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行为习惯调查报告实用三篇正文

行为习惯调查报告实用三篇

时间:2024-03-31 11:34:35

行为习惯调查报告(精选3篇)

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篇1

一、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旨在养成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这个调查的目的是希望了解同学们的行为习惯基本情况,然后我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情况,为以后的引导提供合理的数据分析。

三、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

四、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对象是五二全班学生,发放问卷的30份,分两次发放,回收30份,有效数量为30份,回收比率100%。

五、数据汇总

1.行为习惯优秀26%良好52%一般14%不良8%

2.学习习惯优秀38%良好53%一般7%不良2%

3.道德品质优秀64%良好35.4%一般0.6%不良0%

4.劳动习惯优秀36%良好53.5%一般9.5%不良1%

5.卫生习惯优秀48.3%良好25.9%一般20.8%不良5%

六、结论

1.学生规则意识的自主构建日趋成熟。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待改善。

2.影响学生规则习惯有效形成的情绪因素占主导。

3.学生规则意识、规则情感和规则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深度生成。因而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良好习惯工作中时常出现令教师非常尴尬同时也是非常困惑的局面。

4.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呈现出被迫性特征,即便在遵守规则有一定自觉性的同学身上,也因为有时某种关系环境的偶尔“失和”,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违反规则行为问题

5.由于受到各种情绪障碍的困扰,有近6%的学生出现了行为的偏差,概括表现为“攻击性行为、任性、自私、孤僻、注意力分散、意志薄弱”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他们规则意识非常淡薄,非规则性行为时有发生,对学生规则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产生着不利影响,成为学校德育教育有效性、针对性和整体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6.以上调查分析反应,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坏习惯,高年级学生自私,散慢,自理和自控能力差的形状令人堪忧。

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篇2

古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意思是说,习惯是一切活动的根基。一个好习惯,可以使你受益终生,一个坏习惯,也可能贻害一生。对于中学生而言,习惯的好坏更是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而行为习惯如何,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德育水平。为了准确评估我校的实际德育成效,我特地进行了学生行为习惯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设计问题35个。其中1——8题是关于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2%的学生对于学校常规仪容仪表检查持反对意见,但80%的学生表示,他们是遵守学校相关规定的。近70%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而“非常重视”和“不重视”两个极端表现的学生人数分别占19%和12%。83.4%的学生认为外貌对于人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认为“影响非常大”和“没有影响”的学生分别占11%和5.6%。这说明,学生对于仪容仪表的认识还是相对冷静和理性的。64.3%的学生认为过于社会化的着装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不合适的,态度中立的学生占21.4%,支持者只有14.3%。对于在体育活动中赤膊的男同学,则有过半数学生认为不妥。这两组数据说明,多数中学生对这一问题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而关于穿着打扮、发型和首饰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学校对于仪容仪表检查的要求过于严格。

