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调研报告汇编(三篇)
时间:2024-08-28 22:05:45
扶贫调研报告汇编(精选3篇)
扶贫调研报告汇编 篇1
渠县档案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大调研”活动,结合工作实际,现就汇东乡龙眼村1组一对象户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家庭成员
对象户家住汇东乡龙眼村村办公室附近,于20xx年脱贫。该户明白卡上共2人,包括户主(37岁)、之母(61岁)。
(二)家庭环境
1、家具家电齐全:大小空调各一个,卫星电视机一台,冰箱一台,沙发老式新式各一套,木质餐桌一张。
2、装修情况:房屋为三间一楼一底,外墙贴满瓷砖,厨房台板贴有瓷砖,碗柜为铝合金制成,装有玻璃拉门,整洁、卫生。窗户上装有玻璃,挂着绿色窗帘。
(三)家庭收入
户主经技能培训后到福建省泉州一鞋厂务工,月收入20xx元;之母在家种植时令蔬菜。
(四)享受政策
1、农保一人一年共900元。
2、享受医疗救助扶持,面交新农合参保费,县域内住院按90﹪报销。
3、引导户主技能培训后到福建省泉州一鞋厂务工,月收入20xx元。
4、享受移民搬迁分散安置5万元,今年4月已入住房。
二、致贫原因
1、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距离主公路远,交通不便。
2、之母眼睛四级残疾。
3、户主本人无就业技术。
三、脱贫建议
汇东乡龙眼村地理位置偏远,与达川仅一河之隔,交通极为落后,虽基本达到村村通、户户通,但汇东乡没有集市,到三汇镇上去办事,只能租坐快艇到三汇水泥厂或乘坐摩托翻越白腊坪,再到三汇镇上,路程遥远且路况不好,易发生事故,亟待解决。为此,深入汇东乡调研的县委苟书记,作出重大指示,必须开通一条通往三汇的公路。现公路正在规划、评估过程中。贫困对象户扶贫调研报告范文是网友投稿分享,属于调查报告,共有1844个字。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
扶贫调研报告汇编 篇2
一、村基本概况
村位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约20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田地面积1400亩,土地面积400亩,山地500亩,水面200亩。村有9个村小组,总户数738户,总人口2456人,总劳力1300人,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主,年村人均纯收入3000左右。
二、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是导致村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制约农业产生化和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二)产业单一,规模不大,带动致富能力不强。特色产业只有大棚蔬菜100亩,花卉苗木200亩,养殖业只有1户养牛、8户养鸡,属于小规模养殖,所占的比例小,规模不大,其中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承包给了专业合作社经营,无法形成稳固的后劲带动群众致富。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经济步伐缓慢。受自然环境制约,全村仅有耕地面积1800亩,且大部分为旱地。目前,只能种植水水稻等农作物,传统农作物车前子本来算一大特色,但因无法解决病虫灾害难以发展,而特色产业又难以规模和产业化,因此,除了靠种粮食收入外,村民主要是以外出打工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运转,而且外出务工基本上是以打零工为主,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四)村民思想观念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导致村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全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特别是文盲和半文盲占了相当的比例,村民思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传统思想还没有根除,思变图新、敢闯敢干的新风尚还没有全面形成。全村1300人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有近700人,占53%,他们没有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就外出务工,技能水平低,且缺乏组织性,就业途径少,门路窄,适应工作环境不快,收入水平不高。
三、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及措施
村的发展面临着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村民落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要把落后的村发展成为富裕和谐文明新农村,必须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引导,必须从村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各项建设。作为扶贫帮扶单位,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着重引导村两委和村民围绕村民增收奔小康目标,协助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环境卫生建设。村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在垃圾处理这一块却明显滞后,村前层后能看到大片垃圾,给群众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主管部门,下一步,我局将着重在环卫基础设施上对村进行帮扶。
(二)强化科技培训,培养科技能人。配合有关专业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群众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对科技致富能人给予政策扶持;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年内不少于2次,并着重呼吁有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通过科技普及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和养殖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提高劳务质量,不断壮大劳务输出队伍。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但输出质量不高。如何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显得十分迫切。为此,一是要重点抓好对该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利用远程教育和人事部门、扶贫部门的年度培训特点,定期派出务工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把好劳务输出前的质量关。二是加强与外界信息的交流,鼓励群众走出去就业创业,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扶贫调研报告汇编 篇3
新阶段新形势下,扶贫工作是贫困地区的首要政治责任、主要经济工作和重要社会管理内容。围绕提升扶贫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扶贫攻坚新局面的目标,x年以来,x县在运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基础上,创新尝试“一县一式”,全面推行“划分五类扶贫对象、对应实施五大工程、配套建立五项机制”的扶贫工作方式,通过思路变新,推动机制创新,实现方法出新。
一、做法
x县,地处秦x区腹地,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5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和秦x区集中连片开发覆盖县。期间,虽解决了2.7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99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但依据新扶贫标准,XX年全县尚有贫困人口6.6万人。XX年,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前一轮扶贫工作和制定新一轮扶贫规划时,经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针对贫困人群的差异性、致贫原因的多重性和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从理清思路、科学谋划入手,把准扶贫脉博,确立了“分类扶持,片区开发,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和“一县一式、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围绕全县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移民搬迁1万户,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免费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的目标,决定瞄准“五种类型”,实施“五大工程”,建立“五项机制”,以推行扶贫方式来全面提高扶贫工作的能力和实效。
