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工作总结 > 思想工作总结 > 党代会五年工作报告【3篇】正文

党代会五年工作报告【3篇】

时间:2022-11-24 17:51:26

党代会五年工作报告(通用3篇)

党代会五年工作报告 篇1

科学发展 实干争先

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xx年10月17日)

刘宏建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南充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人民满怀信心推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科学发展,实干争先,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南充抢抓机遇、励精图治、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五年,是迎难而上、团结奋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的五年。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特殊困难,面对发展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复杂局面,面对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激烈竞争,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总体工

作取向,提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三个推进”的工作重点和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的工作抓手,形成了一整套推进跨越发展的思路和举措。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xx年至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9%、30.1%、15.1%、13.5%,预计今年同比分别增长15%、31%、15.5%、16%。全市呈现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可喜局面,南充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这五年,我们大力实施项目攻坚,发展基础更为坚实。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推进大发展,20xx年至20xx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8亿元、年均增长40.8%,预计今年将实现780亿元。交通项目加快建设,达成铁路复线建成运行,兰渝铁路建设快速推进;绕城、南渝高速公路建设和国道212线顺西段改造竣工通车,广南、成德南、巴南、南大梁高速公路启动建设,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加快;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建设顺利推进,高坪机场改扩建启动实施,辐射川东北、连接省内外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形成。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南充化学工业园和九县(市、区)工业园竞相发展,全市工业园区面积由不足20平方公里扩展到68平方公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中盐银港、北京燕京啤酒、汇源果汁、广东潮州三环、福建畅丰车桥、日上车轮、四川国栋、江苏雨润等32户上市公司、6家大型央企、45户行业龙头企业、11家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投资项目建成投产。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升钟水库灌区二期工程获得国家批准立项。

这五年,我们突出抓好产业培育,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石化产业取得实质性突破,南充被列入四川三大石化基地和成渝经济区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一批重大石化项目即将动工兴建,南充人民多年来发展壮大石化产业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改造、退城入园、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生猪、蚕茧、果蔬、速丰林、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扎实推进,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现代服务业繁荣活跃,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业等加快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这五年,我们加快城镇发展步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加快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主城区建成面积达到8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90万人,正向百万人口城市迈进。城镇规划不断完善,城市第七次总规修编顺利完成,城市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配套启动,县城、重点镇、示范新村规划全面展开。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内涝整治成效明显,城市交通、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全面加快,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成效显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四川省文明城市。

这五年,我们倾力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坚持从群众最急最怨最盼的事情做起,居民小区水电气欠容欠压、部分房产商违规收取城市配套费、房屋权属登记等问题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环卫工人等群体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国企改制职工“代金券”、绕城高速公路贷款、青居电站集资等历史性债务有效化解。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教师周转房建设,困难群体“住有所居”问题逐步解决。就业促进不断加强,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城镇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福利事业不断进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蓬勃开展。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基本国策得到落实。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结对帮扶构建和谐社区”活动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升钟库区三年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完成,库区10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这五年,我们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扎实开展扩权强县工作,进一步扩大县(市、区)经济事务管理权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着力创新投融资方式,组建南充发展投资公司和各类专业性投融资平台,综合运用BT、BOT、企业债券等融资模式,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投资呈几何级数增长,破解了发展的资金瓶颈。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机构改革平稳实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迈出坚实步伐,改革成效日益显现。 这五年,我们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及其会职能作用,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不断加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有效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不断进步。党管武装工作得到加强,驻市部队在参与抢险救灾、应急维稳中发挥积极作用,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成绩显著。探索并推广民主管村“五权”模式和社区民主管理“五步法”,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依法治市工作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全面完成。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政法基层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公正执法水平明显提升,“大调解”工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群众和信访工作成效显著,社区建设有效推进,安全监管得到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逐年提高。

