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范文 >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精选34篇)正文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精选34篇)

时间:2024-06-24 21:49:11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通用34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重点解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同步练习题】

(20xx秦皇岛期末)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目前人们对其利用越来越广泛。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的是

A、太阳灶B、太阳能热水器

C、太阳能发电D、煤炭

【解析】A、B、C三项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

【答案】D

2、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A、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的海南岛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原因就在于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晴天多,平均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

【答案】C

(20xx?江苏南通检测)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

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

【答案】A

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解析】此图说明了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案】A

20xx年2月15日和3月9日,地球轨道卫星两次检测到“X级”太阳耀斑。3月7日,太阳以2200公里/秒的速度向外喷发出数十亿吨的等离子云。3月10日,北极光越过加拿大边境,蔓延到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密歇根州。据此完成5~6题。

5、太阳活动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C、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

【解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包括黑子和耀斑,其活动是有规律的,题干信息显示出太阳活动是可预报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B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来到荣怀这个大家庭已经一个学期了,本学期即将结束,我们的教学工作也进入了尾声。回顾这一学期,有喜有忧,但是我感觉收获还是颇多,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做个总结,既是对本期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有三个班为创新班,两个班级为普通班,一个为国际预科班,由于下学期立刻就要会考,所以本期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学进度比较紧,,由于各个班级基础不一样,所以本学期节多事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总算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复习工作顺利进行,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用心认真参与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状况,组织练习工作,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有目的,定时定量的活动让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协调统一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也使我获益不少,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

二、用心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泉州师院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新教师培训,透过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相关方面老师介绍了有关教师法律法规知识,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必须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备课认真,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用心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还注意帮忙学生拓宽视野。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一向认为学习是求知的过程,从本身的需求出发更容易让人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状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状况进行反思,还要用心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理解学生反映状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善。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有治学不严谨之嫌。如对课堂上听讲不认真或表现反常的学生,有时没有及时谈心交流;对没有交作业或作业做得不认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袭的学生,不是每次都过问,这些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注意改善的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3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 形状 、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 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 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

速度。(4)组成:空间部分— CPS卫星星座、用户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1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如110指挥系统、119火警指挥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等。

12.数字地球: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影响,主要有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2.能源基地建设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3.变输煤为输电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减轻交通压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4.能源的综合利用:山西产业结构的变化

⑴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六五时期,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②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产业结构由单一结构变为多元结构、原料工业超过采掘业占主体地位、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效益提高。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⑴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⑵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⑵调整产业结构 :a、对原有重化工业调整,使

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b、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环境问题的根源: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⑶“三废”的治理:煤矸石——发电供热回填;煤泥——干燥后再利用;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废水——沉淀池净化。

6.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7.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因此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流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8.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河运突出⑵气候 :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⑶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河流水量不稳定。 ⑷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9.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土地退化 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坏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矿山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3.环境污染 炼铜企业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10.流域的综合开发: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1.①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②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③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地理条件分析:①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4

随着新世纪初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市教研室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工作职能,凸显务实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引入“对话、交流、互动”的教研方式,抓住我市08年秋季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地理教学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施展的舞台、学习交流的平台,从而保证了我市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能够积极稳妥的进行。现将本学期主要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材

1、9月18日下午在市三中举办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1)第一章研讨课及集体备课活动。(会议人数:30人)

主要内容:

①观摩高一新课程研讨课(主讲:市三中兰主进)

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介绍及第一章教材分析(主讲:市三中李伟民)

③评课交流;交流各校课改情况及做法

④评课;介绍我市实施高中新课改情况;谈对新课程的认识;布置下阶段工作安排,提出教学建议(主讲:市教研室 程红)

2、10月16日下午在市一中举办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1)第二、三章研讨课及集体备课活动。(会议人数:43人)

主要内容:

①观摩高一新课程研讨课(主讲:市一中燕青)

②庐山区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介绍(主讲:庐山区教研室马国强)

③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介绍及第二、三章教材分析(主讲:市一中蔺光辉)

④评课交流;交流各校课改情况:谈问题、收获、体会

⑤评课;介绍我市申报高中新课程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新型教学模式与新、旧教材对比的'研究》的实施方案;布置下阶段工作安排,提出教学建议(主讲:市教研室程红)

3、12月11日下午在市同文中学举办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1)第二、三章研讨课及集体备课活动。(会议人数:40人)