本次调查的9——19题是关于校服着装的。校服是由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中小学普遍穿着。众所周知,校服最早出现在日本。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困难家庭的学生不会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炫耀,于是,有的学校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校服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我国的校服主要是制服式;三四十年代,中式旗袍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建国以后,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校服基本绝迹,我们上学时,一有重大活动,基本上都是“白衬衣、蓝裤子、白色运动鞋”;到八十年代,校服重回校园。但出于经济原因和实用原则,绝大多数学校的校服采用了运动服样式,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认为,校服“是一项对中小学生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工作。”关于具体功能,文件表述为“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贯彻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可见,我国校服实施的一个前提是为了发挥其德育效果。此外,学生是否愿意着校服往往体现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因而,本次调查,我将校服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列入其中。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学生不愿意穿着校服,而对现有校服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居然超过70%,愿意在生活中穿着校服的学生只有3.2%。在校服数量上,学生选择最多项的是“三套以上”,这应该与学生追求个性独立的性格特征有关。同时,在校服设计上,最多学生的选择是“舒适、宽大、透气”,最少的选择是“经济实惠”,可见,学生似乎斌更不担心费用的压力,相信,如果家长们来做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吧。在款式的选择上,有45%的学生选择了日式,38%的学生选择了西式,只有15%的学生选择了运动服。对于校服的问题,39%的学生选择了“缺乏性别区分,男女都一样”,15.1%的学生选择了“质量太差,穿着不合身、不透气”,13.5%的学生选择了“款式陈旧,无法体现中学生的特点”,26.2%的学生选择的是“讨厌一套校服,需要理由吗”。不要以为最后一个选项是恶搞,很显然,这一部分学生是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校服的意见,主要还是款式。校服的款式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与校徽、校旗一样,校服也是学校的标志之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服的款式显然应该是有一定固定性的,不可能快速的换来换去。但在细节上作出一些调整,使其稍微贴近学生的审美要求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关于校服的质量,我们也要面对成本控制这个尴尬的问题。虽然学生们似乎并不是很在意校服的价格,但奢侈化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先不说家长的意见,这首先就与德育本身的要求不符。同时,学生的一套校服往往要面对三年的不断成长,面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面对各种活动的不同场合以及体育课等课堂的具体要求,所以,几乎可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穿着舒适的。从这点上看,“松垮、不合身、不舒适”几乎就是我国校服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应该理解这样一套宽大而不透气、往往“冬天冷、夏天凉”的衣服穿在身上的感受。

除去以上两个原因,学生着校服意愿的低下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同时,相反地,在校服的设计上,能不能从款式、质量上的细微处替学生着想,是不是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呢?

英国校服款式经典、简洁大方,中学生必须穿着正统西式校服,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需要佩戴领带;女生也是统一西式正统服装、正规女式皮鞋、必须佩戴领花。在配以花样繁复的校徽和帽徽,这些细节很好地诠释了言行自制、缄默含蓄的.精神。而这种经典的服装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学生的风度、气质和审美。同时,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种温和的气候使男裤、女裙的着装成为可能。

日本的校服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校的标志,而且是时尚潮流的风向标。许多女学生毕业后仍然喜欢三五成群地穿着校服外出,可见她们对校服的喜爱程度。日本校服成功之处在于款式设计:男生校服阳刚帅气,女生校服娴雅可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本中学生树立了健康的性别意识。同时,日本校服设计有着强烈的与时俱进意识,能够随着流行的变化,不断汲取时尚元素对校服改进,这种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也符合学生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与英国相似,日本冬季气温平均在 5摄氏度左右,这种相对较为温暖的气候保证了日本女学生可四季皆着裙装而不觉得寒冷或不适。

韩国人崇尚“勤勉、朴素、博爱”,脚踏实地、不浮躁、不逾矩、忠于职守。因此韩国人也非常注重制服类服装。尽管韩国气候四季分明,但中学校服并未因寒冷而舍弃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韩国女生冬季校服下身依然着及膝裙,以保暖的毛质紧身长袜代替长裤,这样既注重了校服的保暖性,又保证了款式的美观和男女校服的差别。各校的校徽一般以机绣的方式绣于校服上衣左胸位置。有些学校的校服还有统一的配饰,如帽子、长袜等。

上世纪90年代,美国长滩学区在实施校服政策后的第二年发现了巨大的变化,其校园犯罪率、打架事件有明显的下降。美国教育部当年的报告认为,校服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学校安全状况和学习环境。随后,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建议美国公立中小学统一校服,以保证学校的安全。这次演讲在全美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统一着装的激烈辩论。支持者认为校服可以使学校更安全,并改善学校出勤率和提高学生的成绩。反对者认为统一校服的做法与美国教育鼓励个性化发展和注重创造性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强制校服侵害了孩子的宪法权益,因为孩子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外形离,而且校服限制了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会降低学生自尊感。针对这些疑问,研究者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的研究,但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甚至是相反。争论还在继续。

从上述各国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我国校服实施的一个前提是为了发挥其德育功能,但是事实上,校服能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需要具体研究。如果具体执行存在问题,那么作用恐怕就会很小,甚至可能相反。要强化对校服满意度的跟踪,注意实际效果与实施初衷是否有偏差,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纠正。