这五年,我们着力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不断提升。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论武装更加深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宣传思想、舆论引导和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文建明和黄凤林等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文建明工作法”在全国推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一大批优秀干部得到重用,一系列关心干部的政策出台实施。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基本框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加强党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应对复杂局面、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同志们!南充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变化,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饱含着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中共南充市第四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南充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南充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对推进南充跨越发展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解放思想是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始终坚持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跨越,树立“打基础、谋全局、利长远”的理念,带动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树立“把最好的资源配臵给好企业、好项目”的理念,带动了众多知名企业竞相落户;树立“敢于借力发展”的理念,带动了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入。实践证明,南充经济发展每一次提速、招大引强每一次成功、体制机制每一次创新,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推陈出新,就一定能够为跨越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项目推动是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通过实施一场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攻坚战,办成了许多过去不敢想、无力干的大事实事,扭转了多年来投资少、增速慢的被动局面,取得了发展的明显成效。实践证明,项目攻坚既是应对危机、拉动增长的现实之举,也是夯实基础、增强后劲的务实之策。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一以贯之推进项目攻坚,就一定能够实现南充发展的更大突破。

——造福人民是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绩,对长期积累的遗留问题不回避、不拖延、不推诿,带着感情和责任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要我们饱含感情为民解难、为民谋利,就一定能 7

够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队伍建设是跨越发展的有力保障,必须提升素质、建强队伍。始终坚持用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人才,用跨越发展的实践培养干部,用求快求实的作风锤炼队伍。无论面对项目攻坚的繁重任务、止滑回升的巨大压力还是抗震救灾的重大考验,广大干部真出力、真流汗、真爬坡,南充才有了当前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加强队伍建设,着力锻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南充的发展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坎,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同志们,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依然较大;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一些领域仍然存在消极腐败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形势与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南充加快发展、乘势突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纵观全局,外部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逐步向稳定增长、良性循环转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成渝经济区建设、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等重大部署,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高地,为南充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放眼成渝,快速崛起大有可为。国家将成渝经济区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从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上给予大力支持,成渝经济区将迎来加速崛起的黄金期。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南充确立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赋予更加重要的定位,这是对南充影响深远的历史机遇。审视自身,乘势而进基础具备。我们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丘陵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无论是综合实力的增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还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无论是干事创业的氛围、竞相发展的势头还是和谐稳定的局面,都为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南充正以强劲的发展态势,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五年。牢牢抓住和用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是我们争取主动、形成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美欧债务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发展要素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进一步增大,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南充自身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对加快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挑战是变化的约束。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关键在于做好“转化”这篇文章,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全市上下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战胜新挑战,推进新跨越。

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三个推进”,实施项目推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在于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是立足省内发展格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坚持这一目标,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南充在川东北区域的优势地位。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是从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出发,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为背景,定位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更高的宏伟目标。基于对宏观形势的新认识、未来发展的新定位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为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创新意识,体现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科学路径,体现了把握重大机遇、实现率先崛起的进取精神。

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战略取向。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是立足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选择。南充面临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既要快速赶超、加快发展,又要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扩大增量中调结构,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推进转变中谋发展,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的统一。

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必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为战略重点。工业化、城镇化是未来发展的驱动力,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依托,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城镇体系。同时,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三化”联动发展。

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必须坚持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战略任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竞争制胜的关键。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必须紧紧围绕核心竞争要素,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做强比较优势,创造特色优势,挖掘潜在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经济增长保持领先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在川东北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保持领先水平,发展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建成全省重要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城乡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成为全省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区域性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产业结构实现战略调整。把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来推进,着力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能源基地,再造一个南充工业。改造提升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多个优势产业强势支撑、优势鼎立的产业格局。

