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书心得(合集31篇)
时间:2024-09-21 21:50:36
语文读书心得(精选31篇)
内容导航
语文读书心得 篇1语文读书心得 篇2语文读书心得 篇3语文读书心得 篇4语文读书心得 篇5语文读书心得 篇6语文读书心得 篇7语文读书心得 篇8语文读书心得 篇9语文读书心得 篇10语文读书心得 篇11语文读书心得 篇12语文读书心得 篇13语文读书心得 篇14语文读书心得 篇15语文读书心得 篇16语文读书心得 篇17语文读书心得 篇18语文读书心得 篇19语文读书心得 篇20语文读书心得 篇21语文读书心得 篇22语文读书心得 篇23语文读书心得 篇24语文读书心得 篇25语文读书心得 篇26语文读书心得 篇27语文读书心得 篇28语文读书心得 篇29语文读书心得 篇30语文读书心得 篇31语文读书心得 篇1
为了能跟上课改的步伐,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这学期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后的课标虽大体上没有很大变动,但小变动还是为数不少。反复学习后,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就其中的阅读教学来谈谈我的体会。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1、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的过程以及阅读的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可见,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必须要朗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读、评读。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
2、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句话说,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也可以用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更可以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创设情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引导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愿望。再次就是教给读书的方法,如精读法、选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还有就是重视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多表扬鼓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教材”,然而教师对书本知识的传授是课程实施的一个方面,决不是全部。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单靠课本不可能达到这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多鼓励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5、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还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总而言之,我觉得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走出新的一条道路!
语文读书心得 篇2
《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描写了百年千余件重大军事斗争,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草船借箭”等,现在,我已然成了一个“三国迷”。
刚好,我们学到了“草船借箭”这一章节,文中提到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陷害他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我这时就想:怎么可能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呢?除非有神仙帮助,可是这世上又没有神仙。我真替他捏把汗。可是就在我担心之余,令我没想到的是下面的内容,我真的是被诸葛亮折服了。他竟然是在三天内得到了十万支箭。原来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他依靠自己的学识,利用天时,又借曹操生性多疑,用草船“借”到了箭。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在别人惊慌时,他却那么镇定自若,胸有成竹。我真是太佩服他了。
看完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这次的疫情。情况特别严峻,刚开始就给我们来了个措手不及。这次疫情揪住了全国人民的心。可是我们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争分夺秒,战胜病毒。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国人的聪明智慧研究发明,科学家用智慧去研究克制病毒的药物,先进技术使医护人员拯救了上万名患者。虽然病毒很顽固,但是我们人类在发展。我们好好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去战胜它。
我们要多读书,好好学习知识。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博学多才,有胆识的人。我们也要在困难面前不退缩,迎接最新的挑战。
语文读书心得 篇3
《靠自己去成功》是刘墉专门写给女儿的书,在这本书中,刘墉和女儿真是无所不谈,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鲜活的语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读来颇具兴味。而绵藏其中的是父亲对女儿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来敲你的门,要靠自己去成功。
这本书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
刘墉很懂得“避而后谈”。 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
刘墉还懂得“换位思考”。 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 ……
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师长的艺术。《靠自己去成功》闪耀着爱与智慧的光辉,是一本能给予我们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书。
应该说教材中并不乏古代散文佳作,不知为何心中对《陋室铭》这篇仅81字的散文却情有独钟,那种爱似乎更甚于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细细品来,原因有三。
(一)读之自然流畅而又韵味无穷
不知为何,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顽固的想法:如果文字缺少了声律的美感,就像音乐缺少了和弦,单调而少丰富的回响。刘禹锡的《陋室铭》正合了自己的这种口味。我总在想:或许刘禹锡是在一个春色怡人的清晨,一气呵成写就这篇《陋室铭》的吧。因为全文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停顿的余地,读来琅琅上口,如金石掷地,口感极佳。再加之全文基本上都押“ing”韵并采用对偶句,同比句,更给人一种一唱一和的感觉,读之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更为上口。
然而就在曲终人散之时,刘禹锡却让音乐在此轻轻地打了一个漩,一句“何陋之有?”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我们似乎触及了它的内涵却又不能马上获得解释,一如秋水,水底游鱼碎石只是隐约可见,尤让人回味无穷。
向来,学生就怕学古文、背古文,用他们的话来说:古文是天书。然而这一篇却是几册书中学生背得最好的一篇,一堂课下来,学生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轻轻松松一堂课,学生却已倒背如流。如果说《陋室铭》少了这种行云流水却又余音袅袅的韵律的存在,那么读起来还有多少滋味?
