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工作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汇总5篇)正文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汇总5篇)

时间:2023-06-27 10:50:17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精选5篇)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篇1

前言:

20xx年在武汉呆了5个月,寒假回家又住了半个多月,分别体验了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河的生活,通过耳濡目染和参观交流,使我对于新常态下城市化发展有一些新的思考,一言以蔽之,要以城市化引领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城市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同步并行发展,而不是一味的以GDp和城市规模为标准,也就是说城市有城市的样子,城镇有城镇的特色,乡下有乡下的本色。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伴随着20xx年的脚步,城市化似乎已经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可是当所有地方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所有地方都浓烟滚滚、黑水奔腾,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的城市化吗?

正如武汉城市口号所言,武汉的确是每天都不一样,就以我所在的武汉大学为例,最近五年新建了图书馆总馆、万林艺术博物馆、校门口牌坊也换了,还建了珞站地下通道,我们充分享受了城市化带来的种种便利和福利,并且心安理得,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却又“享用”着着雾霾、带有味道的自来水,图书馆平时要抢位子坐,校园里车流不息,以及没完没了的施工场地这些很奇葩、很矛盾的现象。

同样的情形在麻城市和XX县城出现。麻城市建了南站和北站两座火车站,是XX省仅次于·和第三大交通枢纽,可是仅有的一座汽车站却破败不堪、连正规安检程序都省略了;联通郊区XX镇和市区的唯一 一座大桥却只能单行一辆车,以至于我们的车过桥排队排了一个小时。同样,在罗田县城一方面我很欣喜的看到义水外滩的新建为城市增色少,看到宽阔的绿化带和还算清澈的河水,可是另一方面,公园偏僻一点的地方却到处尿迹斑斑,方圆一里路难找到公厕;还有母校一中操场上修葺一新,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宣传画,可是后山上却堆满了垃圾。

那么在乡镇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X镇作为通向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交通要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沿线建了很多农家乐,跨马墩水库大坝头还建了小公园,可是一家挨着一家、毫无特色可言的农家乐到底是形象工程还是切切实实为居民谋取实惠我表示怀疑,还有就是古色古香的亭子旁边不远处却堆满了垃圾,春节期间商家摊位都摆到了正路上,这些又是否文明呢?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城市化大潮流的冰山一角,但是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认识到城市化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还有很多事需要去做。

第一,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

今天的河就是明天的,今天的罗田麻城就是明天的。但是如果,也像那样交通拥堵不堪,雾霾遮天蔽日,天空浓烟滚滚,我们的城市化又有什么必要呢?我们的未来又有什么希望呢?现在回乡尚且能够见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鸟语花香,可是倘若依然没有反思,继续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我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这一切。就以城镇生活垃圾为例,我想我们可以借鉴武大经验,因为武大是武汉生态相对完整同时环境保护比较好的一张名片。第一,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和素质。武大师生素质整体上比较高,大家都比较自觉;可是在乡镇只要你不把垃圾倒在别家门口是没有人管你的,可是你能指望乡镇居民像武大师生那样自觉吗?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第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武大有保洁人员,有众多垃圾箱、垃圾车和吸尘车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而在乡镇即使有垃圾箱,堆满了也常常没有人定期清理。第三,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村一级乃至乡镇一级基本上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措施,更不用说实施了。

第二, 改善交通,建卫星城镇。

交通拥堵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城区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以为例,以县城为中心城区,以附近乡镇为卫星城,实现公交化、一体化,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中心城区交通·和环境资源压力。同样,在XX镇,是不是可以再建一座大桥,或者干脆就以XX镇为XX市副城市中心之一,将市图书馆、博物馆、福利院这些公益福利场所建在这里,既方便又安静还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岂不是一举多得?XX县城东饼子铺新建了县图书馆,山水相依,场地开阔,同时又为大别川百里生态画廊增光添色,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第三, 加强规划,综合治理

这方面需要向新加坡和迪拜学习,它们在城市建设之初就定位于国际化大都会,迪拜的道路可是同时通行十几辆车·,假如有这样的前瞻性和规划,也就不会到处是工地了,如果一开始就规划好,城市不就要安静很多吗?资源浪费不是要少很多吗?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整体与局部这一对矛盾,同时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我们一定能建设美丽城市。

结语:

回忆过去,九十年代,XX县城只有破破烂烂几条大街,XX乡也只有两排刷满了大红字宣传标语的砖瓦房,大街上遍地都是摩托车,三轮车、麻木、还有驴子拉车,21世纪10年代的今天家家户户早已盖上楼房,甚至是小别墅,大街上到处都是小汽车,三轮车和麻木基本上看不到了,这是城市化带来的进步和成绩,表明我们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尽管我们依旧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展望未来,在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城市逐渐和大城市接轨,公交化,高铁化的同时,也希望依旧有更多的珞珈山水出现,有更多的“中国达沃斯小镇“出现,有更多的庄园出现,有更多的诗意的栖居场所出现。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篇2

我x土地总面积1.5万k㎡,耕地保有量257.3万亩,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3.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过90.6%,人均耕地面积0.96亩,国家下达我x20__年至20__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仅为5639公顷,其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等需要用地,土地供应压力将越来越大,如何统筹各类用地,确保我x推进新型城市化用地需求任重道远。创新观念,挖掘潜力,推进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尤为重要:

一、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坚持内部挖潜适速扩容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土地利用的总纲,是国家利用土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规划期内的各行业用地预测,在确保耕地保有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明确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结构和规模,从国家下达我x20__年至20__年城镇用地新增规模来看,只有3749公顷,其中吉首市占1497公顷,其余7县一区(__经济开发区)只2252公顷,折合平均281.5公顷/县、区,平均每年每县区只有200—300亩土地用于城镇各项建设,指标的控制相当紧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才能缓解用地指标压力:一是深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据调查,我x除县城关镇外的小城镇人均占有耕地均在140㎡左右。其现有建设用地的再利用潜力还有较广阔空间;二是充分利用低效用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x的小城镇用地普遍处于粗放利用状态,投资强度普遍偏低。其旧区改造大有可为;三是在新区的开发中突出抓好定额供地控制,改变近来单家独院居住模式,引入空间开发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优惠措施和政策,鼓励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单位土地上的承载能力;四是全面推行利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制度,严格实行土地的拍卖挂牌出让,利用地价杠杆促进用地者的自律约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确保城市扩容用地

土地政策趋紧,土地供应计划的拮别将越来越严,利用现有政策拓宽突破土地供应瓶颈,创新土地利用思路,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出路所在。一是抓好三项工作:即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村庄适度集中,使更多的村庄空坪歇地置换为可供建设利用的用地指标;适时开展砖瓦窑、矿山废弃地,闲置废弃道路等的复垦复种,增加有效耕地数量用于建设用地置换;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建立国家收购新增耕地指标机制;二是科学应用全国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准确掌握耕地增加现状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修编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并明确区域划分,即基本农田整理区、复垦区、开发区、村庄整理区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区等;三是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层级管理制度,根据挂钩资金来源渠道分别由省、x、县市自主使用或用于指标交易,提高各级政府实施增减挂钩工作的积极性。

三、实行节约集约用地跟踪管理,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现单一的注重投资强度向投资强度与建设效益并重转变,在用地指标趋紧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土地使用和建设项目效益、缩短开发建设周期,确保项目建设早动早建早竣工。对不能按时动工建设的,按有关政策规定足额收取闲置费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杜绝浪费土地现象发生;二是从严审批轻管理向批前介入、批中把关、批后监管的全程监督转变,严格执行定额、强化用地预审,严格审查设计,落实产业许可,构建部门联合把关、多环节监管的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确保新型城市化品位和质量。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篇3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城市化建设,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消费、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实际步骤。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工业化速度。我国工业产值比重已达到57%,但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6%1),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60%,更低于发达国家的80%,说明工业化并没有带动城市化。根据经济学分析,农村城市化要比农村小城镇建设更有实效,是更为科学的实施方案。通过改革劳动就业、户口制度,以及城关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向特大、大、中城市发展,到20xx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45%。

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限制农民合理流动和进城的政策、文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进城就业,非农收入难以提高,国家城市化进程缓慢。在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下,有关涉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限制、集中管理,主要维护涉农主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的利益。农业政策的目标本是针对农业生产者的,但农民得不到的好处消耗到中间环节,保护的是农业的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政策损失2)。有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部门的封闭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民收入的增长缓慢,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从全局考虑,全国一盘棋;从全球考虑,农业国际化,摆脱就农业而农业,就教育而教育的狭隘思路,可从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得到更为开阔、清晰和准确的答案,这也是入世对我国农业提出的警示。