——城市发展走在区域前列。在川东北和成渝经济区北部率先建成特大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功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等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就业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管理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取得更大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体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同志们,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既是长期而艰巨的奋斗目标,也是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只要全市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不远的将来,一个崛起成渝经济区、引领川东北的经济强市,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南充,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关键在于把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要坚持以项目工作统揽经济工作全局,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集聚生产要素,夯实发展基础,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实力。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具潜力的综合枢纽。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先导。要坚持以交通为重点,谋划和建设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推进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成兰渝铁路,形成与达成铁路“十”字交会的铁路骨架,提升铁路通道运输能力。建成广南、成德南、巴南、南大梁高速公路,加快巴中至广安、遂宁至西充、南充至绵阳、南充至泸州等高速公路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公路通达通畅率。加快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和港口群建设,打通嘉陵江至长江的水上黄金通道。完成高坪机场改扩建,实施阆中通用机场建设,开辟更多出川航线。推进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输变电网络、天然气管网、成品油储存等能源基础设施,积极争取火电、核电、天然气发电,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南充”和“智慧城市”。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实施升钟水库灌区二期、九龙潭水库、解元水库等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快支柱产业培育,打造更具实力的经济高地。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与中国石油、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和中国石化等央企的战略合作,抓好晟达新材料园区等重大项目,形成石油化工、天然气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链,把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支撑南充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举全市之力建设化学工业园,把化学工业园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和“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示范园区。加强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品牌优势。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加大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交易中心建设力度,加快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金融体系,强化金融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阆中古城、红色文化、三国文化、嘉陵江风光等重点旅游品牌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把南充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打造更具魅力的特大城市。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发挥规划的引领、导向、规范和约束作用,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统筹抓好城镇建设、管理和服务,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做大城市规模。实施拥江主城、产业新城、北部新城“三城同构、紧凑发展”战略,力争主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20万人。大力发展县级城市,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县城向大中城市迈进,科学谋划、扎实推进重点集镇建设。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农村新型社区,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城市生活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配套。美化城市形象。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构建城市绿带网。做靓城市江景,打造嘉陵江“百里亲水长廊”,形成绿地相连、青山为屏、江河为带、园城一体的山水田园特色。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城市更加清爽、通畅、整洁、有序。提升城市品位。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大古城、古街、古院、古树和文物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城市重点文化场馆建设,丰富和提升城市文化档次。积极培育塑造城市精神,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更具活力的创业热土。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成本低、服务优、回报高的投资洼地。深化体制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文化、医药、卫生等各领域的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推进机制创新。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市场化配臵资源领域,规范发展政府投资和担保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南充。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目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目标考核体系。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行专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积极深化区域合作,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对接成都“天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拓宽合作领域,形成良好竞合关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快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强化人才支撑。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用好技能人才,优化人才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推动南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认真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南充因文化而厚重、因文化而生动。

(一)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团结奋进精神家园。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努力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伟大旗臶引领群众,用发展巨变鼓舞群众,用美好蓝图凝聚群众。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风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纽带。

(二)繁荣公共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加强文化场馆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基层倾斜,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布局合理、运转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农家,让文化浸润千家万户。培育壮大网络宣传阵地,不断满足群众网络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激励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和管理,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三)培育品牌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南充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各类文化积淀深厚、精彩纷呈。要围绕丝绸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流域文化,加大挖掘力度,努力创作一批富于南充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大力保护、传承、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类文物,让川北大木偶、灯戏、皮影、杂技更加绚丽多彩,配合做好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学创作等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办好“嘉陵江大讲堂”、“嘉陵江合唱艺术节”等重大文化品牌活动,扩大对外宣传与文化交流,让嘉陵江文化品牌叫响四川、走向全国。

五、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关系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新期待,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泛的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重点民生工程,不断改善群众生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旧城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着力解决群众特别是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促进长效机制和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和福利慈善事业。加快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做好移民搬迁后扶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丰富的发展成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臵,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统筹发展特殊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臵公共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入园难”和“大班额”问题。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药品购销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做好残疾人工作。加强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保护,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社情民意调查机制,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和信访工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监督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使流动人口安定下来、各得其所,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信息网络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坚持把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管理举措,强化服务功能,使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

(四)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美好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要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力打造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让南充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大力实施城乡生态绿化工程,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大力治理城市污染、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全面提升环境监管和应急处臵能力,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和污染事故。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地质、气象监测预警,加快城市避灾、避险场所建设,不断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五)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政治权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按照章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议事,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为多党合作创造更好条件。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全面实施“六五”普法,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双拥”创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完成市第五次党代会的历史使命,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要始终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迫切。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新形势下指导我们党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献。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着眼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广大党员思想政治水平。高度重视和大力抓好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八种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着眼提高执政能力,坚持不懈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推进南充跨越发展的骨干力量。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标准,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讲政治、讲纪律、讲规则、讲团结的干部,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注重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更好地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素质。

