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感想 > 读后感 > 荷马史诗读后感优秀8篇正文

荷马史诗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2024-05-09 21:12:51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这里是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8篇荷马史诗读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荷马史诗》读后感 篇1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

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20--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8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9―8世纪)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6世纪正式形成文字。

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整篇刻画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马史诗》的主旨。《伊利亚特》一开篇诗人就说出“阿呵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以此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着重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写阿可琉斯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传了足够的空间。无论是希腊军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耳,他们的英勇善战都是在这一部分得以表现的,这种写法也为最后突出阿可琉斯的无比威力奠定了基础。一旦阿可琉斯参战,战局立即扭转,杀死赫克托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现出最高的英勇。

《奥得修斯》突出了希腊印象奥得修斯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其中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奥的修斯》前半部分写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写家庭生活,富有现实色彩。如误入巨人岛,用智慧杀死独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将他的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宫后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扑入妻儿的怀抱,而是仔细拟订了向求婚的贵族子弟们复仇的计划。

史诗展现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羡慕的时代。对英雄的重视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英雄的交锋包含着最独到的理解、最大的温柔和最极端的残酷。如得胜的阿可琉斯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车后,绕城示威。但在9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来哀求归还尸体时,他被这位老人的哀伤打动了,将他儿子的尸体还给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时这个时代也让现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样被屠杀和买卖,女人被当作财产一样转让,神与神之间彼此猜忌和互相斗争。

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20--年,但前者只描写了4天的战斗、21天的埋葬仪式和26天的空闲时间共计51天;后者也只集中描写了41天的活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产作为穿插。

史诗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运用了大量“荷马式的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极富表现力。

《荷马史诗》读后感 篇2

今天的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希腊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是爱琴海文明。一说起希腊文化,我们总会想到美轮美奂的希腊神话。可是,希腊神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往回追溯,追溯至爱琴海文明。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史诗。当然,大部分已经流失了。不过,两部非常重要的史诗流传了下来,一部是赫西俄德的《神谱》,一部是荷马的《荷马史诗》。至于说荷马是一个盲人,或者荷马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甚至亦或没有其人,这已经不重要了。

《神谱》简单来说,就是讲了神的谱系。最先有了大地之神盖亚,创造了天空之神乌拉诺斯。天空之神乌拉诺斯又和母亲大地之神盖亚结为连理,创造和平之神克洛诺斯以及一系列泰坦诸神。而和平之神克洛诺斯又和自己的姐姐瑞亚相结合,生下了一些列神,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雷电之神宙斯了。而后来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希腊神话—奥林匹斯诸神了,这些神都是宙斯的孩子,包括阿波罗、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这批神就已经和我们人类非常相似了,神人同形同性,和人有一样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宙斯和诸神到处沾花染草,和凡人生下的孩子就叫英雄,血液里流着一半神的血。用丹纳的话来概括希腊诸神以及英雄,就是“在天上颂之为神明,在地上颂之为楷模”。

我们在《神谱》中尤其要重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在背后笼罩。我们来看看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先是乌拉诺斯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儿子夺权,但是最后还是不能避免;接着是克洛诺斯避免儿子夺权,但是最后还是狡猾的宙斯骗过了;接着是宙斯为了避免被夺权,审问普罗米修斯,据说普罗米修斯最后还是泄露了这个秘密,把提修斯嫁给凡人。我们中国人常说“有个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但是我们看到希腊诸神之王往往摆脱不了这个被推翻的结局,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命运”。而命运这也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按照吴国盛的说法,也是成就了西方科技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是后话了。

《荷马史诗》分为两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主要讲了特洛伊战争的十年中的最后一年的一个小故事。《伊利亚特》开宗明义,阿克琉斯的愤怒。特洛伊战争足足打了九年了,而战争仍然没有结束。在这个当头,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克琉斯的战利品—女人。阿克琉斯一怒之下就退出了战场,于是,特洛伊的赫克托耳就占据了上风。在这时,阿克琉斯的一个朋友就穿上阿克琉斯的铠甲代替阿克琉斯出战,最后被赫克托耳杀死了。这一下,阿克琉斯愤怒了,再次回到了战场,杀死了赫克托耳,故事到此结束。《伊利亚特》对整个过程的描述,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跌宕起伏。

但是,我要在这里特别夸赞特洛伊的英雄,赫克托耳。其实《伊利亚特》更像是一部《特洛伊记》,是为特洛伊而写,为海伦而写,为赫克托耳而写,为特洛伊的英雄而写。赫克托耳是特洛伊联军一位非常睿智的领袖,不但英勇杀敌,而且很有人性,更是敬重神灵。