其次,校服作为一种制服,除了要满足学生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外,还有着一定的符号意义。这种符号意义对穿着者心理上会产生作用,如校服的统一性可以对强化学生“我们”意识或伙伴意识,增强组织内部团结;校服的标识性可以使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组织和与其他组织的差别,提高学生的组织归属意识等等。而学生心理上的这些变化恰恰是校服的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因此,加强校服的符号意义教育,对校服功能的发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学校强制推行校服着装,硬性规定学生在校必须穿着校服,而且校服样式单一、功能性差、舒适性不足、色彩单调、面料性能差、号型不规范、定价无法让人信服等问题,使学生和家长多表现出对校服不满意,进而伤害到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针对这些问题,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促进校服的推行和校服功能的发挥。

本次调查的21——35题是关于学生文明礼仪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善、和睦相处。因而,学生日常的文明礼仪情况可能比我们做的前两个方面更能凸显德育教育的成效。

在调查中,只有21.4%的学生认为在家里和朋友面前,礼仪是很重要的;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打电话时,没有让对方先挂电话的意识;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宴会中主宾的席位应该在什么地方;只有40%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实用敬语;大约四分之三的学生不注意自己说话的音量。但知道不应该在深夜给别人打电话超过80%,知道不应该在午休的时候去打扰别人的学生超过60%,认为个人卫生和衣着容貌是礼仪的学生均达到了百分之百。最有趣的是第29题,题目为访友时,事前约好后,应什么时候到达。居然有35%的学生选了“提前到达”。估计是很多学生没有理解“访友”的意思吧,错误地以为是前去赴约了。最后,有过半数的学生对中学生的礼仪现状表示不乐观,只有7%的学生认为很好。上述的情况说明,学生们普遍是重视文明礼仪的,也很清楚他们的现状,但他们的礼仪知识相当零散,缺乏学习礼仪常识的机会。这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很遗憾,因为时间关系,我的这次调查很仓促,问题设计不很周到,而且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没有能够被涵盖在里面。如果加上这一方面,问题总量肯定会超过50题,调查时间和统计时间都会大大拖延,不能不视为一个极大的遗憾。但以现在的结果来看,德育教育的目标和成效之间确实却在较大的差距,需要改进。

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篇3

一、调查目的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一直是我校的特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低年级抓起。20xx年xx月我们加入学校《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性研究》的课题研究,确立了子课题《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为了了解我们班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寻求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特进行本次的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重点调查一年级一(1)、一(2)两个班。发放83分问卷,回收83份,回收率100%。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

本次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问卷,分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5部分。

三、调查结果

文明礼仪习惯

1、你见到教师能主动问好吗?

能主动问好(96.4% ) 看见别人问才问(3.6% ) 低头走过( 0% )

2、你与别人交流时能使用“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吗?

经常使用(71.1% ) 偶尔使用(28.9% ) 从不使用(0% )

3、你说过脏话吗?

经常说(0%) 有时会说( 28.9% ) 从来不说( 71.1% )

4、课间,你会在走廊追逐打闹吗?

经常(2.4%) 有时(31.3%) 从不(66.3% )

5、听到升旗的国歌响起时,你是否立正敬礼?

主动立正敬礼(91.6% ) 需要提醒(8.4%) 做不到(0% )

卫生行为习惯

1.你有没有乱扔垃圾?

经常这样做(3.6% ) 没有经常这样做(66.3%) 有时这样做(30.1% )

2、在地上发现脏物能主动捡起吗?

赶快捡起来( 53.0% ) 有时会捡起来(45.8% ) 装作没看见( 1.2% )

3、每天来到教室,你会擦书桌和椅子吗?

经常擦(32.5%) 有时擦( 41.0% ) 从来不擦(26.5% )

4、你的红领巾是否每天都整洁干净?

