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通用14篇】
时间:2022-12-04 22:54:15
内容导航
读《三字经》有感 篇1读《三字经》有感 篇2读《三字经》有感 篇3读《三字经》有感 篇4读《三字经》有感 篇5读《三字经》有感 篇6读《三字经》有感 篇7读《三字经》有感 篇8读《三字经》有感 篇9读《三字经》有感 篇10读《三字经》有感 篇11读《三字经》有感 篇12读《三字经》有感 篇13读《三字经》有感 篇14读《三字经》有感 篇1
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 书中每三个字都会讲一个道理或是一个历史、寓言故事。我读了之后,里面的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深受启发的一句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这么小就懂得自己吃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使得我逐渐养成了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说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有一个哥哥,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好好学习,很贪玩。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听。现在,他非常后悔上小学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打好基础。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又有什么用呢?
《三字经》中还有许多像这些包含着大道理的小故事 ,它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是我的好朋友,能伴我成长,促我进步;它也可以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更完美。
读《三字经》有感 篇2
《三字经》,它是一部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也是记载历代发生大事小情的历史结晶;它还是一部具有高度概括的健康读物。
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字,但却蕴含着极为深奥的哲理。这本书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立志勤学和尊敬师长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不仅给你的一生指出一盏明灯,它还讲述了天时、地利、人和相生相息的关系。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古代历代君王的丰功伟绩和贪污腐败,以及历代名人平民的大事小情。
《三字经》一开始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简练精湛的语言,想一想,还真蕴藏着深刻的哲理。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天真无邪、善良。由于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虽然哲理很深,但是读一遍也便知一二了。只要像品茶一样地细细品味,这哲理就是显得轻而易懂了。
当读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被孟子母亲的用心良苦,三次搬家的毅力所感动。她前两次搬家,孟子在墓地附近住,模仿丧人的哭泣;孟子在闹市区住,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做生意;直到第三次搬到学堂附近住,孟子才懂得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其实人一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他有丰富的知识。要想有知识,首先就要努力学习,如果不用功的话,反而会使你不能掌握知识,懂得真理。正如玉石不经过玉匠的细细琢磨,也就不可以成为精美的玉器。
黄香九岁为父母温席,孔融四岁把大梨让给哥哥。他们这种“首孝悌”的精神令我由衷的佩服和感动。
“周武王,始诛纣”。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后,建立了周朝,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使其延续了八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朝代。
《三字经》是值得让每一个人去品读。不论是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还是成为指引你在人生路上不偏离航向的明灯。我相信《三字经》会改变你的一生。
读《三字经》有感 篇3
我认真学习了《三字经》,感到受益匪浅,它让我学到了许多人生道理。
《三字经》中有句话说到: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学习还不如小动物。做为小学生应该好好学习,古代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
读《三字经》有感 篇4
《三字经》,人人都看过这本书,可谁又能完全摸得透它真正的含义呢?
这本书的第一段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而影响的。
善良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人天生就具备的本性,能给别人温暖和希望。但是,这种善良如果不好好维护的话,就会渐渐消失。我们要学习这些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很感动,它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母的严格家教也培育出了孟子杰出的品德和才能,这和孟母的教育方法是离不开的。
有空你也可以再读读《三字经》,相信你也可以收获很多知识哦!