(二)析之言简意赅而又精妙雅致
《陋室铭》全文仅八十一字,不仅描绘了 陋室更突现了志向,再加之全文穿插运用了类比、对比、白描、用典等多种技法,可谓言简意赅而又精妙雅致。
《陋室铭》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顺理成章,陋室只要主人“德馨”当然就能“香远益清”了。这虽是借用了《诗经》中比兴手法之妙趣,但以仙龙点睛山水的奇妙构想,不能不让后人击节赞叹。
在前面几句生花妙笔点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几句白描将我们引入居室主人的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描写居室环境的,然这种淡雅与生机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主人的恬淡之心,与这恬淡之中所洋溢的生机。“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句则向我们展示了居室主人的交往情况及居室生活,这其中虽有知识分子之清高,但更多的是主人对不学无术之人与世俗生活的拒绝。抚琴研经,远离嘈杂、低糜的音乐,远离暗浊、伤神的公务,这种生活从容而充实的闲暇生活着实让人羡慕。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生活是否有着逃避的消极?遭遇贬官即躲进自己的蜗牛壳,抚琴研经,不问世事,不问理想。正当你困惑、不懈之时,文章忽有暗峰突起,“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后经刘备起用,在政治上建树斐然。而扬雄呢?淡薄功名富贵,在草亭中潜心修学,创作了《扬州赋》,在文学上建树不斐。作者在此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自比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已同道之思,更表明了作者想以这二人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有着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若逢明主则一展抱负,若无明主,则甘于平淡的志向。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安贫乐道”之思想。是以结句刘禹锡再度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储蓄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可谓妙手天成。
纵观全文,虽不足百字,可字字珠玑,一如文中所绘之“陋室”精妙雅致之极。
语文读书心得 篇4
开学以来认真地阅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
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理论对于教师来还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而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为什么说语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训练呢?因为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教课文逐步过渡到教语文应该注意要依据课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明确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语文课程目标的选择,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这就要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这才是“学语文”的教学流程。还要合理设计表达练习,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理解课文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学生积累的只是消极语言;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样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就能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成长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只有那些心无旁骛,始终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坚强,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获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这座高山,登上高处才会风光无限,语文教学这方深潭,潜到深处才会别有洞天。
语文读书心得 篇5
翻开《有滋有味教语文》这本书,映入眼帘的就是于老师亲笔写下的赠言:愿我们有滋有味教语文,愿孩子们有滋有味学语文。
语文的“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语文教学首先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其次,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近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孩子们动起来了,课堂“活”了起来。那我们该如何教好语文?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师呢?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不断充盈和丰富自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对工作和生活始终抱有激情,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而修炼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特级教师窦桂梅告诉我们:“怎样让我们的激情永葆青春?我的回答是——读书。只要读书在,激情就在。”诗人黄庭坚曰:“三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言而无味。”
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让自己的心随书中的崇高形象而感奋,被灵秀的诗意所浸透,被哲理的文字所折服,接受真善美的洗礼,丰富自己的语言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品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书读多了,自然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二、爱语文,爱孩子。
爱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获得工作乐趣的源泉。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语文,不爱孩子的教师,会在语文教育中享受到快乐。
快乐的秘诀,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这种对语文、对孩子的喜欢,有先天的,但更多是在工作中慢慢培养起来的。特级教师李吉林是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不老松”,耕耘教坛五十多载,品尝着其间无尽的欢乐。用她的话来说,“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我永远保持着一颗快乐的童心。”
三、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创意。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风中芦苇在思考》一文中说:“我思故我在。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里一株最脆弱的芦苇,但它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著名教育前辈,基础教育权威吕型伟也告诫我们“老生常谈不谈,人云亦云不云。”
语文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有变革自己、变革传统的勇气。不要因循守旧,昏昏然走自己的老路,走别人的老路,而无一点创新和实践的勇气。
环顾那些活跃在语文教坛上的名师、大家,哪一个不是个性鲜明、富有激情?哪一个不是通过教改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不断的思考和创造中,他们收获着专业的成长,也收获着事业的甜蜜,渐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上乘境界。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走近儿童,以童心看孩子,最重要的是就是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以儿童为基点和起点,以承认儿童的独特世界为前提,以儿童的既有经验、生活积累为出发点,引导儿童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强化儿童的主体意识,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课堂上得到真实体现。
愿我们有滋有味教语文,愿孩子们有滋有味学语文。
语文读书心得 篇6
在仔细品读《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这本书时,我有幸领略到了很多大家的精彩课堂,斯霞老师的识字教学、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学、洪宗礼老师的“引读”教学等。当我读到洪宗礼老师的“关于引读”的智慧链接时,不由的感慨万千。
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来问:现在的老师课堂真正缺少的是什么?课堂中学生缺少的是什么?虽然这样的问题很多的教育者都在发问,但事情的根源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从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实践中反思觉得,课堂中最大的弊端是老师的问。老师所要问的问题其实都是老师们心里早已备好答案的问题,如何巧妙的备好问题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即要能体现出学生的思考又能体现出所需要的答案,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着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的水平。一个善于提问的老师所教的学生是善于思考的,也将是会思考的学生。正如洪宗礼老师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语文老师上课,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着眼于把学生“讲懂”,另一种则是注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懂””。