研究表明,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非农收入,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更为有效之举。近几年,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浙江省却一花独放的原因就是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20xx年浙江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253.67元,其中非农收入达2964.62元,比1999年增长12.1%,占农民收入的7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长7.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准。农民人均农业收入为953.82元,比1999年下降3.5%,增长率连年下降幅度也大大缓和3)。当然,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和个体经济发达,带动建筑、运输、服务业等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农村城市化建设,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就业人口长期大量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世纪性难题的一项国策和对策。原创:目前,我国有4.2万个小城镇和1.82万个村庄正在发育成为小城镇,居住人口达2亿,平均每一小城镇的人口达1.63万,面积为1.76平方公里。农村城市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农民的转岗培训、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农村城市化也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农村环境保护、居民生活、文化、教育建设同样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因此,农村教育又涉及到农村社区教育和社会化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农村教育的诸多内涵归结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农村城市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关键是正确把握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社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特点和问题

(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全国小城镇平均面积是1.76平方公里,人均占用耕地面积是108平方米,与大中城市比较没有差别。小城镇具备城市基本设施和职能,有幼儿园、中小学、广播电视台、电影院、图书馆、医院、邮局、压滤机车站、自来水等设施。

(2)就业人口比重比城市高,非农人口占大多数。根据有关统计,在小城镇中就业人口占71.6%,比城市的48.6%高得多。农业人口占37%,非农人口占63%。

(3)第三产业发展快,从事三产的就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17%,从事第二产业人口占44.4%,从事第三产业人口占38.6%,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多达83%。第三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1%,第三产业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72.2%。

(4)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占多数。在国有企业就业的人口占22%,集体企业占28%,个体企业占25%,非国有企业数和就业人口都比全国平均高是小城镇的特点。

(5)工商业发达。小城镇的工商业发达,占全镇财政预算内总收入的63%,商品交易活跃,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在商品交易中,生产资料占34%,生活用品占66%。

(6)根据1996年统计,小城镇人均纯收入为3100元,比全镇人均纯收入高900元,高出农村人口纯收入1倍4)。

(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落后,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要求。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缓慢,2/3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每年有500多万名中小学辍学生,且有上升的趋势;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现实中的农村教育违背了农村智力和资源“双开发”和“不可分离性”规律5),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活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更是难以入门,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门”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三是农村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落后,阻碍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效益农业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此外,目前的户籍制度不合理,不利于农村人口的快速转移。“离土不离乡”的制度和观念,农村人口难以转移和集中,小城镇产业规模小,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慢,城市化率低。城市化最低标准要达到10万人口、10平方公里的规模。因此,小城镇建设从理论上就有不少缺陷,不如农村城市化建设更为科学。土地、企业等所有制和使用、经营产权不明,经营权脆弱,小城镇的财政管理职能衰减。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多,耕地占用率提高,环境恶化,城市化建设的成本逐步提高。短期信贷资金不足,城市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6)。乡镇企业发展受阻,城市企业向农村扩散也受地区、行业、部门垄断的阻碍,都已成为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很大障碍。

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村城市化建设涉及到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和相关投入等条件,但关键问题是对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如何有序、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如何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这里涉及到转移农民的转岗培训、农业劳动力的继续教育以及农村社区教育。

革命老区河南省新县积极培训农村青年加强老务输出,每年老务输出6万人以上,其中涉外务工人员常年稳定在2100人,年均老务收入3亿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县已建成县乡科技培训站17个、成人学校17所、文化夜校197所,主要从事外语、机械加工、木工、电工等业务培训。农村职业教育于是增添了新的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务输出培训成为农民培训的新亮点。近几年,新县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农村青年,仅在册的培训人员就达2万多人,仅20xx年就向国外输出人员800人,年创收入5000万元7)。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1)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今后20-30年,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继续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核心问题。今后20-30年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按人口转移角度预测:每年通过升学转出400--500万,通过职业培训转出400万已从业的青年农民进城,使现有的3、2亿农民在20-30年内自然减员1亿,转出1亿,新增1亿,农业人口(城乡二元户口制度改革后,以农业人口为准)减到全国人口的50%(农村8亿/全国16亿);通过进一步发展在50--60年内减到30%(4、8亿/16亿)人口,实现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目标。按建国后城市化率发展过程预测(审慎乐观预测):19xx--20xx年,城市化率增长15、51%8),平均每年增长0、86%,要达到70%,需39.5年。19xx--20xx年,城市化率增长22、83%,平均每年增长0、486%,要达到70%,需70年。按“九五”期间的城镇化年平均提高速度0、46%计算则需要74年。改革开放2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加上外资企业吸纳了近2亿农民工,今后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也不会达到这一速度,可能略低于19xx--20xx年的城市化率发展速度,根据审慎乐观预测,约需要40-50年,快则20xx年实现,如果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可能推迟到20xx--20xx年,需要60--70年时间。按照这一农村人口转移进程,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委实任重而道远。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应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规划,明确发展适合当地资源、气候、人文条件的二三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思路与对策,制定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计划,配备师资,选择教材,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农业劳动力转岗培训。经过转岗培训就业后的从业者也要定期开展以更新、补充和提高为目标和内容的继续教育。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是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途径,然而,劳务国际输出在一些沿海地区也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与之相适应的水产、远洋捕捞、建筑、装修、财会、汽车驾驶、家政、刺绣、传统工艺等技术培训也是深受欢迎的职业教育。