(三)着眼夯实执政根基,坚持不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臵,创新活动方式,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广“文建明工作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管理,探索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四)着眼增进团结统一,坚持不懈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制度,不断提高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政令畅通,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深入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不断扩大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

(五)着眼践行根本宗旨,坚持不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决定事业成败。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艰苦奋斗之风,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浪费等不良风气。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倡导求快求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六)着眼树立良好形象,坚持不懈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旗臶鲜明、毫不动摇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腐败分子严惩不贷、决不姑息,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同志们,美好的蓝图令人鼓舞,宏伟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党代会五年工作报告 篇2

打造特色名镇 决胜全面小康

奋力加快“强富美高”新陈堡建设步伐

——在中共兴化市陈堡镇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朱学美

(20xx年5月3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兴化市陈堡镇第十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镇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镇上下紧扣全面达小康工作主线,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圆满完成了“”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这五年,是陈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镇村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益更多的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发展的五年,是在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基本现代化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阔步前进的五年。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发展指标迈上新台阶。20xx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7亿元,是“”期末的2.29倍,年平均增长18%。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16万元,是“”期末的1.98倍,年平均增长14.6%。“”期间,固定资产投入45.02亿元,是“”期末的10.23倍。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服务业占比同步提升,20xx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6亿元,是“”期末的2.81倍,服务业入库税收312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xx年的26.58: 36.77:36.65演进为22.41:38.7:38.89,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目标管理先进乡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农业农村工作一等奖。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20xx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68.7亿元,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工业开票销售8.3亿元,分别是“”期末的2.75倍、2.66倍和3.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05亿元,是“”期末的3.09倍,产销过亿元企业3家,过5000万元企业12家。精密铸锻造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2%。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江苏大学积极筹建并于今年挂牌成立了兴化市精密铸锻造产业研究院,5家企业与江苏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战略联盟,10家企业入选全市百家创新企业培育计划,新增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威鹰公司被省人社厅授予“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获评省“双创团队”称号。全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亿元,是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4.8%。建筑业实现总产值9.77亿元。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功招引并实施了一批亿元以上大项目、好项目,20xx年完成招商引资额6.33亿元,其中亿元项目2个,“”期间累计实施项目46个,完成投资19.17亿元。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期间,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6000平方米,园区路、桥、绿化、亮化、燃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功能品位不断提升,获评“江苏省精密铸造产业基地”“泰州市特色工业园区”“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称号。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全镇现代高效规模农业迅速扩张,20xx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7800亩,其中果蔬种植8500亩、水产养殖8100亩、林果花木1200亩。“千斤粮万元田”工程稳步推进,以“红富堡”番茄为主的果蔬种植成为全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亮点,蒋庄村、曹黄村分别获得国家农业部“一村一品特色村”和省农委“特色农业示范村”称号。围绕建设“万亩蔬菜种植”“万亩水产品生产”“百万只家禽养殖”三大基地,建成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组织高产创建工作,加快大中型农机具推广,五年新增大中型农机具220台套,农业机械化实现较大突破。“”期间,投入7549万元,大力实施优质稻米和重点水利县项目建设,加快农村路、桥、涵、闸、站、电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招引农业“三资”项目,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五年来,全镇新建各类合作组织73家,新增粮食规模种植面积26000亩,新引进2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8个。整镇整村土地流转和整体推进水稻机插秧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