主要内容:

①观摩高一新课程研讨课(主讲:市二中石训钢)

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介绍及第四、五章教材分析(主讲:市二中吴立志)

③评课交流;交流各校课改情况:谈问题、收获、体会

④评课;布置下阶段工作安排,提出教学建议(主讲:市教研室 程红)

⑤召开中心组、理事会,研究布置工作

二、深入基层调研,加强互动研讨

1、10月15日市三中(兰主进、邱娟娟);10月24日庐山区中(王亮);10月30日(章凯、江勇柱);12月10日市一中(丁小菊)

2、10月23日市地理中心组成员赴市六中高中地理听课调研(人数:15人

主要内容:

①高二地理复习研讨课1节(主讲:市六中邱卫民)

②高中新课程实施及高二、高三复习情况介绍(主讲:市六中罗惠玉)

③评课交流

3、11月27日市地理中心组成员赴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中新课程听课调研(活动人数:20人)

主要内容:

①高中新课程研讨课2节(主讲:市外国语学校钟新翠、江勇柱

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介绍(主讲:市外国语学校胡秋水)

③评课交流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1、9月26日召开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新型教学模式与新、旧教材对比的研究》开题会

2、11月20日召开市直部分中学骨干教师会

主要内容:布置落实《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及《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任务安排

3、成果:撰写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征集高中地理课改论文、教学设计、课件几十份。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5

一、自然资源

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之处)、开发利用(农业与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交通线的选址、飞机场的选址)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五个渔业地区和四个渔场及成因)、海底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大陆架矿产资源与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的陆域和水域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围海造田的利与弊)、海洋的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陆地资源:四个特点、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与社会进步)

二、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6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7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8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带气候分为两种:

—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9

名词解释

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

2、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

3、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P2

4、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P2

5、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

6、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P4

7、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P6

9、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P10

11、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P10

12、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P10

13、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P10

14、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P10

15、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成为大气窗口p10

16、热惯量:热惯量是物体阻碍其自身热量变化的物理量,它在研究地物尤其是土壤时特别重要。P15

17、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指物体反射满足反射定律。P16

18、漫反射:如果入射电磁波长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与λ同数量级这是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P16

19、反向反射:实际地物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烈,这种现象称为方向反射。它是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结合。P16

20、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ρ=Eρ/E。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P16

21、光谱反射率:实际上由于物体的固有的物理特性,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的反射,因此定义光谱反射率为ρλ=Eρλ/Eλp16

22、反射波谱: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P17

23、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是某物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成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P17

24、时间效应:地物光谱特性一般随季节时间变化,称为时间效应。P18

25、空间效应:处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同种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效应,称为空间效应。P18

26、地物波谱特性:地物波谱也成为地物光谱。地物波谱特性是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p21

27、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通称为遥感平台。按照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以范围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P24

28、地面遥感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米一下。P24

29、航空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m以上,100km以下,用于资源调查、空中侦察,摄影测量平台。P24

30、航天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240km以上的航天飞机和卫星等。其中高度的GMS所代表的静止卫星。P24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0

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版块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很多进入高一的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学生对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二、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学们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高中地理的祝你们成功!

三、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四、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学习地理与学习其它科目一样,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1

第二学年已经结束,高一地理备课组老中青四名教师,遵照学校的工作要求,认真学习落实本校“三研、三讲、三练”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组实际,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狠抓工作落实,注重探索、实践,齐心协力,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本学年的教学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现将本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年高一十六个班共配备了四名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备课组成员均做到了按学校教学纪律要求认真完成常规教学,未出现迟到、旷教、不备课上讲台的情况。备课组所有教师都能较好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任务。

(一)、课前认真研究高考考纲、高考真题、教材,坚持集体备课:本学年我们组的全体老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考纲,集体研读新教材,重点把握新增内容,研透教材,梳理课的重要知识,并搜集、研究与各知识点相关的近五年高考真题。

每周四上午固定安排集体备课,统一思想,分工负责。单周进行集体备课,双周进行青年教师“磨课”展示。

单周教研时,在每次活动开展前,主讲老师和其他教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该课题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具体处理方案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对过去的成功经验也做出相应介绍。在每章每节中,学生在哪些环节易犯错误,易犯哪些错误,有针对性的做出评估。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