(2)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将涌现大量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他们是支撑和繁荣社区农业发展的中坚农民,他们不会只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小规模经营和效益,而是想成为发展经营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几百亩的种养业和加工业,以及农产品的贮藏、保险、包装、运输业经营大户、农业经纪人,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场主、农业企业家。对这些农民要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继续教育。通过绿色证书的分级培训,将现在的农民职业教育按对象分成大众化的农民技术入门培训、骨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农民、先导农民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上我国面临加入wto,对农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规模经营和提高附加值的能力,还要具备根据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能自觉创新的农民,他们有能力不断引进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效益农业、提高附加值,在社区农业发展中起到先进、先导、示范、辐射和扩散作用。

(3)做好青年后继农民培养工作。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村妇女在一些地区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70%。农业劳动力素质不仅难以提高,紧接着又出现了工业化初期的问题,即农业后继乏人和老龄化、弱质化。因此,有计划地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在沿海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农民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农村普通初高中教育中加入一些农业以及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对毕业后自愿继承和从事家业、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传授农业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和先导农民,这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4)大力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要在基础、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我们难以想象在不断产生新文盲的条件下能够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向后推迟,为的是让国民在掌握更深更宽厚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高层次化,提高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在于其创新能力上。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农村高中。没有任何理由农村的学生只有到了城市才能读高中、读大学。城郊、沿海发达地区已在农村建起了高质量的高中和大学。积极发展农村高中,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积极面向农村,是适应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5)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农村劳动力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农,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稳定农村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现在,接受初中教育后的农村青年大多返乡务农,但由于农村普通初中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劳动技能课解决不了很多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滤布因此,绿色证书教育与农村初中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这是在农村普通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农村普通教育,培养和确保较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劳动力,确保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1”、“2+1”(还有2.5+1)教育,原创:即在二、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相比之下,初中全程渗透式职业教育是比较有效的做法1)。根据教育部、农业部文件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绿色证书教育,在初中阶段有效实施,学生就有了更为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农村产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既奠定学生升学基础,又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和高中教育在广大地区的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郊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向高中后推迟;中部地区逐步向高中后过度;西部地区仍在初中阶段实施一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内容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二三产业发展。

外语职业教育在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镇三岔口村成为老务输出、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法宝。通过外语培训,农民自如掌握俄语、韩国语、日语、英语等外语,全村1700人有1000人出国经商、留学或打工,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9)。国家一类口岸东宁口岸、中俄东波户市贸易区坐落在村所在地。随着绥芬河边贸增温,村民从“倒包”发展到与国内外公司合作,到俄罗斯打工、种地,村民年人均收入上万元,学俄语的村民急剧增加,已有400人掌握了俄语的日常用语。村民与韩国的民间交流日趋频繁,活跃了县域经济。农民出外打工、老务输出,不仅积蓄了农民的经济实力,还激活了农村职业教育,子女们看好了受职业教育的好处,学习情趣高涨,不仅上好高中,还积极考入大学,出国留学。20xx年,有20多个孩子到日本留学。凭借外语优势,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孩子们到青岛、烟台、大连、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沿海合资企业就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xx年,村里投资240万元建设了4层楼的校舍,改善了教学条件,更加激发了农村孩子们学习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6)积极开展农村社区社会化教育。考虑到我国区域差别,先进文化、信息从城郊、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农村地区辐射,但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人文情节也会影响城市。社区教育作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和构建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将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和程序。在农村发达地区率先实施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新亮点。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内涵的农村社区教育为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日益被广大农村居民所关注。对农村居民,男女老少皆宜的电脑、家政、礼仪、插花、园林、茶道、烹饪、书法、绘画、摄影、外语、医疗、保健、太极拳、健美、美容、环保、金融、保险等社区、社会化教育日益受居民的欢迎。各种市民讲座、老年大学、新娘培训班将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发展社区教育,要进行试点,经实验后逐步推广。有条件的城郊、沿海地区县镇、乡镇可以通过政府牵引型、学校组织型、社会联合型等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和评价制度,不断深化、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综合效益。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先导性和辐射性。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篇4