这里的“讲懂”和“学懂”最为关键的是老师在设置问题时的能力,有提问能力的老师不会把学生当成机器一个劲儿的“灌”给学生,而是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去学习、去感悟。因此这样就有了两种老师“发而不引”和“引而不发”的老师;“发而不引”的老师上课时不注重启发学生,总把自己至于课堂的中心,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这样的老师而进行的,学生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展现自己才能的空间,这样的课堂缺少了课堂中生成的不可预知的教学成果,一切都是没有激情的机械活动。只是在“开动机器”,不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动脑、动口、动手,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却一个劲儿的“灌”,这种教学方法违反了学习规律,违反了认识规律,效果当然是不好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引而不发”的课堂,学习是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有遵循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才能学有成效,习有进步。“引而不发”,正是遵循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这也让我不由的想起我听王米娜老师的那节课,那是一节第五单元《遨游汉字国》,了解汉字的多样性和汉字的演变的过程的内容。整节课老师都把学生至于课堂学习的主要地位,把所有能够由老师讲授的内容变成了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自己去获得的过程。如: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汉字的奇妙。给文中的字谜起名字。将谐音字挑出来,让学生发现谐音字的特点等。整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深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读到“引而不发”这句话时,我也感慨万千。
有了思考就有实践的动力,今后在我的课堂中将不断践行“引而不发”的课堂模式,将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学生在动,老师在引领的课堂。
语文读书心得 篇7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渴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语文读书心得 篇8
袭人转过了头,对着宝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那边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不上嘴了。林妹妹是娇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让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轻撇秀眉,含着眼泪将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从小与女子厮混在一起的宝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飘零。
《红楼梦》有两大阵营,一是宝钗,二是黛玉。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中也没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欢宝玉,只是明示了贾府权威元春站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意宝钗的意见,她和宝玉一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牺牲品。宝玉犯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语文读书心得 篇9
学校方面积极组织活动,配合学生和教师,把读书活动推到高潮。
1、开放学校阅览室:学校图书室向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藏书。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到图书室借阅,或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借阅,图书也可开架借阅,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性阅读。
2、办好班级图书角:以学生自带为主,毕业班捐赠为辅,加上由学校统一给各班借阅的图书,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交换、补充,每个班相当于都有一个“小小图书室”。
学校加强校园阅读氛围的创设,精心布置美化校园,使校园也具有“书香气”。从小区绿地到小园一石一草,从校园主体墙到走廊楼道,无不充斥着大量的阅读信息,养成文化。学校定期开展各类读书竞赛活动,举行各类阅读之星评比。上好每周的阅读课,以保证学生“会读”。办好校刊,每月一期,发表学生的优秀文章,鼓励师生阅读,体现阅读成果。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生读书比赛,分别于四月、五月、六月中下旬开展了学生朗读比赛活动。有180余人次在朗读比赛活动中受到表彰,有18个优胜小组得到表奖。涌现出一大批记忆能手和朗读天赋好的学生。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否则,为什么有人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却不可以不读书呢?
有人说,读书好,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千钟粟,有车如簇。看,有权有势又有钱,更有一位“颜如玉”来“红袖添香夜读书”。你说,读书好不好?诚然,名利声色确实吸引了不少沽名钓誉之徒。但除此之外,读书一定还有别的什么魔力,吸引着那些虽然清贫却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莘莘学子吧?
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首先,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读书,而是书来管你。试想,一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而它们对你,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想。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还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大事——总之,当家的是你。慢慢的,你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书趣之二,在于可以大发议论。凡着书立说者,必为一时之俊才。虽是俊才,有时也会有疏漏,而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来了,你高兴不高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句是写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写成“爷”字,不是更好地表达他的酩酊大醉之态么?一时间意得志满,好像杜甫都要来拜你为“一字师”。大发议论,使你与作者有并驾之感,精神上快乐无比。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书趣之四,当你看了一本好书,被它的内容所征服,在你与朋友交流时侃侃而谈,书中的妙语一句句往外跳。朋友们瞪着钦羡的目光:“士别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这是看了书的缘故。小小的虚荣心再次被满足。读书好不好?
书趣之五。在于藏书,鉴于大家都是中学生,没什么钱。这点,不谈也罢。历数了这么多书的好处,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手痒痒,想翻开一本瞧瞧呢?书有很多种,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钻研,有的只是一种消遣,还有一些会把人诱进死胡同里,再也出不来的。既然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把书当作敲门砖去扣开那名利之门,那么,我们就应该去读好书,读那些不光是为了消遣,更能提高我们的书。比如说《唐诗三百首》,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再比如《三国演义》,日本人从中学到了企业管理,用人之道,我们能学到什么?再比如《沙翁戏剧集》从中又能领会多少道理呢?不光只看纯文学作品,还应看看人物传记之类的,看看别人是怎样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地奋斗至成功的。
语文读书心得 篇10
书本,如同一位老友,伴我走过了十六个春秋。不论是教科书,杂志,亦或是小说,都陪伴在我的左右。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它,如一位无声的老师——一个安逸的午后,捧着一本书静静的阅读,细细的体会琢磨,一定会获益匪浅。
一本网络小说令我难以忘记。作者是八月长安,20__年哈尔滨市高考文科状元,就读北京大学,之后工作不久便辞去工作,当了一位作家。
《你好,旧时光》是她的第一部作品,也是那本令我记忆深刻的书。主人公余周周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的童年很七彩,也很灰暗。没有爸爸的孩子处处遭人嫌弃,就连舅舅和舅妈也是,生活虽苦,但有奔奔的陪伴一点也不孤单,还有雅典娜女神、星矢、月月兔他们。
陈桉的出现,让周周明确了前进的路。陈桉就是她的领路人,她只要跟着他的足迹就好。在这青春的十字路口我似乎也需要一个领路人,需要一个陈桉,一样的懂她,一样的懂我。小学时遇到了林杨,儿时那最最纯洁的喜欢在他俩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外婆和她很亲,小时候和她一起玩小猫钓鱼,陪她一起玛丽苏……后来,外婆生病了,因为外婆养老的事大人们总是吵,外婆的记忆衰退了,这让周周很伤心……“ 钱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友情、亲情、爱情,各种你以为牢不可破、海枯石烂的感情,最终都会被它腐蚀殆尽。明明就是因为利益,偏偏大家都不承认,说着'我不是在乎钱’ ,拼命证明其实自己是从钱里面'看出了背后的品质问题’ 。”
长大后的周周学会了苦笑,学会了圆滑处世,学会了很多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名著,但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没有告诉如何做一个伟人,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透了这个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有亲情、友情,同样也有在社会上立足的一些方法。从主人公的儿时写起,字里行间都有清新、轻快的感觉,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是在读一本小说,而是和一个与你有相似经历的人交谈,仿佛遇到了知己。
周周引起了我的共鸣,是一个真实而又不存在的知己,她就像我的陈桉,给我引路。
语文读书心得 篇11
说起语文,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它是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要讲求实用性。所以我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提出来的“关注语用,言意兼得”的研讨主题,我听后内心是澎湃的,非常赞同,这一举措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受益匪浅。那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呢?