读《三字经》有感 篇5
听说三字经上有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好,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意思大概是: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天赋也相近,只是后来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和智能才会慢慢形成很大的差别。如果对小孩子不严加管教,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几句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打动了我,让我感到人是善良的,如果不严加管教,就会变坏。
记得有一次,我上幼儿园,下课了,有一位同学看见同学不在,就偷她的东西。中午吃完饭后我就跟他说:“你没听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而他回答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呀。”我说:“也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保住一个人的善良本性,必须加强教育,包括良好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教育,又必须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最后,这位同学终于把缺点改了,成了一位优秀的好学生。而且他不但主动承认是他偷的,还受到了大伙和老师的表扬,丢失东西的同学也原谅了他这种不好的品德。
我感受到人的善良是自己创选的,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加强教育,自己管好自己,多帮助同学。
我以后要善良,不被生活环境影响,要想善良,就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
读《三字经》有感 篇6
今天,我读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字经》,有人说我真是百看不厌,我想,大概是这样吧。因为,这里的每一句都有着它深刻的道理。比如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杵;融四岁,能让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我很喜欢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杵。并且,我还知道关于这句话的一个故事。
孟子小时候,很是调皮,由于住的比较偏僻,有很多的人都从这条路上送去世的人,孟子和他的小伙伴,就学着这些人的样子,堆一个小土堆,立上一块小石头,放一些小石子在旁边,然后不停的哭。孟母看了,便搬了家,搬到了一个靠近菜市场的地方,可孟子很快和这里的小孩子成了好朋友,他们学着卖肉的,也吆喝起来,孟母摇了摇头,便又搬家,这次,孟母住在了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本想这下孟子应该好好学,没想到,孟子却逃课,回到家中,见妈妈正在织布,孟母看到后,心很痛,拿起剪刀就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不理解的看着妈妈,孟母对孟子说:“你就像这布,我织到一半就把它剪断,我不就是半途而废吗!你也是一样的。”孟子听了,泪流满面,说:“妈妈,我一定会好好学的。”便跑回了学堂。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除了干一些坏事)还告诉了我们,不要学一些不适合我们的东西,一定要学一些好的东西,做一个好的自己,一定要学会约束自己。
读《三字经》有感 篇7
暑期,我看了一本书叫《三字经》,里面的字都是由三个字组成的,里面有怎么教做人的,怎么做事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汉朝人孔融四岁时就把大梨让给哥哥吃。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扩展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见闻,学会计算,懂得文理。还有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长辈和晚辈之间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注意守信用和讲义气,君主对臣子要敬重臣子君主要负起责任,尽心尽力做事。
看完让我懂得在家里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做人守信用,负责任。
读《三字经》有感 篇8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读《三字经》有感 篇9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黄金时间,用功读书;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礼仪,不能成才;从小学会尊老爱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顺父母……这一个个道理都来自于“道理的宝库”——《三字经》。你看过《三字经》这本书吗?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顺口溜似的,便于谨记,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语都蕴含着一个个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铭。正因为《三字经》这本书陪伴了我的童年,现在,我的见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开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要学会做人的第一个道理。是啊!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如果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会变坏。有些父母从小就宠坏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却嫌弃父母,渐渐误入歧途。学好难,可学坏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摇头叹息。现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们,难道一生下来就注定是犯罪的命运吗?不是。因为他们从小不会区分善恶,恶渐渐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令他们丧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会成了他们永远的罪过。才会造成现在不堪设想的后果。读了这句话,我感触很深,脑子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学会辨别是非,将来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
我曾看过这一句:稻粮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读着读着,我不禁脸红了,还真想挖个洞钻进去。这句话就像一块抹布,把我心里的污迹抹得一干二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谁都会说,甚至都背厌了。可行动呢?我也常斥责自己:农民伯伯千辛万苦地种稻温饱每一个人,我们却若无其事地浪费粮食,这对得起农民伯伯吗?回忆起农民伯伯,他们无论天气多么严热,不论多么寒冷,他们都日夜不停地耕种着的那种滋味,让我无比惭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在家里吃饭,我吃饱了,可许多菜还在碗里动也没动。我瞧四周没人,便把饭偷偷地倒进了垃圾筒里,还不以为然地走开了。现在认真地想想,哎,还真不应该。当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时,可别忘了辛勤耕种的农民伯伯。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三字经》可真是一本好书!“道理的宝库”这个光荣称号给予它可真没错!我们要牢记《三字经》中的大小道理,并读中思考,把书里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在此,我就赠大家一句我读《三字经》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希望大家喜欢吧: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不停步!
读《三字经》有感 篇10
寒假里,我的书柜多了一位新成员——《三字经》那是我特地到新华书店买来为自己“写作”之用的。
回到家,我静静的坐在书桌前朗读《三字经》一口气竟读完了整本书。读完后,我感到知识丰富了许多。并从中找到我最记忆犹新的两句话:“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和“融四岁 能让梨 第于长 宣先知”读完这两句话,我深有感触和惭愧,黄香九岁时就知道要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窝;孔融四岁时就知道礼让同辈,让大的梨子给哥哥弟弟吃,自己却吃小的梨子。
读完黄香和孔融的故事后,自己感到十分惭愧,比我小的孩子都能做到,而我为什么没有做到呢?回想起来真后悔,今后我要像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和孝敬亲人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来回报父母。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用不退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言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读这本好书吧!