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根据实际学情制定每节课的预习提纲、探究案、习题案、当堂检测。做到统一例题、统一习题。

双周磨课教研时,磨课教师按要求上好每一节课,有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备有教法,每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能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每一个演示和分组实验。听完课后年轻老师主动找到老教师进行评课,老教师们畅所欲言,毫不隐瞒,客观的指出优缺点,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新老师讲课水平在老教师的帮助下进步很大。

本着立足学生,各班共同进步的目标,备课组团结、协作,向45分钟要质量,工作有激情,教学成效显著,平行班平均成绩接近。

(二)、加强教学教法研究,努力提升业务能力

本学年备课组按照学校要求加强研究,从教学进度的安排、研究课题的选择到任务的落实,稳扎稳打。教法上注意现代方法与传统方法的结合,抓“双基”与灵活运用创新相结合,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一般要求每人轮流制作,一人一节,上

(三)、从实际出发,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这届高一学生生源程度,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尽管本学年课程紧,任务重,我们本着让学生听懂学会的原则,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学生听不懂的,我们就讲,例如学生不会受力分析,我们就多训练;在降低课堂难度的同时,我们也降低了我们所选用的教辅资料的难度。

(四)、作业的批改及试卷的评讲

布置的预习提纲、探究案、当堂检测、周测考,我们都尽量做到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注重讲解,对每次作业都是精心的选择,注重知识点的突出及基础的理解,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由专人负责出题;

更好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特别是从备课组成员的思想入手,要不满足于现状,做到精益求精。强化对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强化备课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通过讨论、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一学年来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的同志都在竭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大胆推陈出新,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的’备课组一定牢记自己的使命,服从学校的安排,服从大局的考虑。在新的学年里,我们备课组将始终坚持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不断创新,将工作做得更好,在未来的教学中,争取更大的进步。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3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4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5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控制人口规模 2. 转变发展模式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6

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②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

④地理意义: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⑵产生时差时。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②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

③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⑵昼夜长短的变化。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3、时间早晚判断: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简易天气系统

1、锋面

冷锋

暖锋

大气系统图

雨区位置

峰后

锋前

大气特征

过境前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

雨雪天气,伴有强风。

连续性降水、雾。

过境后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春季沙尘暴;

夏季暴雨;

冬季寒潮。

2、气旋

天地系统

低压(气旋)

高压(气旋)

示意图(北半球)

小结(北半球)

风向: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

多阴雨天气;

逆时针辐合。

风向: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晴朗、干燥;

逆时针辐散。

台风:有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

伏旱;寒潮。

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

名称

分布

冷热干湿性质

移动规律

极地高气压带

冷、干。

出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之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暖、湿。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干。

东北信风

凉、干。

赤道低气压带

热、湿。

东南信风

2、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常年炎热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暖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

四、洋流

1、洋流的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⑴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⑵大陆沿岸地区的气候:暖流增温加湿;

寒流降温减湿。

②渔场:⑴寒暖流交汇处:北海、纽芬兰、北海道渔场。⑵上升流:秘鲁渔场。

③海洋航行:顺(逆)洋流而行,可节省(浪费)燃料和时间。

④海洋污染:起到稀释和扩散作用。

五、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及水循环

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海陆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地表形态

①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④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期中内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着主导作用。3、褶皱和断层

①褶皱是指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中有两种机泵形态,向斜和背斜。

褶曲基本形态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一般:山岭;

地形倒置: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两翼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一般:谷地;

地形倒置:山岭。

②断层是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六、三大岩类间的互相转化的示意图

①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7

(结合第一章复习学案合作探究5)

1.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2)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3)自东向西运动。速度15°每小时(4)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昼半球中央经线12点,夜半球中央经线24点。(5)晨昏线只有在两分日才和经线重合;(6)晨昏线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夏至日光照图冬至日光照图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1)某一天随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2)某一纬度随时间变化: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先变大(直射时90°)后变小。

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4.昼长的计算①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以是地方时也可以是标准

时间)=(日落时间-12)—2(时间为地方时)=(12-日出时间)—2(时间为地方时) ②昼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每小时③某纬度的昼长等于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纬线的夜长

5.时间计算:不跨过日界线,已知东边时刻A,求西边时刻B=A-经度差/15°

一直西边时刻A,求东边时刻B=A+经度差/15°

第二章: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本30页图2.3):如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是该地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极地高气压带是该地大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高低气压中心名称位置(右图)、

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夏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具体表述

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

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3.

