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市本级人才投入机制研究报告正文

市本级人才投入机制研究报告

时间:2022-10-22 01:28:38

人才投入机制是指为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提供保障的供给机制,人才投入机制建设就是要合理划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投入责权,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确保必需人才投入的可持续、高效、稳定的, 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市人才投入机制,增加人才投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市人才投入机制建设情况

(一)从来源分析看,我市人才投入来源不广。一是向上争取一点。我们充分利用省管县市财政体制和市域经济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跑部跑省,争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专项资金、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资金、新农村“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助等专项资金。XX年争取了79万元,XX年年争取了22万元,2010年争取了25万元,2010年争取了25万元;二是预算安排一点。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把“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劳动模范津贴奖金、人才培训费、湖北科技院士专家汉川活动经费、拔尖人才津贴和春节慰问费等在部门预算中精心安排,项目逐渐明细具体,如XX年安排拔尖人才津贴1.8万元;XX年安排1.8万元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安排湖北科技院士专家汉川活动经费5.5万元;2010、2010年每年安排拔尖人才津贴50万元。三是社保资金支持一点。对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子女、家属,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没有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的投入。

(二)从数量分析看,我市人才投入总量不多。虽然我市人才投入总量一年比一年增加,XX年度我市人才投入人才支出43万元,XX年度我市人才投入人才支出120万元,2010年度我市人才投入人才支出186万元,2010年度我市人才投入人才支出240万元,但按全市的人均比总量不多,XX年全市人均0.39元; XX年度全市人均1.09元; 2010年度全市人均1.69元; 2010年度全市人均2.18元。与社会的需要量比不多,与全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增量不多,

(三)从机制分析看,我市人才投入机制不稳。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人才投入时,项目名称不规范,不稳定,一年一个样,基本项目没有固定下来,有一种临时动议感觉,如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有的年度有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有的年度有劳动模范津贴奖金,有的年度有人才培训费,有的年度有湖北科技院士专家汉川活动经费,有的年度有拔尖人才津贴,有的年度有拔尖人才春节慰问费等,没有建立人才投入的专项资金,人才投入也没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不便于统计汇总,不便于比较分析,人才投入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四)从合理性分析看,我市人才投入合理不够。在国家,社会组织,个人三者的利益负担不合理,国家没有挑大头。如人才培养教育费用上,个人负担过重;在人才引进的投入上企业挑了重担,如企业聘请的专家、技术工程师安家费、科研经费、奖励经费等全部由企业出了。

(五)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看,我市人才投入严重滞后。

我市XX年—2010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5.6%,一般地方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5.8%,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23%,gdp平均增长率为17%。而我市的人才投入5年来零星稀少,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

二、人才投入机制的基本思路

人才投入机制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xx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私人、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辅助的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形成责权明晰、配置合理、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速发展。

三、人才投入机制的基本内容

人才工作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与此相适应,人才投入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环节的教育投入和使用环节的工资福利投入,以及人才培训(继续教育)、人才吸引和人才激励等方面的投入。

人才培训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对市党校行政学院、各单位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的投入;对行政机关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用于培训本部门、本系统人员的投入;对企业和其他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原则上不直接安排资金,由企业和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从企业利润或营业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作为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训等。

人才吸引方面的投入主要是市人民政府设立引进人才专项资金和国家引智专项经费的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给予高级人才的安家,科研等经费支出。

人才激励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针对人才实施的各种行政奖励措施;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出台的科技奖、政府特殊津贴等奖励政策;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和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

四、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才投入机制建设

加强和完善人才投入机制建设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人才投入意识,着力解决人才投入中存在的经费比重轻、参训人员少、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其次就是要站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战略高度,加大人才基本需求的投入,要把人才培训培养的经费支出,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意义的一种生产经营性开支、一种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支出,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企事业发展预算,并逐年增加幅度。同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一)建立人才投入基金筹措机制

在人才投入筹措上,要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投入机制。要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来保证人才投入的不断增长。

一是政府设立。市政府要设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专项基金,以国家引智专项经费为基础,地方政府每年从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再从企业税收返还中提取一部分设立人才投入基金,按照受益比例关系,合理投入,像滚雪球的发展方式,不断投入不断发展,并根据财力的增长逐年有所提高。

二是单位自筹。各单位每年要从本单位的经费中安排一部分人才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培养本部门本单位的人才,积极引进外来人才,要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拔尖人才工作所需资金,要做到不“断炊”、有丰余。对人才工作所需的专项科研经费不足的,可以向政府人才基金申请补助。

三是企业提取。企业要从每年实现的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科研项目开发及奖励等。不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创造新的企业文化

四是社会筹措。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和人才投入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企业财团、个人参与人才投入,也可通过发行彩票等社会募捐形式筹集人才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人”。

五是争取外援。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通过项目开展、事业发展凝聚人才、引进人才,用足用活人才、智力引进政策,实现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共享。整合对各部门掌握的专项资金,要安排一定数额专门用于人才投入,集中使用,形成合力。要理顺资金投入渠道,防止重复投入,使人才资金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建立人才投入激励机制

明确规定人才激励重点。一是改善人才生活、工作条件的;二是注重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励;三是支持人才出市或出国深造及参加有关学术活动;四是对那些引进、使用人才有突出成绩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五是注重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流动站、留学生创业园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人才平台的建设,改善人才工作环境;六是加强人才市场的建设。通过加大对人才市场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尽快建立与全市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相适应的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手段先进的全市人才市场体系。七是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加强部门协调,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信贷贴息、融资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人才公益事业创造良好环境。建立重视人才公益事业投资者利益补偿机制,企业捐款和投资人才公益事业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人才公益事业可以冲抵营业税、所得税。建立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人才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低息、贴息贷款以及政府赎买制度。

规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定人力资本参与分红的实施办法,切实推行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专利和管理才能等人才资本入股,以技术股、专利股、管理股参与分红。拉开工资档次,按贡献大小给予人才高工资、高奖金和其他优厚待遇,实行优才优薪、高才高薪、特才特薪。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实行与业绩挂钩的拔尖人才年薪制,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

引导企事业单位制订采取形式多样的激励措施,积极鼓励科技人员投入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设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技术革新和组织创新活动的改革者。对将创新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并取得重大效益的要重奖,激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努力进取精神。

(三) 建立人才投入财政预算机制

当前中国整个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甚至预算科目的设置,尚未与国际通行的政府财政统计账户接轨,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框架。从《中国统计年鉴》刊出的政府支出项目看,11个项目中,几乎1/3是涉及经济建设类的,而公共财政理论认为真正应该由政府做的项目却很笼统,如人才投入分散在其他很多项目中,使得预算不具有硬约束性,不利于统计比较。同时不利于公众、媒体和人大等机构的有效监督,因此,在财政预算体制上,将人才经费单列,加大透明度。

中央、省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人才投入资金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较大,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较小。建议在人才投入的转移支付方式上,加大专项转移支付,适当减少一般性转移。

(四)建立人才投入专家评审机制

在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上,要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公示制度、投入绩效考评制度。各地区、各部门每年对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向社会公布,实行绩效考评,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建立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进人才工作深入发展提供保障。建立高级专家和市级优秀人才财政或用人单位补充投保制度。有条件的单位可为业绩突出的人才投保,增加投保险种,提高保费标准,从而更好地创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关心人才的社会氛围。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