一、路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路桥自1994年4月撤镇建区以来,经济和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1995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20亿元,20__年已达96.43亿元;财政收入从2.35亿元提高到8.1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10680元和5710元。路桥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各县(市、区)的位次已从1995年的第41位升至20__年的第31位。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全区非农人口由1995年底的3.76万人增加到20__年底的5.71万人,按城镇常住人口计,我区实际城市化水平达35%左右,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金清镇为次中心,以新桥为重点镇,横街、蓬街为一般镇,中心村五个层次的体系等级结构,形成了以104国道、白金线、机金线、机新路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基本框架。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5km2扩展到16km2。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区集聚的速度不断加快,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虽然建区以来我区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全市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农民变市民”这种本质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城市化发展不仅速度不够快,而且质量也不高,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更是滞后。国际上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至少比我们高15-20个百分点。

二、当前路桥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区域集聚度低,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不足

与一些沿海省份、地区相比,我区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明显落后,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一批强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我们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同时也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城镇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

路桥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已从农产品短缺,转向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过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全区现有农业劳动力8.9万人左右,耕地19.29亩左右,劳均耕地只有2.17亩(全国平均劳均耕地面积为5.6亩),今后耕地会进一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会继续增加。

减少农民,仅靠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是远远不够的。在前20年中,发展乡镇企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和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增长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带来的最大问题是难以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门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第三产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我区乡镇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没有有效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第三产业难以得到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现代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是第三产业。如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现工人(制造业)也仅占总人口的17%,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如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四国在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分别为1:1.5、1:2.9、1:2.5和1:1.9。即第二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相应地增加1.5到2.9个岗位。我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1979年到1996年期间,乡镇企业中的第二产业职工净增7839万,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及其他行业仅增加2739万(不是第三产业的全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为1:0.35。大到全国,小到我区,第三产业还相当落后,就业容量有很大潜力。

从我区情况来看,目前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6.1%,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3%,发展中国家约为45%。这些年来,尽管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增长速度没有象人们预计的那样快,这与我区城区规模小、人口集聚度低、城市化水平低直接相关。

(二)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建区以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9.1%,产业结构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加速调整并有所优化,资金积累和人才引进取得明显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区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任务,正在向以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集约经营、外向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而且面临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特征的重要转折。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集聚规模。目前全区工业产值的大部分在于乡镇企业,比重超过80%。由于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实现产业的上规模上水平。从前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区经济增长有明显减缓的趋势。这就需要加快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从更大范围来说,当前短缺经济的市场环境已经过去,工业品相对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化滞后。

(三)城市化水平低,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与全省的情况一样,我区工业化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子,乡镇工业遍地开花,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污染点多面广,治理十分困难,特别是少数镇(街道)污染非常严重,从城市规划上控制已很难起到作用。路桥河网发达,但河道污染非常严重。水和空气的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区发展硬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创造条件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改善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和以城市为主体的人居环境。

我国各类城市和村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建成区面积)分别为:特大城市75m2、大城市99m2、中等城市105m2、小城市132m2、建制镇149m2,而村庄则为168m2,比城镇的平均用地108m2高出60m2,我区的情况也是一样。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从人口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来看,虽然几年来都在逐步提高,但整体上市民的城市意识仍很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路桥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全球竞争主要表现在城市竞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既是我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的关键。这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有效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提升路桥的城市竞争力,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确立“四高”目标:

(一)高起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蓝图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推进城市化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党的__大提出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路桥应突出路桥特色,根据目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域联系较为紧密的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按照“拉大空间、注重特色、城乡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建区后,我区先后完成了分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全部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大部分的中心村建设规划,以及4.32km2的远东商贸广场城市设计、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1995年编制的分区规划在规划近期较好地指导了城市建设。由于路桥的建设速度很快,目前,原分区规划的远期20__年规划用地已基本实施完毕,但规划调整还未确定。近年来,这种规划滞后影响工业、商贸业发展的状况已日益显现。20__年全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先的4街道7镇1乡变为6街道4镇,20__年底,城区6街道国内生产总值57.69亿元,占全区的59.8%。6街道总面积达124.2km2,占全区45.3%,建成区面积16km2。鉴于这种状况,推进路桥城市化工作应抓好以下几项规划。一是根据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制定加快路桥区城市化发展的规划纲要。二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我区建制镇很少、城区比重很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很不合理,因此,再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就没有必要。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可以明确城区与建制镇及中心村的相互关系,包括交通联系、基础设施安排、工业区布局、市场布局、其他功能互补等,科学指导并加快路桥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突出城区中心城市的功能,抓好分区规划的调整工作。分区规划要将桐屿、峰江纳入,要着重考虑道路交通体系和关系路桥发展命运的工业、商贸业发展空间。在新一轮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着重要规划和建设好五个组团:一是旧城组团。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为契机,精心保护,延续历史,创造时尚,弘扬文化。二是远东组团。在原有4.3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将规划区扩大至10平方公里,建设一个新兴的以商业、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重点的新城区。三是绿心组团。以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体,建设一流的游乐区。四是西部组团。以吉利汽车及新建火车场站为契机,带动制造路桥、交通路桥以及物流中心的建设。五是南部组团。在路南、峰江、新桥一带建设高档次的农业生态旅游区、生产资料园区和工业园区。四是做好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重点是次中心金清镇,要将其作为路桥东部的另一个城区来对待,为金清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带动效应提供规划保证。五是要按城市居住小区的要求抓好中心村建设规划。

(二)高标准建设,全面改善城市化发展空间

1、建设“生态路桥”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区域之间的竞争力逐步加剧,城市发展环境已成为第一竞争点。美化城市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增强城区的集聚辐射作用,加快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致力于城市生态工作,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

一是绿景观建设。良好的城市环境必须充分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绿地、阳光和空间。绿地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无论从有益居民身心健康,还是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说,绿地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区公共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都很低,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我们要以分区规划确定的绿地为基础,制定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和年度绿化计划,大力抓好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地等各类绿地建设,努力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特别是要以灵山、石浜山、莲花山、南山、白云山等山体旅游开发,沿山景观带及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建设生态空间和休闲空间。

二是水景观建设。路桥属于江南水乡地带,河网密集。城区河道总长近40公里。城市中的水是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好好加以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改善城市环境。但目前我区的河道普遍淤积严重,破坏较多,污染严重。河道疏浚整治是新一轮水利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因城区许多河道地处建筑密集区,涉及大量建筑拆迁、桥梁改建、管线铺设等,整治难度很大,但我区必须以南官河、山水泾等重要河道为重点,结合河岸区块的开发与建设,有序、高质量地推进河道整治工作,逐步美化我区的水环境。

三是居住区建设。加强居住区建设是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自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居住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21世纪的首要命题。改善和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也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目标。路桥是新兴城市,居住区建设存在不少缺点。如因规划起点不高和开发上的缺陷造成居住区“先天不足”;因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和社会效益,导致配套设施不足、绿地匮乏、空间层次混乱;缺乏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性化的重视,加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居住区缺乏交往空间、社区环境凝聚力不足。重新认识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切实加强居住区建设,对路桥城市化的推进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居住区的一切建设都是为居民服务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方便于人、关心于人、服务于人放在首位。要注重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规划要充分体现居住区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时代性和灵活性。居住区的整体设计必须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整体环境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单体造型、绿化种植、地面铺砌、环境小品、色彩运用等一系列环境要素进行整体把握。要考虑发展的需求,在小区配套完善的基础上,大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小区建设的科技含量、改善住宅的功能。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一个良好的住区应该体现出人类居住地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责和社会目标。

2、建设“交通路桥”