(一)科学划分五类对象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
区别情况、分类施策的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规律。通过带着分类意图的深入调查摸底,在全面掌握各类致贫不同原因和生存状态差异的前提下,把贫困人口分成了五种类型。
移民搬迁类,属分散居住高寒偏远山区需要搬迁的。现有0.32万户1.1万人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濒繁,贫困程度深,倒致脱贫难度大,因灾返贫多,唯有搬迁才能拔掉穷根。
综合扶持类,属于农业基础较好,生存条件尚可,人口相对集中,但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不强,农民收入低而不稳,公共服务不到位,脱贫返贫波动无常,这部分有0.65万户2.5万人,处在5个镇的9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
救助保障类,是因生理缺陷形成的痴、呆、哑、傻和无依无靠的五保、低保等特殊群体。大多生存能力弱,主要依赖救助保障,一部分虽享受社会保障但标准低仍摆脱不了贫困,另一部分游离于保障范围之外。目前,全县需要实行集中扶助和供养的特困对象有0.72万户2.29万人。
教育扶贫类,专指没有受教育或文化程度很低,智能和技能“双低”群体。据抽样调查,x年全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66302万人人,小学文化程度的60718万人,文盲3841人,三者合计占全县常住人口的76.5%。
医疗扶贫类,主要源于因贫致贫或因病返贫群体。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虽已覆盖90%以上,但由于受居住条件、身体状况、经济基础、贫困程度等因素制约,一部分群众看病不方便、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问题仍很突出,有0.67万户2万人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医疗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
(二)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增强扶贫工作实效性
掌握了贫困类型,清楚了不同需求,着眼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实施“五大工程”之决策油然而生。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该县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的大好机遇,采取避灾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结合共推,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规划引领、产业支撑,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出台优惠政策,综合分类施策,抓点示范带动,创新解决难题,将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无发展潜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搬迁进城、入镇、进社区、进园区,从根本上解决其生存和发展问题。
实施造血扶贫工程。按照“县域统筹、连片开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思路,遵循“瞄准对象、分类扶持、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的原则,重点对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一、缺乏后劲、处于温饱线上波动的贫困人口和5个镇14个连片特困区域,采取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等措施,不断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实现区域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
实施输血扶贫工程。贯彻“集中供养、开展救助,严格标准、落实政策”的原则,紧扣保障特困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实现吃饱、穿暖、有房住的基本目标,一方面用好国家保障政策和政府救助资源,另一方面创新农村“三留守”管护机制,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资源作用,将低保户、五保户、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势群体及时纳入保障帮扶范围,分别实施集中供养、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切实缩小贫困人口圈内差距,确保社会特困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思路,创新留守儿童教育管护机制,健全职业成人教育网络体系和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投巨资相继实施教育均等化六大工程,留守儿童管护的“模式”在全省推广,中职学历教育和产业“强村大户战略”有序推进,在全市率先实施职业免费教育、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学前一年至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开展机关对口帮扶28所学校和千名干部结对帮扶千名贫困学生活动。
实施健康保障工程。出台贫困人口住院医疗县内外报销额度及重大特殊疾病救助、二次救助等优惠政策。全县累计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15.74万人,对10314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健康体检,接受健康教育群众3.4万人,开展经常性爱国卫生运动、定期义诊、上门等活动。整合合疗、慈善资金、红十会资金对特困人口的医疗费实行全额报销,在县乡医疗机构设置扶贫床位。
(三)创新建立五项机制强化扶贫工作保障性
为充分激发扶贫工作的活力,整合政治经济社会各方资源,夯实扶贫开发的组织保证,该县大胆创新建立了扶贫工作“五项机制”,以实现推进顺利,运转顺畅。
建立干部包抓机制。该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助需对接”的原则,建立了以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为核心内涵的“一问三包五联“包抓机制。实行网络问需问计问民生,34名县级领导包11个镇、211个村(社区)各由1名正科级领导包抓、1000名后备干部包1000个贫困户、1000名一般干部担任1000名贫困学生的“代理家长”,一包三年不脱钩,同时县级领导和科级干部各自确定联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基层群众。对贫困村全覆盖的包联和对重点贫困户结对帮扶,有效加强了扶贫的组织领导、工作指导和直接投入,用制度夯实了扶贫开发的组织和干部保障。
建立社会帮扶机制。借助新一轮省级“两联一包”工作契机,组织动员县内外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和扶产业、扶学业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加快实现脱贫。深入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截止目前,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共为贫困村直接投入资金175万元,捐赠物资折价25万元,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大扶贫格局。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该县不断加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将县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综合开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的40%用于解决连片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及特色产业培育。积极争取上级扶贫开发和支农项目,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和完善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强化扶贫开发资金使用管理,初步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有力解决了贫困村发展难、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一批突出问题。