镇村统筹发展成效明显。坚持镇村联动,加快集镇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工贸繁荣、特色鲜明的生态水乡新型小城镇初具雏型。五年来,实施了文化社区教育中心等公益项目建设,改造了人民路、交通路、警民路、迎宾南路,建成了汤口河驳岸、交通南路等道路景观工程,完成了人民路信号灯安装、镇村技防一体化建设和重要道口限高栏项目。20xx年启动实施了镇北河景观驳岸和镇南河滨河广场建设工程,今年4月,对集镇东转盘实施渠化交通工程改造。有序推进集镇“北扩东进”工程,高标准规划设计了中心幼儿园,即将进入招标实施阶段,精密铸锻造产业研究院定址于开元大道,集镇东部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高起点规划设计,稳步推进实施。强化“精细化”管理,实施了集镇后街背巷改造,集中开展了河道流畅、道路通畅和违建拆除专项整治行动,迁移集镇内河道农杂船300多条,拆除政府西巷77户违建车棚。开展车辆集中整治、店牌店招出新和水果摊点进门面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环卫制度,确保了常态化保洁效果。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以省级康居村创建为抓手,以打造更高水平小康村为重点,以“六整治六提升”和“三整治一保障”为内容,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落实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长效管理机制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农村村庄环境、水环境和公路环境明显改善,多次为省、泰州市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推进会提供了现场。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成功申评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一级站,获泰州市“书香之镇”称号。巩固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建成乡村少年宫,幼儿园完成省优复检,中心小学创建为泰州市义务教育管理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初级中学获泰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绿色学校称号,优质教育品牌形象进一步凸现。卫生院门诊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医疗服务条件不断改善。提升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水平,人口文化建设得到省市领导好评,顺利通过省“”人口协调发展终期评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扎实抓好土地征供、整理复垦等工作。史志档案、民族宗教、气象、消防、老龄、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继续加强,人民武装、双拥工作取得新的成绩。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抓好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渔民上岸工程。落实精准扶贫措施,组织开展五保、低保动态核查和重残人员救助与结对帮扶,提高了各类困难群体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5 %和11.2%。推进“关爱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和敬老院改造提升,农村危房改造成效显著,20xx年为全省推进会提供了现场。抓好新农合、新农保和企业职工社保扩面“三年行动计划”。宁乡大桥、三河大桥顺利建成,全力协助好省道352、阜兴泰高速建设。深入推进平安陈堡、法治陈堡建设,“六五”普法、社会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成效显著。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全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扎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和农家宴备案管理工作。健全应急预案和防范体系,增强了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富有成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规划,坚决制止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确保重点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成功创建为省环境优美乡镇。以创建国家级生态镇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垃圾中转站正常运转,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工程,彻底根除卤汀河油厂污染源。加大林业绿化“六大工程”建设力度,全镇森林覆盖率达20.6%,被泰州市命名为林业绿化达标乡镇。开展河道水上漂浮物清理,“水美乡村”创建效果明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建成动物无害化处理收集点。加大秸秆“双禁”工作力度,全年度、全方位、全天候保持了无烟点、无火点、无抛点。

党的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严格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对涉及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到科学、民主决策。认真执行党委议事、述职述廉、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招投标管理、机关财务事务、村级集体经济和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把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作为选人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单位部门和村级班子。扎实抓好后备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完善工作机制,推行“五事四制度”,加强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围绕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目标,加强“三资”管理,逐村理思路抓财源,强化督查考核,全镇各村目标任务实现“全覆盖”。突出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管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各位代表、同志们,总结“”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镇上下解放思想、埋头苦干、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镇党委向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陈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扩总量、提质量、补短板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少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面临诸多挑战;生态环境、服务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大突破成效还不明显,招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创新意识和执行力有待加强,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三五”发展目标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小康建设覆盖所有区域、覆盖所有领域、覆盖所有人口“三个全覆盖”的总体要求,突出“打造苏中特色名镇”这一发展定位,瞄准“全面建成小康”“打造百亿产业群”两个目标,致力“精密铸造”“番茄果蔬”“生态水乡”三大特色,落实“工业强镇”“农业立镇”“商贸富镇”“人文兴镇”四项举措,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奋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努力谱写“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陈堡篇章。主要指标预期目标为:人均GDP按照年均增幅15%由20xx年的47600元,到20xx年达95861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年均增幅17.15%由20xx年的4816万元,到20xx年达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由20xx年的8438万元到20xx年达2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按年均增幅20%由20xx年的8.3亿元,到20xx年达20.65亿元,全部工业产值按年均增幅13%由20xx年的68.72亿元,到20xx年达126.61亿元。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在推动“经济强”上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15%左右,比20xx年翻一番,并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步增长。重大项目持续推进、精密铸锻造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和镇村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三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均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保障“百姓富”上创造更多成果。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创业成为增收的源泉活水。百姓富裕程度、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按照“一个不能少、一户不能落”总要求,坚决打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实现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番。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塑造“环境美”上务求明显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加快提升,创建成国家级生态镇。以“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环境清洁”为目标,建成宜业宜居集镇和更多“美丽乡村”,镇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森林覆盖率、集镇绿化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展现良好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气更加浓厚,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在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上迈出新的步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确立发展经济的责任、为民服务的责任和维护稳定的责任,切实提升科学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的组织原则,树立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干部实实在在抓工作,集中精力谋发展。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注重制度建设,做到教育在先、约束在先、监督在先,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纪律保证。