读《三字经》有感 篇11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古代只要有受过启蒙教育的人都熟知此书。但是,对于现代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它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三字经》这部经典,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说它陌生是因为人们对“人之初,性本善”之后的内容“性相近,习相远”已不多,“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更是少数,何况是全书通读,全面了解呢。有幸的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了解《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及同名图书。借此得以全面了解〈三字经〉这部经典著作。以下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摘录。
三字经的篇幅少,只有三千多字,但以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的最重要的哲学智慧、伦理道德、知识,汇聚在一起。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这十二个字,反映的是儒家学派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读《三字经》有感 篇12
听我爷爷说,我的太爷爷的那个年代私塾先生都很有文化。太爷爷那个年代还没有我,所以他们不能教我读书认字,可是生活在现在的社会我也可以做像他们那样的有文化人,那就是我也要读很多书。
这天我翻开一本叫《三字经》的书,里面每句话都是三个字的短句,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以前我都是在电视上听到过,今天我也读了这本书,很有用,里面有很多为人的道理,还有历史故事,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讲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说孔融让梨的故事。里面还有很多关于要我们好好读书的话,爸爸要我向里面的人学习,这样以后才有出息,爸爸还说:“玉不琢,不成器”、这也是《三字经》里面的句子,真是太有用了,看到这本书我真的很高兴,我在里面学到太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比我弟弟看那些动画片的书更有好处,我要好好的读这本书,等以后我会了也要跟爸爸一样教教我弟弟读《三字经》这本好书,让他也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爷爷说以前这本书是教学生的。大家都很喜欢《三字经》,我也很喜欢这本书。
我还要继续努力看这本书,要读会,因为里面有好多字我还不认识呢。也有很多话我看不懂,要爸爸和妈妈告诉我才知道,我要自己读会这本书,就不会占有爸爸妈妈的时间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了。
平时我们做家长的工作忙,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这回通过这样的一个跟孩子一起读书的机会,我们也感受了很多,也对做家长的教育子女有一些感悟。
这次我们家的汪欣褀要我教她读《三字经》,其实在教她的过程中也在教育咱们做家长的,《三字经》里讲到五代“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我们做父母的哪个有不是这样的想法呢?人家五个孩子尚且教育成才,更何况我们两个呢?这是我们做家长思考的问题,在日后教育小孩这个问题上是否要好好的反思了。
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就是一个共同学习和互相交心的机会,也可以获取孩子们成长的信息,最后感谢老师们给我们这次机会。
读《三字经》有感 篇13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 一部蒙学著作,到到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了。它三字一句,每一句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让我们体会着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就是”:一块玉的质地很好,但是如果不经过玉工的雕琢,就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看,就是这几个普普通通的 字就体现出了不同的含义,不同的道理。
三字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有一个个民间故事组成的。像”融四岁,能让梨。第于长,宜先知。“就向我们叙述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讲的是: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有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四岁时他就懂得谦让之礼。一天,他在一筐梨中挑了最小的,把剩下的留给了哥哥们。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是小弟之辈,年纪尚且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
三字经不光要背,还要体会每一句话的人生哲理那样才会有不同的意义。
读《三字经》有感 篇14
今天,我捧起《三字经》这本书读,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这句话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的意思:年轻时不好好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你在年轻的时不刻苦读书学习的话,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成就呢?
读了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朋友,他的学习很不好,在班里老是后几名,他的数学作业差不多错完了,有时候星期天他的作业都不写,星期一上学时抄别人的作业,他在家里时,我见他屋里没有几本跟学习有关的书,差不多全是漫画书,他屋里还有一个游戏机,他每星期就打一天的游戏。成绩一天一天的下降,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他却想没事人一样,照样如此。
今天我读了这一句话,我知道我们要把握好现在的时光学习,不要到老才学习,那样才会有成就和作为。回头我也要把这句话让我的朋友好好读读,明白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