教研室推荐的读物《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从理论的高度,从实践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怎样才是“教语文”,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这本书指出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通过研讨,我们发现课堂的“言”、“意”兼得应从词语品味中、段落结构间、词语推敲时、思维记忆里去追寻。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言语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领悟“意象、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活中平淡却深厚的爱的情感。
二、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评: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准确地反映出语文本体性任务与人文教化任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认识细节,描写品味真爱
在教学第九小节时,认识描写细节好处。出示两段文字对比朗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你感觉哪一段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直手机握着,妈妈的手都扶在床沿边睡着了。
2、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都负载床沿边睡着了。
读这段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把父母之间的这种申请具体细腻的表达出来的?
这两段话写的是同一个情景,但是表达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段话加上妈妈恬静的微笑,这个细微的神态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这个细微的动作,咱们将这个平平淡淡的情景写得不平凡,从而能活灵活现的描写出爸爸妈妈之间深厚的情感,让人对这个画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
出示: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燃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前面围绕着核心概念细节描写的认识,精心设计了四步指导过程,先是通过两段文字的比较认识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但是通过交流学生的认识体会,然后通过朗读回到具体的语境中,深入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最后再进行总结,是细节描写的定义及加深学生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没有简单的要求学生画出哪些是细节描写,而是将细节描写的认识与表达效果的体会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言语兼得的关系。
(二)、接下来请学生找出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爱如茉莉?
请圈出课文中其他的细节描写,做好批注说明其表达效果。
经过前两步的指导,学生对什么是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特别有阅读方法及教学目标,不应该只停留在认识,而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认识到会运用,必须有一个实践操作的步骤。
(三)、学了这篇课文,你对阅读方法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关注细节,并尝试在作文中运用细节描写这堂课,由于教学目标和重点非常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阅读方法的教学设计的,因此师生的总结就很自然的围绕着课文中学到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展开。
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阅读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态…。。去找描写特别感人的细节,并写写批注。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读中感悟,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知道细节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义,真正感受到“爱如茉莉”。
当我们从文本解读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方法学习式的教学模式,也会感到知识的储备和掌握情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为了能够真正落实好“关注语用,言意兼得”,我会潜心研究这套理论体系,扎实推进自己的语文课堂中,并带动我校更多的语文教师做好这方面的研究。
语文读书心得 篇12
读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不禁让我对自己之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说好的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是不是太过于敷衍、牵强了呢?检查字词,理清脉络,分析句子,体会情感,揣摩写法,概括中心……看似面面俱到,可看看孩子们平时的日记或习作,不得不质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提高了吗?可见,如何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至关重要!
结合所读内容,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不管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其本身都离不开文章本身,关键是把握好“度”。例如:在第二个“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设计及研讨”中,于凤致老师为了避免教学无重点现象,对教学目标做了大的删改,重点突出词语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但在实际指导和操作中,却脱离了文本语境,造成了学生“说一段话”的难度。由此可见,由分析课文走向“理解与表达”真的不容易!
总之,阅读教学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让教师的教学目标上升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高度,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探究和实践!
语文读书心得 篇13
年龄慢慢的变化,我不喜欢玩灵巧的玩具,不喜欢看好看的动画片,更不喜欢吃甜甜的巧克力糖,我喜欢的是看语文书。
语文书上有丰盛的文章,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的充满童趣,有的表现出睿智;有的凸现了大自然的瑰丽神奇,有的赞美了人类的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
语文书上不仅有精彩的课文,还配有精美好看的图画和图片。这样,让我们看起来不会烦闷。
语文书上有许多名人,有爱迪生,华罗庚,彭德怀,李时珍等。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语文书上有许多诗歌,有江南,江上渔者,游子吟,村居,观书有感,石灰吟,春望等。这些诗歌使我们仿佛置身于诗的境地,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起我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语文书上还有许多名言,有书山有路勤为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海无崖苦作舟等。这些名言里隐藏着许多道理,如果我们能学会,积存起来,我们的知识就丰富,成绩也会提高很多。如果用心去领会,不但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还会引导我们学会做人。
语文书上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彩色的五彩池,雄伟的武夷山,雄峻瑰奇的黄山等。学了语文书,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欣赏到那么美好的风景。语文书是万能的,它不仅可以穿越时空,记载历史,可以传授知识,承载万物,还可以品承文化,陶冶情操。
我喜欢读语文书。它就像是知识海洋里的一位导航员,驾驶着神奇的帆船,带着我们在庞大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它使我由一个没有知识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知识丰富的孩子。
语文读书心得 篇14
《绿野仙踪》讲述了美丽而又善良的小姑娘多萝西的奇遇。
文中的主人公多萝西生活在堪萨斯州的一个牧场上,因为一阵威力无比的龙卷风而被吹到了奥兹国。在她漫长的归途中,虽然碰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也让她认识了许多好伙伴:有一心想要得到能够思索的脑子的稻草人,有一味想要一颗活跃的心的铁皮伐木工,还有拼命想要获得勇气的狮子。有时我在想:这些过去经历各异的人物为什么每次遇到危险都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呢?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相互之间的同情爱护,团结一致的顽强奋斗。例如:遇到个头比狮子还要大的怪兽穷追不舍,稻草人想出主意,在怪兽正要过桥时,让伐木工把深沟这边的树梢砍断,使桥坠入沟底。如果多萝西没有这些朋友的帮助,她就肯定回不了家,有可能会流落街头,也可能会变成别人的奴隶。这又一次让我感悟到了朋友的重要性。