奋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全镇上下必须紧紧围绕“十三五”发展目标,聚焦打造“三大名镇”,锐意创新、扎实苦干,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调控目标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态。坚持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为目标,聚焦结构调整,聚力转型升级,推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更具综合竞争实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调优举措,细化目标,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坚持招大引强,紧盯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龙头企业,落实招商责任,创新招商方式,严格考核奖惩,策划招引一批战略型、龙头型、配套型的重大项目。优化项目推进机制,严格执行主要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资金、土地等矛盾,推动项目早日落地建设、投产达效。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额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个,力争5亿元以上项目招引取得突破,完成工业投资9.5亿元。把创新驱动战略摆在核心位置,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精密铸锻造等特色产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和集聚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核心产品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专利新产品。鼓励企业采取上市、并购、技术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外来资本投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全年力争在创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上有新突破,申报各类专利120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鼓励更多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兴化市精密铸锻造产业研究院研发平台作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集聚力。

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充分调动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组织等各类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承包耕地整体流转。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打造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新特色,致力做好红富堡番茄深加工文章,推动特色果蔬产品提档升级,加快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加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认真做好2万亩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整体推进水稻机插秧工作,农业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88%以上。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培训持证农民300人,推进农业优新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加强“五有”农业服务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为各类农业市场主体提供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提质增速目标,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快建立电子商务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工业品生产、销售、服务流程不断重构,推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2个。通过规划引领、优化服务网点布局等手段,改造提升和发展商贸流通、餐饮酒店、文化教育、体育健康、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二、统筹推进镇村一体化发展。坚持“协调统一、和谐有序”原则,贯彻“人本发展、精致发展、内涵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和镇村一体化建设。

注重强化科学规划引领。立足高起点、高定位、高目标,把握陈张线、省道231、352、阜兴泰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将集镇和村庄规划发展综合考虑,以“增长、绿色、包容”为一体化发展三大目标。科学确定集镇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全面实施中心幼儿园和新区农贸市场建设,协助东转盘渠化交通改造,为集镇“北扩东延”打好基础。

扎实统筹美好乡村建设。以优化布局、塑造特色、和谐发展为原则,突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实施配套等重点,统筹协调集镇和村庄建设。加大集镇开发建设力度,注重集镇建设的建成率、配套率、达标率,确保“扩一块、用一块,做一块、成一块”,加快构建“六横八纵”新格局。精心打造“水”的品牌、“绿”的品质、“文”的品味,加快河道驳岸与滨河风光带建设,规划集镇景点和绿化方案并逐步实施到位。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村”,按照康居村、美丽村、整洁村标准建设重点村、特色村和一般自然村,对具有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村,注重保护和培育,坚持统筹推进,实现协调发展。

全面实施巩固提升工程。围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特色风貌鲜明”建设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全面增强集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集镇环境、河道整治力度,切实提升集镇形象。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计划”,全力服务阜兴泰高速建设工程。坚持分类指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四有一责”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实施村庄环境巩固提升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打造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镇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水乡名镇。

三、全力推进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坚持民生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全年新增扶持创业450人,开展创业培训150人次。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三年行动计划,巩固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成果。按照“五级书记抓脱贫”要求,完善“三位一体”帮扶措施,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认真办好为民“十件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落实“全面两孩”生育政策,推进幸福家庭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运动,积极打造农村“20分钟体育健身圈”。扎实做好人民武装、双拥、史志档案、民族宗教、气象、消防、老龄、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陈堡、法治陈堡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三级平台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推行“阳光信访”,规范信访秩序,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健全立体化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增强整体防控能力。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深入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创建。坚持用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持续强化先进思想引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公民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三创三先”精神,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不断向前迈进。