(3)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第三章

1.表层洋流的分布、名称(课本57页图3.5、58页图3.6):根据模式图记忆洋流性质(寒暖流),根据地名记忆洋流名称(如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等)

2.渔场的成因;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或墨西哥湾暖流)与拉不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冷海水上泛(或上升补偿流)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鱼类饵料丰富。

第四章

1.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类型、内外力作用,)

关键点:(1)岩浆岩只有一种来源(岩浆)(2)岩浆只有一种去向(岩浆岩)

(3)如果一幅图中,岩浆只有一种来源,一般是变质岩

2.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落基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形成。

3.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地貌类型(山地、山岭、高地、谷地、低地等)的判读和成因表述、地形倒置的描述: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背斜成岭: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上弯曲隆起,形成山岭。

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向斜成谷: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4.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的位置、成因表述:

山麓冲积扇:水流流出出山口是,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路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

1.三种地域分异的比较2.自然带的分布

地带性:注意图形中字母对应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课本91页图5.6)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__-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20__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__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隧道的选址条件

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8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xx-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19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

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0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1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等高线地形图

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3.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6.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海洋资源

1.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2.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2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隧道的选址条件

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3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4

一、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建立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它表示沿地表某一方向垂直切开的剖面图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势。通过它,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并且还有助于了解野外考察时观察点的透视情况。地形剖面图是绘制地质剖面图、土壤剖面图、植被剖面图、综合剖面图等各种剖面图的基础。剖面图试题主要用来考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手绘图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注意解题的步骤,学会将平面地形图转换为立体剖面图。

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确定剖面线,如画出剖面线AB,按AB的长度绘一条水平线作为剖面基线;确定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一般与等高线水平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一般要比水平比例尺大,以便形象地看出地势起伏情况,通常放大5至10倍。用等高线的高度作纵坐标);作基线的平行线;在地形图上沿剖面线AB量出相邻两条等高线的距离,如:A~1、1~2、2~3、3~4等的各段距离,并把它们标注在剖面基线上,为1′、2′、3′、4′等;通过基线上1′、2′、3′、4′等各点作基线的垂线;将垂线与基线平行线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在图上做出必要的注记,则剖面图完成。

2.需要熟练掌握地形剖面图

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我国西部沿87°30′E的地形剖面图、美国地形剖面图、沿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沿30°S某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等。

3.判读内容

沿某一条纬线,譬如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作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的地形剖面图,就山脉、高原、平原、植被和自然带、矿产、农业类型及农作物、气候类型及成因等设计提问。它能突出地形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沿某一条经线作某大洲、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就相关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植被、农业区、气候类型等设计提问,这些提问多半侧重于自然地理特征等。

4.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步骤与应用

以我国沿32°N地形剖面图为例:

(1)判读剖面是沿什么方向做的:该图注明剖面是沿32°N,即东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标系:横坐标代表经度,此图中经度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因此一定是东经。我国所跨经度大约从73°E~135°E,纬度从4°N~53°N,因此一定是我国地形剖面图。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联系地形图,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现的特征。

(2)根据地形剖面图的弯曲状况和高度,读出沿线经过地区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情况。图中西部地势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点接近7000米;向东海拔陡降,平均海拔1000米,内部起伏不大,东部山地海拔在20xx米左右;再向东海拔不足100米,地形平坦。

(3)读出沿线地形分布特征:看剖面线,此图明显表示自西向东成三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平均海拔20xx米左右,第三阶梯海拔低于500米,甚至低于200米。所以,西部为我国海拔最高的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中部为我国第二阶梯,主要地表区为四川盆地;东部为我国第三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

5. 根据剖面图确定剖面线:

其基本的思路是:

(1)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与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与剖面图是否一致。

(2)分析剖面线穿越的最高等高线、最低等高线与剖面图上的垂直高度是否相符。

(3)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线的高度是否相同。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5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6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7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xx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xx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xx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8

转眼间,本学年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本学年我担任高一年级301、302、307、310、313五个班的地理课。现将本学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本学年的教学反思与展望

1、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

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形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河流的流向,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应通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4、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诚然,将每一环节做到缜密,完美,还需进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气。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29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记忆]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