在读书的过程中,多萝西的坚强和勇敢也令我很敬佩。特别是当邪恶的西方女巫摔坏了铁皮伐木工拆散了稻草人,囚禁了狮子,把多萝西当女佣,我为他们感到惋惜时,多萝西却并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智慧打败了女巫,拯救了伙伴。这个片段令我至今难忘。
今后,我要向书中的多萝西学习,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和她一样,经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语文读书心得 篇15
在寒假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读了一篇感动上万人的文章《绿山墙的安妮》,读完后我深深的被感动了,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感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叫安妮雪莉的孤儿,被善良的马修和玛瑞拉兄妹领养,并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的邻居巴里一家拥有一个同样可爱的小女孩叫戴安娜,从此他们俩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互相帮助、互相友爱,在戴安娜性格的影响下,安妮充满了自信,变得更加开朗活泼,觉得很幸福。
安妮的坚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件事,马修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了,安妮正在庭院里,听到了玛瑞拉的呼喊,安妮飞快的跑到家里,看见马修倒在了门槛上。当林德太太赶到后,摸了他的脉搏,并听了心跳后,确定马修已经死亡。但安妮并没有被这个噩耗所击倒,她那么坚强,执着,不被困难打败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回想起了从前那个懦弱的我。
在我五六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爸爸妈妈送给我了一个3D立体玩具,看见后我十分惊喜,特别高兴。第一时间把它拆开了,我看着说明书开始拼,刚拼了几个就看不懂了,很快就放弃了,不想继续。那个我特别喜欢的玩具,因此就闲置了,最后还是爸爸妈妈帮助我拼好的。而现在我再拼玩具的时候,都是独立完成,没有再让爸爸妈妈帮助我了。学习中看到了不懂的题,从不思考,就直接问爸爸妈妈,今后我一定要改正。
最后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是,无论将来遇到多么困难的事,只要自己拥有自信勇气,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
语文读书心得 篇16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语文读书心得 篇17
《小学语文教师》读后感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还是学生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据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
语文读书心得 篇18
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我个人很喜欢其中团队磨课的篇章,选定一篇课文后,先由执教老师基于个人经验进行第一稿教学设计。专家带领磨课团队对其进行点评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团队协作的第二稿教学设计,这第二次讲课的过程中,专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会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听课,各司其职,量化测试指标,形成教学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研磨的基础上,执教教师经过修改,最终出台基于实践反思的第三版教学设计。
这个过程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参加组内公开课的点点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一次次研磨过来的。由此可见,好课真的是磨出来的。
在阅读本书第一章第三节——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的时候,对于夏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我有这样的收获。
首先,我明确了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言意兼得”。经过再次阅读和思考,我明确了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
其次,这次磨课的过程不但让夏老师受益匪浅,而且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获益良多。比如高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课时应该充分利用,让它产生高效,跟第二课时要对称起来,这一点是我在备课时经常疏忽的地方。在团队研磨的第二稿中,我还对细节描写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染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围绕本课应该教什么进行讨论的时候,专家给出的看法是一堂课上完如果师生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认识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
如果师生能非常清楚地总结这堂课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者进步,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这就是说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文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内容的表达形式教学时,“言”“意”就不可兼得,语文课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这里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储备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种种相关知识很匮乏。譬如什么叫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什么叫炼词炼句等等。
语文读书心得 篇19
品读了吴忠豪主编的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我陷入了沉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一种理念的更新,方向的转变,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文本”内容,而要将它当成一个“例子”,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回头看语文课程改革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曾走入的误区:语文课俨然变成了思品课、科学课、欣赏课。老师通过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就“课文”学“课文”,收获的是这一课的思想内容及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只是在“教课文”,关注思想内容的理解,忽略了语文方法技能的习得,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不大。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方法渗透,技能形成。细读《20__版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运用”成为课标中的关键词,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它应是一座平台,“课文”则是一个例子。学生借助这个“例子”,这座“平台”进行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活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遵循学生的言语发展规律,依据语文学习理论中的同化理论,我们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经历理解和积累的“内化”与“言语实践”的外化过程。而传统的“教课文”往往止步于语言的理解和积累,处于语言的“内化”阶段,只是完成了“语言的输入”。而要实现“语言的输出”离不开“言语实践”这一途径。在“教语文”这个理念的指引下,课文课为学生创设“言语实践”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言语策略”,锻炼“言语能力”,习得学习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助推器”“练兵场”。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课文当“例子”,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反思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在“教课文”,了解了“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想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它凸显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语文读书心得 篇20