交通设施是城市化发展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经过几年来的大力建设,我区已修建交通道路近30条,基本建成区域交通骨架。当前,我区必须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一批重点交通道路项目的实施,构筑互联互通、配套齐全的交通体系。抓好台州新机场、铁路线及场站、台州大道、黄琅码头、路桥至泽国一级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路院一级公路、滨海大道、白金线拓宽等交通建设,健全对外交通和区域交通网络。抓好西南外环线、北环线、工业区中心大道北延、双水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分流过境交通。抓好腾达路东西延,南官大道南北延,南山街西北延,吉利大道南北延等道路建设,墨池路、卖芝桥路、月河街改造等,完善城区路网体系。根据分区规划,加快其他主干路网建设,拉开新区框架。滨海大道、台州大道等建成后,可以和现有的国道、省道、县乡道等组成便捷的区内交通网络,能迅速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区内文化、娱乐、教育、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共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建设“商贸路桥”

路桥是台州市的商贸城区,路桥的城市化建设应以建设现代化商贸城为目标,紧紧把握现代流通业态发展为主线,引进现代物流理念,推进传统专业市场整合重组和功能创新,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加快商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商贸路桥”建设首先应超前规划市场体系、市场设施。规划布局上应按照批发市场郊区化原则和同类型市场相对集聚的要求,在空间上重新组合位于老城区中心的专业批发市场及新建扩建市场。根据现状分布及发展空间要求,可考虑在城区北部、东南部和西部布局远东商贸区、生产资料类市场园区和生活资料市场园区。

在转移出部分批发市场功能后,可以在城区中心建设中心商业区。对中国日用品商城10万平方米的建筑进行整体改造,以拓展零售功能为主体,建设室内商业街,开设大型零售超市以及家电大卖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置换出批发功能后,可结合旧城改造,建设与十里长街整体风貌相协调、具有路桥特色的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商业街区。在城区主要商业街富仕路、邮电路、卖芝桥路、银座街区块建设大型商厦和服装、电器专业街区,力求建成高档次的台州零售商业中心。

其次要抓好商贸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物流业和会展业。当前,物流业被许多城市摆到很高的位置。物流业在许多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发挥的作用已充分证明了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带动力的产业。会展业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这两个产业在台州市域内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路桥抢先一步发展物流业和会展业,可以占据新世纪产业高地,带动商贸业和其他三产发展。当务之急,路桥区要抓好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和台州市物流中心的建设。第二步要抓好各专业市场及中远期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4、建设“制造路桥”

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是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依靠企业积累财力、扩大就业、繁荣市场、壮大规模。

20年来,我区走了一条以农村工业化为主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条特殊的工业化路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区工业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区已形成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节日灯、塑胶、机电、鞋帽、制冷等支柱产业。但我区企业普遍存在“三低”现象:一是产业层次低,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弱,产品科技附加值不高;二是组织化水平低,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松散,分工协作度低;三是集聚度低,公用设施难以共享,环境成本高昂。为尽快改变乡镇企业这种分散落后状况,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推动,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工业园区应统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园区的水、电、路及污水、固体废料等处理以及员工宿舍、管理用房等可共建共享,也可依托城镇,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将支柱产业、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小企业向城镇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

当前,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除大力抓好吉利汽车工业城等在建的工业园区建设之外,还应尽快在金清、蓬街的东部腹地规划建设市级或区级的大型工业园区,吸纳大多数工业企业,形成制造业的大型基地,这对于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高质量经营,全方位筹措发展资金

推进城市化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首先,科学调控土地市场,经营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强政府筹集资金的能力。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利用区位、功能、性质、开发指标,基础设施布局等综合因素对地价的作用机制,挖掘城镇土地的潜在价值。有条件的城镇可建立专门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筹集和运作城镇建设资金,加快城镇建设。其次,大力推行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享用社会化,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放开对民间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限制,大力推行对项目投资主体的公开招投标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公有民营、民办公助、公办民助、自建自营等方式,吸引私人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入城镇建设。再次,改革公用事业价格收费制度。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对供水、燃气及污水、垃圾处理等进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市政公用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企公开”、“事企公开”的原则,推进企业化经营和政府的合同制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己发展和自己约束能力,保证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高效率运营。

推进城市化应当是一个城乡土地总量和存量利用结构调整,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密度和利用效益,降低城乡建设总用地的过程,是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根本途径。我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防止盲目扩大城镇规模、乱设农居点、乱占耕地、无序开发。应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鼓励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鼓励土地置换,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对按规划向城镇迁建的农居点,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可按还耕面积等量置换到城镇规划区选址,可允许乡镇企业在征得被置换用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同意,并签订协议的前提下,将原厂房用地等量置换到工业园区选址建设。

