研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通过校本教研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8。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教科研部门要积极承担应有的专业支持和引领职能,切实承担起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服务、指导、研究和评估;要认真研究校本教研工作的策略和经验,为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供理论和专业支持;要积极组织、协调区域间、校际间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成学习、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9。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带头作用。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通过个别辅导,随堂听课指导,开设示范课,展示研究成果等活动,带领广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起到带头和辐射作用。

三、创新校本教研,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

10。校本教研要立足解决学校内部教育教学问题,要采用问题征集——问题研究——行动解决——反思结果的模式。要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长效运行机制;要根据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确立调研专题,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科研部门特别要深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滞后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帮助学校制定改进措施。

11。建立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机制。各学校要将校本培训与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结合起来。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并搭建展示专业成长的舞台,使各层次教师均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提高。要积极主动邀请专业教科研人员参与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2。积极探索教科研的校本化途径。把教育科研课题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各学校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并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与发展阶段,选择并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多元的校本教科研形式,切实提高教科研质量。

13。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和引领。教科研部门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切实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通过教学设计、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片段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体现思学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设校本课程和教学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14。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充分认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实现资源共享;要积极倡导学校之间、教师群体之间的对话交流,逐步形成充满活力与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四、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

15。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管理作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管理、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为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研究制定促进校本教研广泛建设和深入实施的政策;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在经费、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和切实保障。要针对本地区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改进的意见。

16。充分发挥各级教科研机构的枢纽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县、片区、学校四级教研网络,形成以市教科所为中心、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学校为基地、教研片区为纽带的教研新机制。

17。切实加强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教研执行部门的建设和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形成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处、教研室为管理中枢,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18。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各县(市、区)和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规章制度。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督促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校本教研 篇12

关键词:教育智慧校本教研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涌入课堂。教师如何适应这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如何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释放,等等,都需要教师用智慧将教育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经验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用智慧对具体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分析,用智慧实现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即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感悟,提升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与教学过程相伴的教育机智,是在长期实践和反思后的实践智慧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人格特征个性化的、主观化知识的综合体现,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内化在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1]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是与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走向科学、走向精致、走向睿智,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一、实践反思:萌生教育智慧

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就没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再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对自己的专业及相关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反思实践还使教师的活动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成分,在反思批判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同时反思先进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技能并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新的实践行为和实践智慧,获取教育智慧的有效手段。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概括和提炼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反思需要回顾,但更需要思考,既要在回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停留于回顾的反思是无价值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引发反思,可以发现不足,捕捉“精彩瞬间”,会使教学实践日臻完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使师生沟通更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对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能更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这就都要求教师具有对新动态的敏锐感受和迅速判别,适时把握教育时机,选取适当方式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实践反思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经验,用于指导教学,而且反思过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真正沟通教师“倡导理论”与“运用理论”的桥梁。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教育叙事:增长教育智慧

教育叙事主要是对事件展开描述、解释,让故事弥散出深层的教育意蕴。[2]即教师用具体的、描述的方式对自己教育生活整个过程作尽可能“客观”的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及具体人和事的叙述。教育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同时,它也是对教师的情感意识的最有效、最深度的唤醒,使教师树立起教育者的自信和自尊,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睿智。

教育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过程,它既是一种研究方式,更是教师动用并形成自已独特的叙事思维的过程。叙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师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3]。因此,从教师这个视角来看,叙事不仅仅是教师讲述具体事件的过程,而且也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4]教育叙事是对具体鲜活的事件进行直接的描述,涉及对事件的开端、进展和结束等诸多环节重组,借助具体的事件以及具体的叙事过程而实现思维活动的具体化。叙事并非简单地按照事件的进程而展开再现式的说明,还会受到情境的钳制,介入叙述者的主观意图、情感、立场,诱发叙事思维的情境性。它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释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遇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从中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讲述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角色定位。在叙事的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结构得到不断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其教育智慧的增长。

三、合作共享:升华教育智慧

教师在动态的、生成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中,会不断地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他们希望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希望在专家和同伴互助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通过合作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互惠互利,形成整体合力,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合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另一种是教师与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合作。

合作共享的核心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教师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交往与互动达成互助与合作,分享经验,促进共同的专业成长。在合作中教师将彼此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共享,从而扩大和丰富彼此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在经验交流中原有的静态经验被激活、被分享,从而不断地扩展和升值。教师一起就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提出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甚至尖锐对立,在这种不同意见的申辩论争中,彼此之间才能启迪智慧、扩大理解,扩展和优化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丰富彼此的思想,促使个人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变更、丰富和扩张。

合作共享的最基本形式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相互协作。教师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专业研究人员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形成研究共同体。通过双方智慧的交流、碰撞,升华各自的智慧境界,形成两者间的互促,共同获得发展。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进行坦诚合作、平等对话、教研相长,使研究成为一种民主开放的过程,促使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智慧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的融合。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其理论和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教师而言则直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专业研究人员在合作中发现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智慧之光和尚未系统化的闪光点,并经过其相应的理论滋养和系统整合完善,使那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智慧不断地得到强化,形成教师个人系统化的、常识性的教育行为。

在合作共享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也变成了一种研究方式,尊重、理解、沟通成了维系合作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彼此,都需要“学会静下心来,抱着关切的心态聆听彼此”,“学会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深埋的心结”,“学会把眼光投向他人,关怀那些平凡生命的脉动”;有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开展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分享: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思想、分享智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校本教研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谢登斌。教育叙事的价值向度[J].教育导刊。2006.3.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