老师给了我们一本书叫《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让我们回家看。
回家了,我把书翻开一页一页仔细的阅读着,我从书中每一个小小的故事中渐渐了解到中国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历史中不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灿烂文化,而且还发明了数不尽数的科学技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这四样东西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发明的,被世界称为四大发明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骄傲。在历史上还有些伟大的古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等都留下了一首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读着读着我又读到了近代了解到我们祖国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首发,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之门从此被叩开。20xx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发射升空。20xx年间,神舟系列飞船共发射了8次。20xx年6月,神舟九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顺利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还有蛟龙号20xx年6月3日,搭载着我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实验母船从江苏江阴苏南码头起航,奔赴马里纳海沟区域,进行7000米级海试航任务。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要具有创造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观念,劳动观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
我们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令承担,我们注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伟大的使命鼓舞起无穷的力量,召唤我们高扬起民族精神的旗帜,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去谱写中华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复兴中华不一定要做大事,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给老人让坐,爱护花草,不说脏话等。
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
语文读书心得 篇21
知识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人若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读一本好书,就如结交一位挚友,使你受益良多。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有一代。书籍是帮助人走出困境之门的钥匙。书是人类的长生果,书是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把,书籍是人类共同心声的写照。
当我接近书的时候,我觉得我面对的不单单是一本书,而是滚滚的长江,浩瀚的大海,有气魄的大厦,偶尔翻过一页,那迷人的字眼带我进入了无边无垠的知识海洋,那知识是无止境的。那滋味真是其乐无穷。
如今,读书者很多,可下笔如有神的人很少,其原因主要就在很多人只翻书而不"破书"。一部书到手,虽如饥似渴,却一目十行。遇到小说更只追求大致的故事情节,书翻完了,头脑中印象寥寥,日子一长,连情节也所剩无几了。这种只求"万卷"而不求"破书"的读书方法,是永远不会达到"有神"的境界的。
那么,如何去"破"卷呢?"破"即"通",实际就是要将书读进去,深刻理解书中的精髓,并将其消化吸收。比如说,你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去读书,那么那拿一篇好文章,你就不能只看表面文字,而应深入研读其体裁和结构诸多方面的特色,认真探究其思想实质和艺术技巧,然后这些东西才能变成自己写作的营养。鲁迅先生谈写作时说过”选材要严,钻研要深”,其实读书也是同样道理:选书要严,开掘要深,也就是"破"。
莎士比亚曾形象地比喻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小鸟失去了翅膀。”书会给你智慧,给你力量,助你创造一个亮丽的人生!在莎翁的眼中,读书成了这样一个过程,它让地球得到了阳光,它让小鸟拥有了翅膀。
俗话说得好:书籍如汗牛充栋。不错,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我尝试着去体会文人骚客笔下的文章,翻到一本好书,我会了解到名人也有喜和忧,体会着曹操的壮心不已,杜甫的怀才不遇,李白的放荡不羁,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苏轼的把酒问青天以及陆游的爱国情怀。因此,读书之乐也油然而生。
书籍,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医治愚昧的良药,是眺望世界的窗口,是关照历史的镜子,是传承文明的纽带,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启迪智慧。
以书为友,远离声色犬马,淡泊中折射出一个人的美好品质,宁静中透视出一个人的美好追求;以书为友,无形中使人内涵深厚,有形中使人举止庄重。这真可谓是乍读几天书,容易将自己视为圣人;多读几天书,才知道自己的肤浅。
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我的心会沉静下来,我会体会到书中那优雅的语言、丰富的知识,虽然我知道:“以有涯吾恐难读尽大海之中一滴。”但我毫不气馁,我会向着我的目标努力前进。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我会被书中那壮心不已所动,被文人骚客笔下的诗章所感,我会立志扬帆,去到达成功的彼岸。回过身,向失败摇头,向成功招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逻辑修辞师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一个人性格。
读书,丰富了我的生活,陶冶了我的情操,纯洁了我的心灵。在书中,我认识了宇宙的苍茫,看到了银河的流泻,倾听了时代的脉搏;书中布满了勤劳祖先耕耘的足迹。我沉浮在书的海洋里,感到了人生的急迫和时间的珍贵,害怕看到自己任何一个苍白的日子。
语文读书心得 篇22
周恩来是受人爱戴的领导人。他工作的忘我、他生活的朴素、他待认的真诚和他一切生活细节都能体现出他是一位好。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十里长街送》这篇课文,读着读着……
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篇课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76年1月我们敬爱的周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向周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思想感情。周是凡人也是伟人,他之所以受这么多人的爱戴和怀念,就是因为他平时以凡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想的是国家,做的事是为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写到这里,我便想起了周的一个小故事:
八月的一天,下着倾盆大雨。周恩来要借一本世界地图和几本书,研究一个问题。于是,就给图书馆打电话,可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小王说这几本书不外借,就没有答应。
过了一会儿,图书馆的门响了,进来了一个人,小王惊呆了,原来是周。小王后悔刚才没有把书借给,可是却夸他做的很好。周接过书后,便认真地检阅起来……
其实,周本可以说明自己的身份,让小王把书送来,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他宁可自己吃苦,也不愿意别人吃苦。周多么大公无私呀!
课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人们对的爱戴、怀念之情。文章第五行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里的“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可是这样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告别。”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这句话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灵车的心情。
就在这时,我想对全国人民大声呼吁:“如果中国有更多像周这样的领导人,那该多好啊!因为他们能让人们得到幸福和快乐。
语文读书心得 篇23
袭人转过了头,对于着宝玉轻轻一笑,黛玉看了宝玉一眼,宝玉也只一笑,何处的宝钗一句话没说,只要些深意的看着,贾母笑的却合没有上嘴了。
《红楼梦》有两年夜营垒,一是宝钗,二是黛玉。
该当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惟文明监禁的女孩,文中也不说起她终究是否是爱好宝玉,只是昭示了贾府最高威望元春站正在了宝钗的一边。没人会在乎宝钗的定见,她以及宝玉同样。只是封建贵族制的就义品。
宝玉出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正了罢。”因而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羽士。
贾宝玉最初怎样说?他说:没有改!打逝世也没有改!