利用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理解记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防治:[理解记忆]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课本图)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必然性:[记忆]

1)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

2、途径——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记忆]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3、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绿色食品市场应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才会更广阔?:

(1)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

(2)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产品价格。

(3)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康观念、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30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31

(结合第一章复习学案合作探究5)

1.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2)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3)自东向西运动。速度15°每小时(4)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昼半球中央经线12点,夜半球中央经线24点。(5)晨昏线只有在两分日才和经线重合;(6)晨昏线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夏至日光照图冬至日光照图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1)某一天随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2)某一纬度随时间变化: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先变大(直射时90°)后变小。

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4.昼长的计算①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以是地方时也可以是标准

时间)=(日落时间-12)—2(时间为地方时)=(12-日出时间)—2(时间为地方时) ②昼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每小时③某纬度的昼长等于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纬线的夜长

5.时间计算:不跨过日界线,已知东边时刻A,求西边时刻B=A-经度差/15°

一直西边时刻A,求东边时刻B=A+经度差/15°

第二章: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本30页图2.3):如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是该地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极地高气压带是该地大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高低气压中心名称位置(右图)、

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夏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具体表述

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

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3.

(3)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第三章

1.表层洋流的分布、名称(课本57页图3.5、58页图3.6):根据模式图记忆洋流性质(寒暖流),根据地名记忆洋流名称(如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等)

2.渔场的成因;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或墨西哥湾暖流)与拉不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冷海水上泛(或上升补偿流)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鱼类饵料丰富。

第四章

1.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类型、内外力作用,)

关键点:(1)岩浆岩只有一种来源(岩浆)(2)岩浆只有一种去向(岩浆岩)

(3)如果一幅图中,岩浆只有一种来源,一般是变质岩

2.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落基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形成。

3.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地貌类型(山地、山岭、高地、谷地、低地等)的判读和成因表述、地形倒置的描述: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背斜成岭: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上弯曲隆起,形成山岭。

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向斜成谷: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4.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的位置、成因表述:

山麓冲积扇:水流流出出山口是,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路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

1.三种地域分异的比较2.自然带的分布

地带性:注意图形中字母对应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课本91页图5.6)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__-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20__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__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平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海洋生物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第13 / 17页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第14 / 17页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气候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建筑风向与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第15 / 17页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第16 / 17页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农业发展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32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8、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11、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1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14 青云花园(38°N)是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设施齐全,豪华典雅。小区由西区、东区及环绕区组成。西区分布有住宅楼8栋,每栋楼有20层,约 80米高,楼距约60米;东区为一大型花园,设有游泳池及一些娱乐设施;环绕带分布有车道、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当地人们购买踊跃。然而一年以后,一些住户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并由于协商不好,将其告上法庭。纠纷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这些用户冬季室内接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开发商百般狡辩,但住户们拿出了强有力的证据,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拿到了应有的赔偿。

(1)根据所学的知识及上述材料,你能说一说住户们拿出了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吗?

(2)针对上述情况,如果从考虑让住宅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的角度,你认为住宅楼群应怎样布局为好?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地面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在一年中,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时最小。只要在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阳光能够照射到室内,那么在其余的时间里,房间内都会得到太阳光的照射。

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α,A楼高为M,楼距为N时,B楼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对于青云小区(38°N)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值最小时(冬至日)应为:

α=90°—纬差

=90°—(38°+23°26′)

=28°34′

那么,它的楼距应为:

N=M·cot28°34′

=80×1.837

=146.96(米)而青云小区的楼距实为60米,显然是由于青云花园的楼距太近(或者说楼层太高)造成了低层住宅的光照不好——这就是住户们打赢这场官司的有力证据。

如果小区的规划区面积足够大,可以考虑降低楼层(多盖几幢)、拉大楼距的办法;如果小区的规划区面积不允许,则可以采用错落有致的办法来布局。同时,也可以考虑把住宅楼的走向定为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的走向。

15、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6、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17.人口计算公式,与上面第11点呼吸版主有所不同。

什么是人口出生率 高中化学?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

是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什么是总和生育率?

是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18.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9.正午太阳高度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20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21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22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4此公式用于锻炼观察力思维力计算能力,没经过验证。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什么是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什么是被抚养人口?

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什么是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多少?106.74。

25.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6.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2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33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之:农业区位分析

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篇34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