每天都是( 62.7 % ) 大多时间整洁干净( 36.1% ) 偶尔整洁干净( 1.2% )

5、你爱去学校门口的小摊上买零食吗?

经常去( 0 % ) 有时会去( 15.7% ) 从不去( 84.3% )

生活行为习惯

1.你每天的零花钱在(不含交通费)

一般没有零花钱( 69.8%) 1元以内( 15.7%) 1元以上( 14.5% )

2.用完水电后,你会自觉关开关吗?

会(88.0%) 不会(1.2%) 有时会(10.8%)

3.你有没有在桌椅上乱写乱画?

有过(15.7%) 没有(83.1%) 经常乱写乱画(1.2% )

4.自己的事情你能自己做吗?(如洗脸、刷牙、削铅笔等)

完全自己做( 55.4 %) 自己做一些( 37.3% ) 大部分家长帮着做( 7.3% )

5、每天在家看电视的时间

平均每天不超过半小时( 44.6% ) 平时不看,只有周末或放假每天看两三个小时(30.1% ) 每天都看得舍不得离开( 25.3%)

道德行为习惯

1、遇见有困难的人时你怎么做?

主动帮助( 60.2 %) 有时帮助( 38.6 %) 从不帮助( 1.2%)

2、你和同学发生冲突时怎么做?

能谦让( 54.2 %) 和同学理论( 42.2 % ) 动手打架( 3.6 %)

3、同学有错误时你是怎么做的?

主动帮助他( 89.2 %) 视而不见( 10.8 %) 笑话他( 0 %)

4、你做错事了能主动承认吗?

主动承认( 56.1%) 教育下承认( 33.7% ) 不承认(1.2%)

5、你捡到东西之后怎么做?

交给老师( 91.6%) 交给家长( 8.4%) 自己留着( 0 %)

学习行为习惯

1、上课前,你能作好准备吗?(如准备好教科书、文具,上厕所等)

能( 91.6%) 不能( 1.2 %) 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督促下能( 7.2% )

2、课堂上,你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吗?(比如举手发言,和同学讨论等)

会( 47.0%) 不会( 4.9 %) 有时会( 48.1% )

3、你能主动认真地完成作业吗?

主动认真完成( 57.8%) 被督促完成 ( 42.2% ) 不完成( 0 % )

4、你能完成作业后主动检查并修改吗?

主动检查并修改( 22.9%) 有时检查修改( 52.7 % ) 从不检查( 14.4 % )

5、关于课外读物的阅读:

经常阅读( 33.7 %) 偶尔阅读( 61.4 % ) 不阅读( 4.8% )

四、问题分析与思考:

1、在文明礼仪习惯方面

(1)在尊敬师长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做得很好。从96.4%的学生见到教师能主动问好这一数据便可看出。

(2) 和别人交流时不注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调查显示,有28.9%的学生在与别人交流时只是偶尔使用,有28.9%的学生有时会说脏话,这说明他们对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

(3)课间不注意文明活动的现象时有存在。有66.3%的同学在课间从不追逐打闹,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间不注意文明活动、文明游戏,追逐打闹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4)大多数学生爱国意识强烈,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仍有8.4%的学生在听到国歌响起时,需要提醒才知道立正敬礼,这还需要日后强调和训练。

2、在卫生行为习惯方面

(1) 缺乏卫生公德意识,在卫生行为上比较被动。有30.1%的学生有过乱扔垃圾的行为,同时,只有50.3%的学生见到地上有脏物时能赶快捡起来,这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自觉地卫生意识,在卫生行为上不够积极主动。

(2)部分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每天来到教室,只有32.5%的学生能坚持擦桌椅,红领巾每天都能整洁干净的学生有62.7%,这说明,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意识不够强烈。

(3)少部分学生的饮食卫生习惯差。虽然我们在校时明确规定不准去校外的小摊上买零食,但是仍有15.7%的学生还是会去光顾小摊,这说明少部分学生的饮食卫生习惯差,不知道辨别食品的好坏。