咱们对于《红楼梦》停止细读品尝,就会发明“愿全国无情的都成为了家属。”只是一个空洞而美妙的希望。
说究竟,唯其困难,仆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恋爱的代价感。咱们其实不能过火的说谁对于谁错。可是,咱们不能不供认,它比名利,比款项,比芳华都要紧张一点点,未几,就一点点。
袭人能够说是外面最不幸的一个脚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往后宝成全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偶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于这事也是有观点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端正在人前挑拨离间,想让黛玉搬进来的时分,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伟人简单犯的缺点,无私,脆弱,首鼠两头。可她该当失掉体谅,由于没有是差别情别人,便是没有怜惜本人。
等咱们看到了红楼的了局:黛玉的悲剧,宝玉的喜剧,宝钗的闹剧。
故事就会发明可以受伤也是一种福分,即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晚上之间老了十岁也没有介怀,假设能年夜哭一场就行了。有几多人能像她同样抱着本人的志向与才气以及对于宝玉的爱以及恨走呢?
我的意义是:假设有一种人生回宿能够挑选,那末,逝世于悲伤,比活正在心如干枯没有抽芽的昏暗糊口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忧愁,并非空洞无由的,好的豪情老是最靠近人类美的实质。男子对于此的寻求要更偏偏执些,必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通知了咱们:豪情是一种如斯稀缺的资本,除爱护保重,咱们别无它法。
语文读书心得 篇24
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读了不少书:《青铜葵花》、《狼王梦》、《柳林风声》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动物大王沈石溪的《狼王梦》。母狼紫岚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把自己后代培养成狼王。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又一次失败,四只小公狼也相继死去。最后,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为了狼孙的安全,紫岚与金雕同归于尽。紫岚的一生是痛苦的,为了让后代成为狼王,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赔上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品性是我们不该学习的,这样害人害己。当然,紫岚的几个儿子也很可怜,不是因为它们死的惨,而是它们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而活,自己的命运是由别人来掌握、控制。这当中最幸运的莫过于紫岚唯一的女儿——媚媚。媚媚是最自由的,也许是因为它是一只母狼,无法去争夺王位,而母亲也很少把心用在照顾媚媚身上,所以才使媚媚成为黑桑——紫岚家族唯一活下的一匹狼。故事中的紫岚是这样。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何尝没有这样望子成龙的家长呢?其实,家长们的望子成龙,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逆反的心理啊!我在电脑上看过这样一篇报道:重庆一户名叫蒋碧权的人家膝下有一子一女。几年前,蒋碧权将儿女双双送到万州某学校就读,但儿子成绩一直不理想。
三年前,蒋碧权将儿子送到庙宇中学读书,以便好照管。谁知儿子没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反而常常换来父亲的打骂。20xx年10月30日晚,蒋某再次被父亲罚跪一个多小时,并在父亲的监管下做作业。到了晚上11时,困乏的蒋碧权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儿子竟从背后举起了“屠”刀,往蒋碧权身上砍去,蒋碧权头部、颈部、手臂各中一刀,当场死亡。这起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却因家长望子成龙太心急,让孩子压力过大,最终导致了这位父亲的不幸。谁能说,这仅仅只是孩子的过错?难道做父母的不应该好好反思?
语文读书心得 篇25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而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论。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中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是不能分析的,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最完善的办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既着眼于篇,又要把字词句基础打得牢固。语言训练,并不是只作语言分解性的训练,对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进行读书、背诵、作文训练,积累语言。但是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作文有了构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写。我还是主张:讲读课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须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三、理解和感悟
自从课标制定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的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因为理解就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的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说,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
(1)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句,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
(2)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地表述课文内容。
(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语,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从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维过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如何理解感悟一词呢?感悟一词,《辞海》上的解释:受到感动而醒悟。也就是说,有所感触之后有所领悟。由此可以看出,感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达到第三种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动,同时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还以《背影》的第二、三段来讲,只有理解了父亲当时所面临的窘境,才能父亲形象所感动,从而才能领悟到父爱的深沉,在情感上感受父亲的伟大。所以理解和感悟应该统一起来,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悟。学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个性化发展。
语文读书心得 篇26
读完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讲述了同学之前的友情,老师和学生之前的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
我感动的是老师讲的每月故事中的执着寻母的孩子。这个故事讲了小马尔可的父母负债,母亲不得不出国打工赚钱。一开始,小马尔可的母亲经常给家人回信,和家人保持着联系。可是,后来因为生了重病,家里写的信也常常不能回复。13岁的小马尔可日夜思念自己的母亲。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离开家人,去寻找他那奄奄一息的母亲。在旅途中,他不辞辛劳,日夜寻找。经过重重困难,经过他人的帮助,小马尔可终于找到了他的母亲。母亲看到了小马尔可后,就有活下去的动力,接受医生和助手给她做手术。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妈妈为了家庭辛苦付出努力,孩子深深地爱着妈妈,成为他母亲活下去的希望,这就是亲人之间爱的力量。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炮火,没有枪林弹雨,不需要我们用生命来换取祖国的独立。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用知识和技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正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祖国的栋梁!