应进一步深化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抓好土地收购贮备中心的工作,加强土地市场的调控和监督,要加强供地计划管理,对近期要建设的规划区内用地,特别是工业区和住宅小区近期建设用地应进行一次性预征,先办理“农转用”手续,储足土地,随时满足建设需求。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路桥在市场资源、河道资源、民营经济资源和商业文化资源等优势,走综合经营城市之路。

(四)高效能管理,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路桥区应切实改变目前城市管理多头领导、分散管理的局面,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路子,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内容的多元化,努力构建“统一指挥、统一职责、综合管理、条包块管”的城市管理框架。应坚持依法治城,注重法规建设,严格依法照章办事,克服管理的随意性。

大力推行城市物业管理,提高社区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根据“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多家经营、共同发展”的方针,大力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兴办物业管理企业,形成一个统一开放、适度竞争的物业管理市场。

要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新时期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从教育入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加快城镇居民向现代市民转变。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动员市民广泛参与,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坚持思想、道德、文化三项建设一起抓,切实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使城市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推动,共同提高。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篇5

一、基本村情

县村从属于县城地点地街道,地处县城东南郊,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的中心区域。该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3215人,耕地上积700多亩,村民的收入首要起原于水稻、蔬菜栽种、在县城打工以及店面出租。随着县城新城区大路商住楼、汽运城和凤凰猴子园等项目标陆续开工,该村很多土地被征用,耕地由最多期间的20xx多亩,缩减至目前的700多亩,人均耕地上积不足0.3亩,其中有6个村民小组的耕地全部被征用,1300多人成为无地农民。

二、存在的疑心与影响

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中,村大多已被不断扩展的城市围住,局部天然村实践上曾经由郊区变成了市区,有的甚至已处在城市中心区域。落空了土地的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上正发生悄然转变——村子社区化、村民市民化。但就当前而言,村及其村民仅仅是完成了寓居地区的变迁和身份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生产方法、行为方法和社会组织形状的改变仍没有实时跟上,县政府的相关保证、服务工作也相对滞后。这种矛盾的实际,给村及其村民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

症状一:保证缺掉,被征地村民抗风险才能差

当前,农民基本上是自己保证,其首要方式是土地保证、家庭保证。农民的养老方法也首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养老保证手段。村村民土地最初被征时,均是采取钱币安顿、自立就业的方法,没有处理响应的养老保险,只是为少量完全无地的村民处理了乡村低保。加上村民对土地征用赔偿费短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用在消费上(如大多数人把征地后的赔偿费用于建房、供后代念书等),这些有限的征地赔偿费一旦用完,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逐渐堕入窘境。有的村民即便手头上还有局部赔偿款,但因为落空了基本的生活保证,没有不变的经济起原,时间一长也将会晤临坚苦,其中的一局部人将成为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证的“三无农民”。

症状二:再就业难,被征地村民无地即赋闲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农就业转移进程中,除少量人能应用发展时机自谋职业外,大多数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妨碍,加上文明本质和劳动技艺遍及较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完成新的就业。特别是40岁以上的掉地村民,再就业难上加难。当前,村的被征地村民大多数在城区从事建筑工地小工、搬运、蹬三轮车等重膂力劳动。这局部村民看到土地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升值,而本人又没有充分享用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益处,往往轻易心思掉衡。再加上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较为亲密,很轻易组织起来进行群体性上访和集体肇事。

症状三:治理难到位,违规乱建屡禁不止

城郊村全部都处于县城规划范围内,按有关规则是不答应村民擅自建房的。特别是村地处县城新城区开发建设的中心范围内,对村民建房更是严厉节制,地点街道办事处对符合建房前提、提出建房请求的村民,也只能采取压的方法,如村最多的时分压了68户符合房前提的建房请求。因为不足有用的引导方法,村民违规突击建房、形成既成现实的景象屡禁不止,并且都不撤除老宅基地,而是采取异地新建,招致该村一方面建房芜杂无序,另一方面很多老宅闲置、旷费。例如该村王家屋、新家屋村民小组内很多老祠堂、老房屋因无人寓居成了危房,总面积达40亩。

症状四:文明差别,被征地村民难与城市文明相融

因为文明程度偏低、劳动技艺较差、行为方法与城市情况方枘圆凿等,城郊村农民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区边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不足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点在村村民身上显示尤其突出,不少村民对城市治理中的一些准则法律、市民原则等视若无睹,自行其是;在社会交往上,仍奉行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交往方法;在生活习气上,仍坚守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成规陋习。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