3、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

(1)学生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习惯。调查显示,自己的事情完全自己做的有55.4%,自己做一些的有37.3,这说明经过一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已经由原来的事事依赖家长变为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大部分学生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69.8%的学生没有零花钱,仍有14.5%的学生每天的零花钱在1元以上,要告诫学生,我们现在用的钱都是家长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浪费,去攀比。88%的学生用完水电会自觉的开关,也说明他们已经有明确的节约水电意识。

(3)部分同学不懂得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调查显示,25.3%的学生每天在看看电视都舍不得离开,这种过度迷恋电视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对学生的健康也是有害无益。

4、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

(1)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主动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调查显示,遇见有困难的人时,60.2%的学生会主动帮助,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赞赏。38.6%的同学选择有时会帮助,说明他们也有初步的关心、帮助人得意识,只是这种意识还没有转化为直接的行动,还需日后强化。

(2)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谦互让的意识不强。和同学发生冲突时,42.2%的学生选择和同学理论,3.6%的同学甚至动手打架,说明部分学生不会处理同学关系,在发生问题时不能主动谦让,这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宠惯了,到了集体中延续了在家中唯我独尊的作风。在同学有错误时,10.8%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而不是主动的帮助,也反映了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意识不够。

(3)少部分同学犯了错误后不能主动、及时地承认错误,必须是在父母或 老师的教育下承认错误。

(4)绝大多数同学很诚实,在捡到东西之后没有选择自己留着,而是交给老师或者家长。

5、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

(1)课前准备工作自觉主动。做好课前准备是学生上好下一节课的基本保证,教师从开学初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反复的检查督促,所以学生在这方面做的不错,91.6%的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做好课前准备,只有个别同学还需要老师或者班干部的提醒。

(2)在课堂上不能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调查显示,在课堂上,只有47%的学生能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意见,4.9%从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既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力争打造一个气氛宽松、师生关系民主融洽、学习气氛浓厚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3)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良好地作业习惯没养成。调查显示,42.2%的学生不能够主动完成作业,而是要靠家长、教师的督促。这说明学生没有意识到作业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同时,完成作业后,能够主动检查并修改的学生只有22.9%,绝大多数学生不检查。这就导致了作业质量不高,错误现象大量存在。

(4)缺乏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柯路普斯卡亚曾经说过“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并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学生除学好课本外,应指导学生多读有用的课外书。低年级学生应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调查显示,只有33.7%的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绝大多数同学只是偶尔阅读,这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下一步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五、采取对策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的说教对他们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说收效甚微,过一段时 间又反复了。我们可以利用班会、晨会和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讲故事、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并把这一点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健全班级规范,形成良好的`班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有健全的规范作保障。 但值得注意的是,班级规范最好让学生参与讨论制定,制定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 程,学生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就会自觉遵守,认真执行。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制定上述五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另外,一个良好的班风的形成,必须有优秀的班委会来 协助管理。因此,班干部的产生也非常重要。

3、榜样示范,兴趣激励。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首先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 移默化的作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其次是学 生的示范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那种榜样作用可以说是我们不可想象的。孩子具有上进心,都不甘示弱,别人能做,他觉得自己也能做,可以利用这点,积极发挥作用。 再次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兴趣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4、持久训练,方法引导,经常督促。习惯的培养有很多种方法,但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段时间。这 样的训练不是天天练正步走,而是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而且要有阶 段性目标,这是不可缺少的。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从平时培养学生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请教的习惯和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等。教师可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 性地进行教育培养,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成效的。

5、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家庭也是儿童生 存、学习、成长的环境。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教 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因此,家庭教育更有持续性与稳定性。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 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优势,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 用;而社会则是通过新闻传媒、社会风尚、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各种形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实施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起着全面 的影响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 力、紧密配合。教师要起到纽带作用,做好家访工作,适时地进行调解、反馈。争取达到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只有这样, 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作为老师,我们要能够用远大的目光,宽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 培养每一棵幼苗。我们坚信,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即使不会建成摩天大厦,那也一定会是幢幢高楼。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