着力加强宣传思想文化。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全社会形成“爱、敬、诚、善”的良好风尚。实施文化惠民,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切实提升文化影响力。

准确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论引导机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正面引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注重运用新兴媒体提高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决胜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根本保证。面对党的建设新常态、新挑战,全镇上下要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为打造“三大名镇”、加快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健全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党委决策机制。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支持人大、政协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要管党,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常态化推进“三解三促”等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履行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职责。按照《泰州市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的要求,加强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推进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培养选拔政治坚定、勇于担当、崇尚实干、作风优良的干部。优化各级干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升推动发展的能力素质。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领导和协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激发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总结推广基层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典型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发挥人民团体作用。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三、始终坚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廉政教育。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切实增强反腐倡廉教育实效。建立健全及时提醒、诫勉谈话等预防机制,常吹“廉政风”、常敲“警示钟”、常打“预防针”。严格监督管理。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述职述廉、党员领导干部个人大事报告等制度。着力健全防范于前、制约于中、惩戒于后的监督体系,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全面落实“两个责任”,严格执纪问责,既治不正、也治不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努力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发展蓝图鼓舞人心,发展前景美好光明。让我们在中共兴化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保持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始终保持新常态下的新标杆新状态新作为,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稳中求进、稳中奋进,确保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陈堡而努力奋斗!

党代会五年工作报告 篇3

县十次党代会以来五年的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的工作打算

一、县十次党代会以来五年的工作总结

县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供销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40号文件精神,全力保稳定,一心谋发展,采取积极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社有企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自20xx年起,全县供销社系统企业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到20xx年底全部结束,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企业改制,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人事、分配、劳动用工三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分流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平稳过渡;打破了原有机制体制,实现了开放办社、多元化发展;有效地甩掉了历史包袱;保留了有效资产,为促进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系统积极发挥在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强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传统经营网络重新焕发生机。一是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xx年底,全系统发展各类经营服务网点x个,比五年前增加x个,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二是现代流通方式广泛推行。目前,全系统发展农资、烟花爆竹配送单位 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x个。三是网络运营水平不断提高。连锁企业积极推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提高了网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优化各个管理流程,有效地提高了网络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四是“一网多用、双向流通”,功能不断强化。依托农资和日用品网络,逐步拓展了家电、建材和烟花爆竹等经营品种,网络综合效能有效发挥。五是资金支持体系初步建立。自中央财政20xx年起设立“新网工程”专项资金,我县先后争取上级扶持资金累计共70万元,明显加快了“新网工程”建设进度。 (三)为农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全县供销社积极发挥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引领作用和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骨干力量,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专业合作社建设快速推进。数量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助农增收效果显著。目前,全县各类新型合作积极组织已发展到 x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领域,入社农户 达到x户 。二是综合服务社蓬勃发展。顺应农民需求升级的新形势,依托基层社积极创办综合服务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服务,成为党委、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全系统已发展综合服务社x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x%。

(四)县联社服务功能不断强化。一是组织体系得到加强。县供销社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纳入了县财政预算。二是指导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县联社加强了对“新网工程”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有企业改革、行业协会发展等重点工作的指导,形成了系统上下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三是强化了社有资产监管。成立了供销社社有资产管理中心,制定了社有资产监管、重大事项审批备案等管理办法,促进了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四是推动行业协会有效发挥职能。充分利用政府授权和自身组织体系完整等优势,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协会在反映行业诉求、整合产业资源和延伸供销合作社服务领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xx年底,全系统已发展行业协会x个,会员总数x个。

(五)较好的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主要经济目标任务。县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县供销社系统累计完成商品销售额x亿元,占目标任务的x%,年均增长率为x%;累计完成利税x万元,占目标任务的x%。 20xx年以来,浚县供销社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