他不同于阿克琉斯,阿克琉斯会耍小脾气,会让母亲去向父亲乞求更多的神佑,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是报复,但是赫克托耳不会。赫克托耳对特洛伊始终如一,对妻子、海伦、父亲、弟弟、战友始终如一,不曾抛弃过,责任在他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面对着希腊联军,面对着战场颓势,也不曾动摇过。借用谌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赫克托耳是一位非常具有德性的英雄,于公于私于神,都是如此。

《奥德赛》讲述的是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的返乡历程。这个返乡过程是非常动魄惊心的,有兴趣不妨可以去看这部电影《奥德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么两个想法,一个是关于探查,一个是关于家乡。我们看到,奥德修斯在返乡历程中,自己犯了错误,也因为同伴的犯错而跟着出了差错。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这么一种游戏规则,第一要公平,第二要针对所有人,第三,要共同遵守,很有些今日宪政的味道。我们注意到,奥德修斯以及妻子、父亲、儿子、仆人都有详细的探查的举动,求证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到底是不是事实。这里反映出人类认知的跨越,由以前的神秘主义到求证到罗格斯的阶段。

关于家乡,奥德修斯的家乡能回去的了吗?哪怕就是回去了是他要找的家乡吗?事实上,奥德修斯回去了以后,很快又出去了。因为这里不是他要找的家乡,他的家乡是流浪。我们就很奇怪了,回了家乡,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不很好吗?希腊人不是这么想的。希腊人倒是希望英雄能够,像中国人说的一样,四海为家,去过一种不断探求的生活,尤其是英雄,不像中国这边的一些故事,王子和公主在这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少是希腊英雄大多数不是这么想的,而是想去追求命运,哪怕是必死的结局,也在所不惜。

读过这部史诗,发现里面有好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从宪政的角度可以,比如说权力制衡,宙斯尽管力量无穷,但是仍然受到制约,奥德修斯的回乡之旅中宪政原理的凸显,这些我们学到了多少?从德性的角度可以,我们如何像赫克托耳一样,靠着自己的德性,在双方看来都是英雄,而不是如我们身边一般陷入无谓的立场之争。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那些描述真的是太美妙了,把一个人描述栩栩如生,如此真实,而不是像我们的描述充满了那种革命味道。从人性的角度讲,海伦的美丽,在双方看来,没有别的,就高贵的美丽,不会有“祸国殃民”的道德审判,对照妲己,两个几乎同时代的美女的命运真是天壤之别。从命运的角度可以,那所有的英雄都诠释了命运,就是积极进取的生活,向命运不低头,勇敢的面对命运,把命运抓回到自己的手中。从亲情的角度可以,从友谊的角度可以,从爱情的角度可以……这些以及那些都需要我们通过阅读《荷马史诗》中来获得。

阅读《荷马史诗》,就仿佛跟着英雄们进行一场旅程,尽管险象环生,终于波澜不惊。可是,英雄之后,留给我们的话题和思考,我们又该如何考量,期待我们的回应。

荷马史诗读后感 篇3

神话一直都是孩子们的向往,在看《荷马史诗》以后,我更加是这么认为。美国有一部非常大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影片的内容就是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书和电影的细节也有差别,书是偏向于描写希腊的神,而电影是表述人的,可是这两者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不能缺其一。

特洛伊一战到底是真是假,一直都是世界之谜,可如今已在土耳其挖掘到特洛伊的遗址,这多少也有点证据证明特洛伊曾经辉煌得存在。这场战争充满了希腊特有的神话色彩,这是如此,使人感觉到这场战争的盛况是如此空前绝后。

正所谓乱世造英雄,这场战争无正义可言,表面说是有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引起,实际上还是权力在做崇。帕里斯听神的指示,爱上了希腊国王弟弟的妻子海伦,并把她带回了特洛伊。于是希腊就借此正式攻打特洛伊,在两军对峙的时候,希腊国王就很直接的告诉了他弟弟,别傻了,我不是为你的女人而来的,我要的是更大的权力。战争就是如此莫明其妙地开始了。

赫克托尔是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特洛伊最优秀的战士,他的父亲称他为“天下最好的儿子。赫克托尔有一条原则:敬重神明,忠于妻子,保护祖国。然而赫克托尔被逼上这场战争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爱他的弟弟,他要捍卫他任性的弟弟的爱情。当希腊大军列大特洛伊城外时,赫克托尔毫不犹豫地应战了。作为父亲,他是那么深情地告诉还抱着一个小宝宝的妻子:“我也想看着我们的孩子长大,然后有许多的姑娘追求他。”无论是哪一方面,赫克托尔都堪称伟大,包括他最大的敌人阿喀琉斯也同样是如此认为。