语文读书心得 篇27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能够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资料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期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带给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据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向坚信多读一些好书,必须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语文教师》也必须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语文读书心得 篇28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心得
为了能跟上课改的步伐,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这学期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后的课标虽大体上没有很大变动,但小变动还是为数不少。反复学习后,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就其中的阅读教学来谈谈我的体会。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1、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的过程以及阅读的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可见,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必须要朗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读、评读。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
2、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句话说,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也可以用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更可以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创设情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引导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愿望。再次就是教给读书的方法,如精读法、选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 等。还有就是重视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多表扬鼓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教材”,然而教师对书本知识的传授是课程实施的一个方面,决不是全部。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单靠课本不可能达到这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萨特 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多鼓励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5、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还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 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走出新的一条道路!
语文读书心得 篇29
从小学算起,我已经度过了20xx年的学生生涯。成绩虽数不上是最好的,但我觉得自己学得还比较轻松,这大概受益于我的学习方法吧。
一、 课前的预习
每堂课前我都要进行预习:语文,把要学的课文看一遍,自己先用笔将重点,要点及不懂之处做上记号;英语,则是先将单词读上几遍,读熟读顺,这样上课时就不必再忙于熟悉生词,而可以很快的进入课文、内容及语法的学习;实验,课前就着手了解这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无论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中,还是自己动手实验时,都可以有重点的观察。
二、 课堂的学习
课堂上的40分钟是极为重要的,课堂上少听了1分钟,课下10分钟也补不上。所以在课堂上,思想要绝对的集中,跟着老师转。我因为预习充分,听起课来就比较轻松,在别人忙于记忆要点时,我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一些细小的地方。这些细节往往是学习时容易忽略的,是使考分拉开档次的地方。充分的预习再加上认真的听课,一节课下 来,往往便可将重点、要点牢牢记住了。
三、 多加思考
我对于知识不喜欢死记硬背而喜欢加入自己的理解去记忆。多问为什么,深入问题的实质去考虑问题,这样不但使知识记得牢固,使用起来也比较灵活。在课上,有了问题应马上记录下来,但不可再去想它,不然耽误了后面的听课,得不偿失,应课后再来思考这些问题。只有实在想不通时,才去问老师,如果一有问题,不动脑思考就去问,答案常常会左耳朵进,左耳朵出,远没有经过自己思考记得深 刻。 四 增加深度,广度
课后的复习,我认为不必多做练习题,应在课堂的基础上加大广度和深度。加大广度,就是增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知识。例如平时,我爱看一些科学家,文学家的传记等,这样可以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大知识面,当学到与这些人物有关的知识时,还可以联系起来,理解得更加透彻。
加大深度,就要在课余时间看一些比较难的书,像竞赛教材一类,我觉得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浅的没学好,难的就学不下去。所以看这些书,能检查出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换句话说,难的题目都能掌握,容易的做起来不就更加游刃有余了吗?
以上只是我在学习中一点小小的心得,说出来,和大家互相交流。
语文读书心得 篇30
小学语文教师读后感
从教十年,一路坎坷一路歌。但非常有幸的是,有一个知心朋友《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陪伴着我。《小学语文教师》是我工作中的最爱。十年来,她在
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也时时刻刻的在帮助着我,心中真的非常感谢《小学语文教师》。 在读这本书时,经常会看到一个人的文章,那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窦桂梅。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这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在小学教育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窦老师来自东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不到30岁就被评为了全国特级模范教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曾经在上看到过窦老师讲的课,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她那教学的底气,特别是洋溢在课堂上的新意与灵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的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这句话正道出了教师备课的境界。比如她上《秋天的雨》一课,仅一个导入环节,就让人联想到了,在那枫叶飘落的秋天,一场秋雨沐浴着大地,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着感觉到课本内容是那样的接近。这些除了窦老师课前辛勤的备课外,肯定还有许多平日生活中的备课,比如,读书、写作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等等。而窦老师就是这样,她也是把自己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在为教学做准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窦老师这种精神,这种永无止境追求教育事业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百年育人的神圣职业。
语文读书心得 篇31
去年,在参加“省陪”计划时,我见到了吴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讲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为什么语文老师“出力不讨好”,懂得了语文老师应该干语文该干的事情,清楚了语文成绩不佳的原因。于是,我开始咀嚼他讲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例子。于是,我开始购买他的书籍,仔细品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我近段时间一直在读的吴教授的书。这本书从“语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四个章节讲解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这本书是20__年秋季“国培计划”中的12个研讨课例,这些课例是老师们最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是由学员们提出,在吴教授的指导下由学员们自己解决。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就像叶圣陶老人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者“例子”来教学生学习语文。
从这本书中,我还读懂了什么是“集体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节“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开始主题研究,先定一位老师基于个人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再团队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做课的老师在设计教案,上课,然后再研讨,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再上课,再点评。在每一次的研讨、上课中,吴忠豪教授都亲自精细指导。在这样的团队中,他们既分工细致又合作紧密,这样的“集体力量”既紧张而又不忙乱,每一位学员都参与其中,收益较多。这就是使我想起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下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线多搓绳挑千斤。团结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能这样组成一个个由专家带领的团队,把每一课都这样研讨,实践,反思,再实践,那么我们每一位老师成长该多快呀!我们的课堂该多么得精彩呀!我们的学生该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过,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完成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