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语口号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元宵节的感悟(合集3篇)正文

元宵节的感悟(合集3篇)

时间:2024-01-02 11:14:36

元宵节的感悟(精选3篇)

元宵节的感悟 篇1

元宵节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看花灯。今年的花灯特别多、特别美。温柔可爱的小白兔灯向游人们频频招手。

“嘿,这盏荷花灯不错!”一个声音传来。我赶忙凑过去欣赏着。这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荷花灯,娇嫩、软软的荷花瓣白中透红,红中透紫,别提多美了。透过薄薄的荷花瓣,依稀可见那嫩黄色的花蕊,简直巧夺天工。我赞叹着:荷花含苞是如此美丽,若是开放了,那又该是一番怎样的迷人呢?不知不觉已是晚上十一点半了,在爸爸妈妈催促中,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公园,但我的心还在花灯会上逛花灯。

今天,真是个难忘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感悟 篇2

“去年元宵节,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宵节,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在元宵节又一次来到我面前时,我突然莫名的记起了这几句诗来。是谁写的,记不清了,也懒得上网去搜。

元宵节之于我,其实就是一个极平常的日子。所以能够记起来,也是源于我单身时百无聊奈,练习书法,写这一首诗写得最出色的缘故。那时有人向我索要,我楞就没有舍得送出去,而是简单装裱后挂在了自己老家的卧室内。今年回去过春节时发现,那幅书作已经破旧得很,但字里行间还透着年轻的豪放和无羁,心下漫过一些青年时光的回忆。

影视里的元宵节总还记得一些。比如说《大明宫词》里的元宵盛会,太平公主偶遇张易之,爱情之火顿时熊熊燃起,一场交割着爱恨情仇的宫廷浪漫华光四射。再比如说,《水浒传》里宋江徜徉清风寨元宵灯会,被知寨刘高之妻(原以卖肉为生的青楼女子)指认陷害,百口莫辩,啷当上枷,虚情恶毒的美女蛇形象万人吐弃,戏子无情遂成经天箴言。

生活中,真的要说元宵节不寻常,从针眼里面找,也未必就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比如说结婚以后的每一个元宵节,早晨都能吃到妻子精心制作的汤圆,白得透着亮,夹一个蘸糖,甜味一直传到心窝子深处。再比如说,与我相当投缘的人,元宵节前很亲密的陪我说话,一边却在暗度陈仓,知道了就有些反胃,好像吃了苍蝇一般,要把自己从胃里给吐出来。

元宵节里写元宵,也是文人的通病。原本我并不打算写什么,但似乎不写几句,又枉了我文人雅士的名号。于是乎,欣欣然提笔,怏怏然掩卷,为无病呻吟而汗颜,为信手涂鸦而羞惭,为人性之万恶而嗟叹......

元宵节的感悟 篇3

明天是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也谓之上元节。过完元宵节,意味着春节的正式结束。有一种说法是,“正月xx大似年”,可见在不少人看来,正月十五比春节还要重要和隆重。

欢度元宵节,是向传统习俗致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一个个习俗在这天复活。其实,与其说复活,不如说生动。因为这些习俗从未死去,而是历久弥新,穿过时光的长河而愈发富有生命力。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过元宵节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未来仍会这样,这正是习俗所勃发的生命力,以及所彰显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是重温习俗,而是传承习俗,让习俗永远赓续。

欢度元宵节,也是向传统文化致敬。每一种习俗之所以不被历史的尘土所湮灭,之所以植入在民众心中,就在于它们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比如一想到元宵节,我们就自然想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想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百年来,这些描写元宵节的古代诗词,长盛不衰,它有习俗的脉络,有文化的滋味,也有审美的趣味,这正体现了文化的力量。

欢度元宵节,更是表达一种良好祝愿。元宵,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圆月历来有美满之喻。无论吃元宵还是吃汤圆,都寄寓了一种祝愿。诚所谓:吃汤圆(汤圆和元宵)、庆团圆。同时,还表达了一种相思。比如,清人丘逢甲写道:“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月圆之际更容易思乡,更容易盼团圆,而元宵节就成了这种载体。

此外,需要理清的是,近年来常有人担忧洋节来势迅猛,压迫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正逐渐式微。这经不起推敲,实属杞人忧天,确无必要将洋节与传统节日对立起来。

传统节日真会衰落吗?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心中,仍把传统节日当作重要的主餐,洋节只是甜点而已。比如春节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每到年关,乡愁就是一张薄薄的车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传统节日不会消失,只要我们保留敬意。

今天,更有文化传承意识的我们,有责任过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传统节日。让包括元宵节在内的每个传统节日,都葆有文化气质,都深入人心。祝每个家庭都团团圆圆,都开开心心。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