阿喀琉斯是全希腊最好的战士,他刀枪不入,骁勇善战,唯一的致命伤是脚踝,这是神话的魅力。他似乎天生就是属于战争的了,他热爱战争,一个不折不扣的冷血杀手。他的母亲是神,预言阿喀琉斯若是参加这场战争就必然会死亡是相连的,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荣誉,他不甘于平凡,在希腊的神话中,它是最勇猛的战神。在赫克托尔杀了他的表弟后,他亲手杀死了赫克托尔。最懂英雄的人就只有英雄了,阿喀琉斯最后对赫克托尔说了一句,我的兄弟,我们很快又会见面了,改变了阿喀琉斯一生,导致阿喀琉斯死亡的并非是他一直向往的荣誉,而是平静而不平凡的爱情。他爱上了他的俘虏,赫克托尔的表妹布里塞伊斯。他让他的部队回希腊去,而他却毅然进入了木马,起初我也不明白他为了什么,原来是为了救他心爱的女人。帕里斯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踝,书上说是由于太阳神阿波罗帮助帕里斯,阿喀琉斯在临死之际,抱着布里塞伊斯,“我征战一生,是你给了我平静。”原来英雄最后想要的也不过是平静。

特洛伊沦陷,战争也就结束了,英雄们的灵魂也得以平静了。有人如此写过,在战争的最后,我们记住了阿喀琉斯的强大,赫克托尔的伟大。我们不禁要问,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不知道。

战争的背后到底又蕴藏了什么?

荷马史诗读后感 篇4

《荷马史诗》有两部分《伊利昂纪》、《奥德修纪》,前者写了为荣誉而战斗的英雄众多形象,后者写奥德修斯战后归家路途艰辛,以及归家后维护家庭而战斗事迹。在古代,部落的战争本就是为了掠夺财富、奴隶和家畜而引起的。《伊利昂纪》第一卷开篇就是阿基琉斯的愤怒,王者阿伽门农触怒了太阳神,祭司的女儿被阿伽门农霸占,为了消除灾难奉还祭司的女儿,阿伽门农却又将阿基琉斯战利品、床伴抢夺,阿基琉斯感到这是耻辱拒绝参战。导致了联军的节节败退,原因阿基琉斯退出来战争。

在战场上冲锋在前,表现最为勇敢,起到了表率作用的英雄们自然就能分到更多的战利品。另一方面,古希腊的基调是人本主义,重视个体生命,珍视个人价值,英雄主义盛行。特洛伊战争就为这些英雄们赢得荣誉供给绝妙的舞台,为了荣誉能,够分到物质财富,展现自我的勇力和智慧,赢得不朽的名声。阿基琉斯明知自我在战场上将死的命运,可是他义无反顾的选择战争。当他的挚友帕特罗可洛斯在战场上被赫克托尔杀了时,听到噩耗的他似发怒的狮子悲痛交加,他乞求母亲赐予战甲,他要重登战场,他要把赫克托尔撕裂,要让特洛伊城变成坟墓,就这样由于战场勇者出现,形势迅速转变,万军之中他才是王者、霸者,浓烈的英雄主义气息,高涨的复仇情绪,却也将这位英雄拖入战争深渊,几无退路。

赫克托尔父亲的眼泪,读到此处不由使我叹息。我叹息特洛伊的勇者,军队的统帅战死在阿基琉斯的枪下,转瞬间战争形势大逆转,无数的生命横死沙场。他的尸体是在老国王向阿基琉斯的乞求下返还的。当赫克托尔与希腊联军交战,他预感到特洛伊将要毁灭,对妻儿所面临的悲惨命运感到难过,心境沉重,但他控制住自我的悲哀,毅然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史诗中他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杯具色彩。

《奥德修纪》的主人公奥德修斯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历经十年的海上漂泊和重重困难之后,他最终征服了自然,赢得了胜利,回归家园。在他以“无人”之名与独眼巨人较量之时,人的力量和化解危机空难的

机智得到了最好的展现。当他在自我家中看到求婚者们无耻的侵犯他的财产,并贪恋他的妻子,奥德修斯便设计,让求婚者们付出生命的代价,仅有这样才能赢回自我的尊严。

在《奥德修纪》中,虽然更多的资料是描述诸神的安排,奥德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但对英雄事迹的叙述中,也从不避讳露骨的战斗场面描述。这些战争场面一样让人身临其境、心惊肉跳、热血沸腾,仿佛能找回尘封了的对冷兵器时代的冲突的记忆。