建立评估验收机制。规定各单位负责包抓的贫困村,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事业和村级组织等内容,干部包抓贫困人口按人均纯收入、生产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情况和子女受教育情况,分别实行百分制扶贫考核。考核采取召开镇村座谈会、听取汇报、实际察看、逐户评估、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现场验收,当场打分,结果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达到脱贫标准的特困村将其从贫困村中出列,达到脱贫标准的人口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对返贫人口将其列为贫困人口扶持对象继续帮扶,直至脱贫。
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扶贫工程纳入县上对各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并给予重点赋分,把考核结果纳入镇和部门党政一把手工作实绩考核,实行扶贫开发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问纠”制度,扶贫包联工作与干部年度考核、职务任用相挂钩。
二、成效
去年以来,x县在片区综合扶贫,对象按需扶贫的基本思路指导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一)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实施了十三年免费教育,惠及数千个贫困家庭,率先推行了特困人口医疗费全报销制度,低保实现了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全部到位。投资6000余万元用于改善连片特困片区基础设施、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已经移民搬迁安置3100户11470人,从根本上改善了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实施扶贫方式,给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带来了新发展、新机遇、新气象,x年减少贫困人口6600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长955元,创历年。
(二)农业主导产业稳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以桑、畜、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不断壮大,现代农业园区和合作社发展势头看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2个园区被评为省级示范,“池河明星猪→沼→桑现代农业示范园”模式在全省推广。合作社经营模式日趋成熟,逐步由互助组织性质向市场主体性质迈进,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推进“三业”富民,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在扶贫工作中扎实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创业,不断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48元,增长16.6%,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创业就业工作连续多年获得全省先进。
(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通过狠抓现代农业和工业园区建设、狠抓移民搬迁和现代新型社区建设、狠抓城镇基础设施配套,x年城镇化率提高3.2%,达到37.4%,吸引5252人进城入镇。今年已列入全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试验示范县。
(五)农村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农村保持和谐稳定。建立和完善了干部联系群众、便民服务、信访维稳等八大社会管理机制,尤其是深化了农村“三留守人员”管护工作,建立了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健全了农村治安防控机制。全县未发生大的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案件和安全生产事件,继续保持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启示
其一,跳出扶贫谋划扶贫。扶贫工作既属于经济范畴,也是民生内容,还是社会问题。站在全县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管理大局来思考权衡扶贫工作,围绕扶贫而不局限于扶贫,立足扶贫但放眼全局。必须认识到扶贫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短板”,在规划制定实施,资源调配使用,政策措施落实上体现扶贫为重。必须把扶贫当作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头戏”,对贫困区域和弱势群体存在的矛盾隐患优先治理,对不均等、不到位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抓紧解决,打牢全县稳定和谐的基础。必须把扶贫当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大舞台”,扶贫就是贫困地区最重要、最迫切的群众工作,增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必须首先抓好扶贫帮困工作,下功夫努力缩小区域差别和贫富差距。
其二,遵循规律实施扶贫。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把握规律,顺应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主观臆断。必须在规划上注意当前脱贫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在片区开发上注意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分类施策上注意物力扶持与智能培育相结合。自觉纠正赠予式、福利式、不计效益的扶贫思想,发展12个现代农业园区,扶持近5000个产业大户,组织起20余个民专业合作社,招商引资和本地城镇资本下乡办起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做到主动遵循市场规律。而且坚持抓内因、强自身,特别重视贫困村领导班子建设和村级自治机制建立,对所有贫困村班子进行了整顿,35%的村主职干部进行了调整,全面推行村级事务“五步三公开”工作法。
其三,抓住核心开展扶贫。扶贫工作的核心在人,主体是贫困群众,主力是县镇村三级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参与式扶贫,尊重农民的意愿,着力于提高他们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在突出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上,既坚持学龄孩子入学“一个都不少”,又推行农民技能培训“存量一个不漏、增量一个不减”。项目建设中,强化农民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办成贫困农民迫切需要解决,又能使之直接受益的好事、实事。为了提高各级干部参与扶贫和服务群众的本领,在建立“责任到人、工作到户”等机制的前提下,办《讲堂》,编本土教材,建培训基地,办技能培训班,开展党政事业干部全员学习考试,组织镇村干部“一人学一技”,进行农民选项培训等,全面提高党员和基层干部自身知识和技能。出台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政策文件,关爱原待镇村干部,建立健全村运转经费和村干部补贴制度和年满60周岁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基本形成了一套“来源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激励机制。
其四,坚持实干推动扶贫。扶贫工作必须以艰苦奋斗精神为动力,以踏实认真的作风为支撑。把扶贫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紧扣“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优化环境”主题,以集中整顿、督促整改为抓手,强化实干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干事机制,初步形成了“热爱、热情友善,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团结和谐、敬业奉献”的精神,营造了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只有把转变干部作风作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碰真来硬,务求实效,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干部作风得到根本转变,才能形成加快发展、实现减贫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