事实证明,县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县供销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的五年; 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五年;是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系统凝聚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但也存在一些差距与不足: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尽管这些年我县供销社发展速度平稳,但由于历史包袱重,体制改革滞后,内部机制不活,总体发展还比较缓慢,整体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都不强。二是基层经营服务比较薄弱。目前,一些基层社已没有经营业务,仅靠资产租金艰难维持。三是联合合作亟待加强。尽管联合合作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以产权为核心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始终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四是管理比较粗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社有资产监管不到位,资产流失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杜绝,潜在风险还比较大。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从横向比,兄弟县供销社你追我赶,稍一松劲就会拉大与先进之间的差距;从纵向比,从根本上改变供销社的面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外向比,在广大农村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各种经济成分和服务组织发展空前活跃的新阶段,供销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的体会,得出一些重要启示,这些体会和启示体现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合作社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必须在今后的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不断创新。那就是必须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坚持经济属性定位不动摇,必须坚持面向市场、开拓创新,必须坚持恪尽职守、真抓实干。

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我们必须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推动供销社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供销”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适应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对于我们顺利实现快速发展、供销振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形势,搞好科学谋划,发挥自身优势,破解工作难题,转变工作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打造全新供销社。

二、今后五年我县供销社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xx〕40号文件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及省、市社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书记卢展工的重要批示。围绕打造全新供销社的目标,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促进各项工作上台阶。在工作理念上,要坚持“四个突出”(突出忧患意识,突出发展主题,突出有效运作,突出改善民生);在工作着力点上,坚持“四个并重”(本级与系统并重,系统工作有新突破;经营与管理并重,管理水平有新提高;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质量有新提升;规模与效益并重,经济实力有新增强)。具体做到:围绕一条主线(稳定发展)、突出两个重点(项目建设和“和谐供销”建设)、推进三项工作(“新网工程”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民生工程)、达到四个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有资产管理水平、供销社形象)、实现五个力争(力争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中有新作为,在项目建设中有新进展,在经济发展中有新增长,在“和谐供销”建设中有新气象,在为农服务方面有新贡献),全面推进供销社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社下达的各项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1、商品销售额:到20xx年累计完成10亿元,年递增x%以上。

2、利税总额:到20xx年力争实现300万元,年递增 x%。

3、项目建设:要继续强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浚县农产品及农资物流连锁配送中心。

4、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到20xx年,全县行政村网点普及率达到100%。

5、积极引导、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到20xx年,使我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0个。

6、大力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到20xx年,全系统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300个。

7、不断完善行业协会建设。到20xx年,全系统行业协会发展到5个。

(三)主要措施 一是要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村流通、扩大内需作为“新网工程”建设的战略着眼点,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不断充实建设内容,全面改造提升传统经营网络,促进城乡经营服务网络对接,实现“新网工程”低成本、高效益快速发展。20xx—20xx年,开工建设浚县农产品及农资连锁物流配送中心。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系统基本构建起以连锁骨干企业为龙头,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市场为依托,基层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为终端,信息化、标准化为支撑,实现县有配送中心、乡有综合超市、村有便利店的经营服务新体系。

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等方式,全面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做到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大的提升。认真引导专业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巩固率。加强供销社和专业合作社的产权、业务联系,增强供销合作社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密切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联结,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扩大覆盖面,到20xx年,使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个。

三是要广泛开展农村综合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机遇,积极推动综合服务社向城镇社区延伸,抢占服务阵地,扩大服务范围。到20xx年,全系统建成农村综合服务社300个。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在继续搞好农资、日用品经营基础上,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购销与信息发布等农业生产服务。适应社区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积极提供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家电维修、劳动就业等社区生活服务,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积极参与资源整合,构建服务平台。顺应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新趋势,依托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络和合作制优势,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合合作,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提供载体和通道,推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共同打造集文化、科技、卫生、社保、民政等公共服务和党群议事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使综合服务社成为村一级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四是要加快行业协会发展,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和发挥行业协会在开拓市场、维护行业利益、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协会的行业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推动社有企业依托协会整合行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实现从流通向生产、加工领域的拓展。到20xx年,全系统行业协会发展到5个,会员总数达250多个。通过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实现科学运作,使我县供销合作社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20xx年5月10日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