英雄们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归家途中,总是全力以赴地迎接生命的挑战,在与苦难的对抗中使人生最大程度地闪现出光和热。

荷马史诗读后感500字 篇5

《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乃至文化起源方面都影响至深,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是从混沌到秩序,从蒙昧到觉醒的历程,不仅是史诗内容本身,即便是史诗的颂歌者们,也经历了神性到人性、从神灵启示到发现自身内在的神圣性的历程。最初要颂唱史诗英雄们的事迹,需要呼告文艺女神缪斯获得神圣启示以及神明附体般效果方能吟诵。但随着《奥德赛》中体现出的人的自我觉醒以及不断逃脱诸神的掌控的尝试,语言与修辞蕴含的创造性作为技艺体现在人类自身,让人因而能够从内在中挖掘自己的潜在神圣性。

《伊利亚特》重在描写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故事,阿基琉斯的隐退不出间接导致了其挚友帕特洛克罗斯代其出战却惨死赫克托耳枪下,为挚友复仇的阿基琉斯怒斗赫克托耳,最终赫克托耳死于阿基琉斯刀下,而这位神勇的战士也没能逃脱阿基琉斯之踵的命运诅咒,被受到爱神指引的帕里斯射穿脚踝死于特洛伊城下。一场大战,英雄死伤殆尽,特洛伊联盟以及阿尔戈斯联盟,希腊人以及小亚细亚最优秀的一代英雄陨落殆尽,才构成了《伊利亚特》的宏大篇章。

在《伊利亚特》中,战争的重心是以英雄暗含众神指引的举动而转移的,阿尔戈斯联盟与家族城邦式的特洛伊在各领风骚的同时,没有哪位英雄能够独霸秩序引导者的位置。秩序的转变代表着双方阵营的此消彼长,同时无序的特洛伊城邦失去了英雄的领导与众神的庇佑,这一政治隐喻最终导致了特洛伊走向毁灭的结局,这场战争也因此落下帷幕。

荷马史诗读后感 篇6

《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资料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10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齐,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8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9?8世纪)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6世纪正式构成文字。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修改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日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供给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礼貌时代的主要遗产。”所以,《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整篇刻画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马史诗》的主旨。《伊利亚特》一开篇诗人就说出“阿呵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以此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着重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述阿可琉斯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传了足够的空间。无论是希腊军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耳,他们的英勇善战都是在这一部分得以表现的,这种写法也为最终突出阿可琉斯的无比威力奠定了基础。一旦阿可琉斯参战,战局立即扭转,杀死赫克托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现出最高的英勇。

《奥得修斯》突出了希腊印象奥得修斯的智慧,并经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其中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奥的修斯》前半部分写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写家庭生活,富有现实色彩。如误入巨人岛,用智慧杀死独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将他的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宫后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扑入妻儿的怀抱,而是仔细拟订了向求婚的贵族子弟们复仇的计划。

史诗展现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羡慕的时代。对英雄的重视在这个时代到达了顶峰。英雄的交锋包含着最独到的理解、最大的温柔和最极端的残酷。如得胜的阿可琉斯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车后,绕城抗议。但在9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来哀求归还尸体时,他被这位老人的哀伤打动了,将他儿子的尸体还给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我的英雄。同时这个时代也让现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样被屠杀和买卖,女人被当作财产一样转让,神与神之间彼此猜忌和互相斗争。

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10年,但前者只描述了4天的战斗、21天的埋葬仪式和26天的空闲时间共计51天;后者也只集中描述了41天的活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产作为穿插。

史诗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运用了很多“荷马式的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极富表现力。世俗刻画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荷马史诗》在各方面都到达了极高的成就,是古希腊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荷马史诗读后感 篇7

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组成的荷马史诗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希腊文学作品,标志着希腊文学的辉煌的开端,它如实地反映了远古希腊社会发展的某些形态,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文化。《伊利亚特》所记叙的主要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其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有赫克托耳、奥德修斯、埃阿斯、阿伽门农、墨涅拉俄斯、菲罗克忒忒斯、阿喀琉斯等,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是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形象。

从阿喀琉斯的出身来看,在史诗中,阿喀琉斯是一位英雄,和其他的古希腊英雄一样,他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

阿喀琉斯是《伊利亚特》的中心人物之一,希腊联军中最大的英雄。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的人。首先,他在战场上几乎是百战百胜,杀死过无数敌人的特洛伊英雄,从特洛伊人在对没有他参战的希腊联军和有他参战的希腊联军时的不同反应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他的英勇善战,比如身着阿喀琉斯的黄金战甲的帕特洛克罗斯出击时,特洛伊人从远处看到他,以为是阿喀琉斯来了,即吓破了胆,阵脚大乱,自相踩踏致死的人无数,在阿喀琉斯罢战期间,特洛伊人在他们几次进攻中还取得过上风,都攻到希腊的战船上来了,若不是埃阿斯等希腊英雄的英勇抵抗,希腊人的战船可能都会被赫克托耳烧毁了,后来,阿喀琉斯重新武装上战场,希腊人又占了上风,特洛伊第一英雄赫克托耳被阿喀琉斯杀死,特洛伊人元气大伤。其次,阿喀琉斯忠于自己的朋友,当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时,他真心实意地痛惜帕特洛克罗斯的牺牲,决心为他复仇,于是他又重新武装上战场,杀死了赫克托耳,并将他的尸体捆绑在战车上驱车游行,虽然这是阿喀琉斯凶残的体现,但这也是他忠于朋友的体现。因此,阿喀琉斯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的人。

阿喀琉斯也有他的弱点存在,比如当大统帅阿伽门农侵犯了阿喀琉斯的战利品时,阿喀琉斯公开斥责他的损人利己,并拒绝战斗,他斥责阿伽门农的私心是正确的,但是顽固的罢战是不恰当的做法,他的罢战给希腊联军带来了不少的损失;他杀死赫克托耳后将他的尸体钉在战车上驱车游行,全然不顾特洛伊城的一片悲哀,手段是何等的残酷,这正符合当时正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的特点;后来他再次进攻特洛伊城,不顾太阳神阿波罗的劝阻,还对阿波罗口出狂言,最终被帕里斯暗箭射死。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出,阿喀琉斯也是一个残忍、任性和执拗的人。

同时,从一些细节也不难发现,阿喀琉斯也是一个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热爱生活的人。“我宁愿在人间当奴隶,也不愿在阴间当君王”。表明了他热爱人间的生活态度。

总之,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当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是鲜明多面的,他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氏族社会英雄人物的特征。

荷马史诗读后感 篇8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终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如此看来统领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可是从荷马所叙述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愤怒的却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内斗引发了神与神,神与人,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战争。这是受那个时代神化传说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马的意愿。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一个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发的。但从《伊利亚特》的情节来看,荷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引发的,相反,他认为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门农王的头脑,从而触发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机可趁。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残暴的统治者,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纷争不断,这点我们能够从史诗中找到。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通常把统治者视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日都有很多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的,其实大错特错,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学派,如精神分析法也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说来更是让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实上,特洛伊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无非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我的私欲,为了统治更辽阔的疆土,联合各方的首领,而他们又各怀鬼胎,且都想从战争中捞到好处,或者说是得到战利品。攻城略地,洗劫一空,占为己有,同样,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如此,抢夺肥沃的土地,俘虏他国的人民,让他们成为自我的奴隶。往往把战争美化的是那个时代的文人。然而,荷马却没有,他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惨烈和残酷,英雄战死沙场,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杯具。他以悲天悯人的叙述力,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就是荷马史诗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告,他恸哭着一次次告诉后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荷马史诗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这是几经转手、改编造成的,《伊利亚特》并非出自荷马一人,所以根据书中的某些资料,很难断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我们不难发现荷马在歌颂英雄无畏的同时,也提出了鲜明的反战立场。

荷马史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包罗万象的比喻了。其中,用真实的生活作形象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比喻中,诗人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各式历史图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第十八卷写匠神赫菲斯托斯为阿喀琉斯制造铠甲的经过,诗人用了长达150行的诗句来描述阿喀琉斯盾牌上的图画,那上头反映了那个时代日常生产劳动的情景及诸多细节,其中包括大自然的景色,农村和城市的风光,战争、婚礼和宴会的情景,竞技场上的表演,等等。

荷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是栩栩如生的,常常把战场上英雄之间的搏斗比作狮子、野猪同猎人、猎犬之间的搏斗。诗人善于描述战争,场景宏大,尤其是特洛伊人放火烧阿开亚人的战船,两位埃阿斯力战赫克托尔及众特洛伊将士登船那一幕,让人惊心动魄,如临其境。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以后的'史诗中都能感受到,如《埃涅阿斯纪》、《失乐园》等。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